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生之路》已经播出过半,随着剧情的深入展开,剧中的一众青年也已经走出了自己阶段性的“人生之路”。正是这一条条颠簸崎岖的“路”,让观众对其未来的人生走向越发地牵挂起来。
该剧在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基础上进行了人物和情节的拓展,主要讲述了1980年代初期,陕西省一处偏僻而美丽的山村中的青年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进行的努力,以及在遭遇挫折后一次次地重新振作,并由此产生的深刻且积极的人生感悟。
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该剧的主人公高加林,高考志愿被冒名顶替,让他被迫留在农村;母亲的意外受伤,又让他放弃了复读,当起了民办教师;眼看转正在即,又因学生的意外交通事故失去了机会;直到“幸运”地成为县委通讯干事后,在即将能够去大城市上海发展之际,又因这“幸运”再一次回到田埂。这样的曲折,对一个20岁上下的青年来说,既无情又无解。但他却总能在不同人的温暖、鼓励、点拨下重新上路。或许,这便是该剧力图传达的主题:人生之路,永远顺逆相伴,唯有矢志不渝,才有可能看到星空灿烂。
作为“年代剧”,该剧在现实主义的风格底色之上,寻找一种浪漫化的表达。从富于几何美感的苍茫高原,到流淌无言的涓涓河水;从天地间一角山边的性情男女,到黄土圆拱门洞下墨守成规的芸芸众生,都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创作者对这片华夏文明发源地寄予的无限情感。剧中多次出现的大全景的拍摄方式,便是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尽可能地“交由”孕育他们的土地进行抒发。
当然,这种浪漫化的表达如果脱离了现实性,就不容易产生创作者预期的叙事效果了。由于该剧的背景是四十多年前,为了引发当前青年人的共鸣,该剧做了很多改编。如该剧第一集中加林、双星飞车上学;第二集中班主任在教室做高考动员时,校长举着“距高考还有10天”的牌子绕场一周;高考结束后同学撕碎纸张撒向天空,这些情节的确很有画面感、抒情性,可以引起当下年轻人的共鸣,但是否具有时代的现实依据就值得再商榷了。另外,在演员的表演上,个别角色也呈现出了脸谱化、直接演结果等问题,影响了此类现实主义作品常被要求的表演风格统一性。
而让人庆幸的是,剧中一众青年在人生之路上的一次次风雨洗礼,已经让观众与他们从共鸣走向共情,这样一来,即使作品出现某些难免的疏漏,观众也能够理解。这便是现实主义作品的魅力所在,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也印证了:是金子永远都会发光。
举报/反馈

金台资讯

608万获赞 87.6万粉丝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