广州街头的垃圾分类垃圾桶。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一则“上海的垃圾桶在哪里”的话题冲上热搜。有网友表示,“自从搞了垃圾分类,上海的垃圾桶就集体消失了”“整条路找不到两三个”,还有许多垃圾都丢在了路边的共享单车车筐里。热搜引发了不同城市网友的共鸣:“厦门也差不多”“南京垃圾桶也少”“杭州也很难找到”……
垃圾分类已经实施了好几年,“如何正确地扔垃圾”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生活技能。但是在马路、步行街、广场上,丢垃圾竟逐渐成为了一种麻烦和困惑。因为,很多城市公共场所里的果皮箱、垃圾桶都“消失”了。
就拿上海来说,2022年7月有市民致信上海相关部门“希望能增设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有关部门答复,“按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细设置、总量减少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道路、公共广场等区域废物箱设置……”在杭州,大家也明显感觉到前些年还比较密集的果壳箱越来越少。事实确实如此,2019年8月《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后,除了十字路口、公交车站等重要节点,其他点位的果壳箱已经在逐步撤减。
之所以这么做,初衷大家都明白,是为了能够顺利推行垃圾分类。这些城市实施垃圾分类后要求“垃圾不落地”,管理部门担心过多的果壳箱可能会对垃圾分类效果造成影响。所以一边裁撤,一边号召市民在公共场所随身携带垃圾袋,尽量减少扔垃圾的频率。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和预想的有不小差距。现在造成的局面是,路面垃圾桶少了,单个垃圾桶承载的垃圾量上升,有时会出现垃圾爆桶的情形。因为找不到果壳箱,街面上乱扔垃圾的人反而多了,就连共享单车的车筐也被当做了垃圾桶。这无疑和推行垃圾分类的初衷背道而驰。
共享单车车筐成了垃圾桶,是否只能怪“素质”?“一刀切”式地裁撤果皮箱真的有助于实行垃圾分类吗?为什么和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相比,街面上执行的效果并不好?
当然,无论如何把垃圾扔进车筐里都不是有素质的行为,但也不能把“锅”全都甩给“素质”。大家把逛街时产生的垃圾先带回家,再按垃圾分类的要求丢掉,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一些垃圾分类实行比较早的国家,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任何举措都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一刀切”,幻想“一步到位”。奶茶杯、饮料瓶、餐巾纸……手里攥着垃圾逛街,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舒适的体验。最重要的是,街头合理设置垃圾桶和果皮箱,和实施垃圾分类并不矛盾。路面的垃圾基本上以水瓶、奶茶杯以及一些有机垃圾为主,在分类上比小区里的生活垃圾要简单很多。再者说果皮箱同样可以做成垃圾分类的样式,通过加强管理和按时倾倒,事实上不会对垃圾分类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功,其实方案和细节都经过了再三磨合。小到湿垃圾破袋的装置,大到投放时间的协调,都是在再三征求居民意见之下敲定。这样实施起来,自然有了最大公约数。但是路面上的垃圾问题,从市民们的需求和接受度来说,处理难度不亚于小区生活垃圾的投放。比如什么路段该放什么路段不该放?哪些节点要多放哪些节点少放?都要分解为一个个课题作专题调研,不能一夜之间撤光,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精细化管理决定果壳箱放不放、怎么放。
小小果壳箱,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水平。日前,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管理领域,不妨把一只小小的果壳箱、垃圾桶作为调查研究的切入口,倾听民声解好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