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乡村,他重新回到了充满泥土芬芳的地方,扛着锄头的老乡让他回想起幼时因家境贫寒,辛苦耕读的岁月,生在乡村,长在乡村,通过不懈的努力走出大山,最终又因为组织的需要回到大山。他就是贵州建工集团六公司派驻黔西南州普安县龙吟镇吟塘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强。
2021年,王强带着自己多年在多岗位上的工作经验、在贫困县榕江脱贫攻坚战斗中造就的为民服务的本领与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重新回到乡村,为乡村振兴的光明璀璨添一点星光。
群众就是亲人 脚踏实地真帮扶
从踏上吟塘村这片土地,王强放下行囊便投入工作,真蹲实住,吃住在村,走企业、访农户,看产业、勤交流,田间地头唠家常,把群众当做亲人,将村情民情烂熟于心,与村民肩并肩、心连心。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干部。”吟塘村这片土地对王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他曾经的农村生活、曾经帮扶过的榕江农村的另一地展现,只是不同时空和地域的翻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困难重重,责任繁重,王强没有畏难、没有退缩,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村民反映的问题;直面矛盾,处理公平公正地,化解群众矛盾和纠纷;结合村情实际,积极对接增收项目……问题一件一件地处理,任务一件一件地落实。
“群众的心平了,气顺了,意见也少了,邻居和谐了,社会更稳定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这就是我们驻村的目的和初衷。”王强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为做好领导干部带头作用,王强和其他村支两委、驻村干部一样,主动包保相对较远、条件较差的两个村民组,当起网格员。
一年多的驻村时间里,王强进组入户,全村853户人家,他全部走访过。全村总人口3704人,有1400余个劳动力,840余人在外务工,工资性收入占79.59%,监测户33家,其中14户脱贫不稳户,19户边缘易致贫。
脚上沾满泥土 帮扶要有温度
王强时刻怀着对驻村时光的珍惜、对老百姓的真诚帮扶、对乡村振兴的责任和担当,始终在村里踏踏实实地做工作,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想尽办法带领村民奔向好生活。
2022年清明节前夕,种植稻谷的时间快到了,农时耽误不得,王强一大早就打电话给村里适合种植稻谷的几位村民,让他们来村委领谷种。
这是王强自己出钱找人从省农科院协调来的近30斤玉珍香和大粒香谷种,准备找6、7家村民试种一下。如果这谷种产量高米质好,明年就继续扩种,让村民致富多一条路子。
除了村委开会和外出办事的时间,王强一心扑在18个村民组里,轮流走访排查21个自然村寨,熟悉村情民情,了解困难疾苦。
一次,王强到民族组走访,组长反映村民组水池漏水,群众吃水困难,经常出现季节性缺水。王强亲自去水池现场查看,深入分析漏水原因,最后从贵阳请来专业人员进行维修,新铺设管道,增加一个水源点,累计投入8000余元。目前,该组用水经过测试,今年大旱时,用水也有富余。
关键时刻干部上 人民群众第一位
2020年以来,疫情防控在全国蔓延。为防止疫情传播,吟塘村委配合龙吟镇镇政府也先后开展了多次疫情封控,不能交往也不能交易,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印象最深的一次,吟堡组有老人过世,王强就带着村干部去现场开展疫情防控宣传,要求做好扫码测温等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白事简办、红事缓办,其他喜事一律不办……当时有家属不理解,导致一些村民情绪激动,经过多次做说服工作,平息了事端。
最危险的一次,在一个大雪纷飞晚上,吟塘村春岩山疫情卡点,一辆大货车冲卡闯关,因为车门没有关好挂上了卡点值班帐篷,并拖离原位,帐篷内外都有值班人员,边上就是一个5、6米高的沟坎,好危险,大家至今想起都后怕不已。
不愧人民愧亲儿 初心不改勇直前
对于自己背井离乡的工作历程,王强表示,非常感谢家人的支持与理解。他说,去年88岁的奶奶病重,他只去看过一次,直到奶奶病逝。妈妈73岁了,医院是她经常去也是最熟悉的地方,都是家里人和妹妹们在操心照顾。
王强儿子初中三年就读贵阳市乐湾国际实验学校,离家30多公里,而王强却在榕江项目工地上忙。每当孩子在电话里问:“爸爸,明天是周末了,你能来接我不?”沉默良久,王强说:“儿子,我今天回不来了,你问问你们同学,看能不能搭他们家的车,或者你自己打车回家吧!”
2021年,儿子进入了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王强又在三百多公里外的普安县龙吟镇驻村了,他依旧是那样的匆匆忙忙,“陪伴儿子、冲刺高考”又成了一种奢望。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王强说:“有组织关心,有领导帮助,有自己坚强的信念,我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通讯员 贺周
编辑 王双全
二审 张峰
三审 匡忠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