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一年多过去,目前仍未出现停战转机,随着双方武器装备及兵力的投入不断增加,战局日趋激烈,伤亡不断扩大,我们回头看看乌克兰与俄罗斯发生战争之前的一番情景:国土面积60.3万平方公里,其中可用于农业的土地面积高达4150万公顷,全国70%的土地适合种植农作物,其中黑土地就有2489.86万公顷,占全球黑土地的27%,且境内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长期以来一直就是欧洲的粮仓,是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其中大豆、小麦、玉米等出口量居全球前列,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可以说就是不参与国际贸易通过自给自足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自前苏联解体以来,开始阶段乌克兰与俄罗斯两国还是相互认可并保持密切关系,随着时间延续乌克兰出于政治因素逐渐转向亲西方,并在欧美的忽悠下将从前苏联继承来的核武器、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战斗机、导弹及坦克厂等大量军事资产卖的卖,拆的拆,可谓是一地鸡毛。如今时过境迁,加上多年来乌克兰在历来喜欢挑起别国内部战争的美国鼓动和怂恿下,奉行对乌东地区俄语民族进行大肆打压,此举不断激起乌东俄语民族的激烈反抗,于是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加入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总统普京于同月18日签署法令同意将克里米亚纳入俄罗斯版图,为此导致乌克兰的极大愤怒,进而寻求外部势力帮助,于是加入欧盟就提上了乌克兰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美国闻风而动开始制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俄副总理罗戈津、俄总统顾问苏尔科夫及格拉济耶夫等总统亲信,冻结资产并禁止入境,欧盟紧随其后。
在乌克兰不断谋求加入欧盟的形势下,俄罗斯担心下一步乌克兰甚至有可能加入北约,这对历来视乌克兰为战略缓冲地带的俄罗斯来说是无法容忍的,这对美国来说正中下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前苏联时期就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欧国家视为假想敌,进而形成军事同盟,以期望形成军事合力抵抗前苏联的入侵。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衣钵,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占据欧洲大陆的核心位置,其地域辽阔、综合实力及地缘政治利益必然给欧洲大陆带来威胁,便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随着局势不断升级,美国及北约成员国开始违背对俄罗斯的安全承诺--北约不会东扩,并借此机会将北约及欧盟绑在乌克兰这辆战车上,目的就是拖垮俄罗斯,当看到俄罗斯与乌克兰燃起战火,美国便马上声援并提供支持。
然而随着与俄罗斯发生冲突以来,情况却急转直下,如基辅、哈尔科夫、马里乌波尔等城市断水、断电、断网甚至成为一片废墟。眼看时局对乌克兰逐渐不利,声援及警告已无济于事,欧盟坐不住了,美国也开始行动起来,一时间美国、波兰、德国、比利时等30多个国家迅速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及物资。然而开始时期提供的武器却是难以拿得出手,比如波兰是从“冷战”时代的库存里拨出240辆坦克、数十辆步兵战车及一批多管火箭发射系统赠与乌军,德国总理舒尔茨当即批准向乌克兰提供2700枚来自前东德的肩扛式防空导弹,这些武器可谓都是过去几十年的古董武器,为何欧洲大陆仅仅几十年过去防御装备就变得如此脆弱,乌克兰士兵带着这些旧式装备走上战场,其结果不言而喻。
难以想象二战结束过去70多年,欧洲国家武器为何如此老旧?原因在于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战车对欧洲国家带来的巨大伤害,让欧洲国家心生忌惮,严格要求德国不得发展新式装备,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德国历届政府索性秉持经济至上的原则,将以往的军工企业逐渐变成与邻国的合资公司,其基本功能都已转为民用,大力发展经济,加上有美国这颗大树维护安全,欧洲各国干脆借助美国驻军来获得保障,而美国也乐于做这件好事,可以说是各取所需。美国的原则是利益至上,就是发生战争也在所不惜,只要不在自己国土上进行即可,所以立时通过租借法案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装备。
长期以来美国海军第六舰队、空军第三军及至少4个旅的陆军作战部队一直驻扎在11个欧洲国家的领土上,随时准备为北约成员提供保护。随着租借法案的生效,大量军事装备包括导弹及武装直升机等开始源源不断抵达乌克兰,同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获得美国政府7亿的军事订单,开始加大马力生产武器弹药。为了确保保障力度,波兰副总理雅罗斯瓦夫 .卡钦斯基甚至在2022年4月3日接受采访时更是呼吁拜登把驻守在欧洲的美军总人数增加到15万人,可以说美国驻军被认为是提供欧洲安全的巨大屏障。
此外欧美给乌克兰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在经济及人道主义上也给予乌克兰巨大支持。德国总理舒尔茨上台不久就宣布不再对“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进行认证验收,使得俄罗斯天然气加大输送量暂时停止。同时欧盟主要国家领导人在2022年5月30日的布鲁塞尔特别峰会上达成共识,宣布在2022年内削减对俄罗斯石油进口的90%和天然气的2/3。伴随着乌克兰难民潮的到来欧洲国家展开了宽广的胸怀接纳这些颠沛流离的乌克兰民众,比较显著的是截止2022年6月初,匈牙利接收了78万人,波兰接收了400万人,罗马尼亚接纳了66万人,斯洛伐克接纳了51万人。据美国记者调查“北溪-1”和“北溪-2”管道的泄漏乃是美国军方投放炸弹所为,其目的就是不让俄罗斯与欧盟经纪纽带过于紧密,从而打击俄罗斯的经济行业。
然而促使乌克兰急于加入欧盟的诱因不仅仅在于危难时能够得到欧盟的倾囊相助,更有其内部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我们通过欧盟成立后其他国家加入时间顺序上就能管窥一豹。其雏形是1951年由法国、西德、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荷兰等六国签署协议成立的煤炭和钢铁共同体,开始只是为了方便内部钢铁及煤炭贸易的便利,随后在1957年六国共同签署《罗马条约》,名称也改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不再局限于煤炭和钢铁贸易,而是为了实现各国之间的货物、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通。到1973年又吸收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到80年代再次扩容,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此时拥有12个成员国。1995年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2004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10国加入,紧接着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随着2013年克罗地亚的加入,至今欧盟拥有成员国27个。其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让物品、资金、人员像空气一样在欧洲大陆上市场化流动。
由此到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促使南欧一些失业率高、政府财政赤字较大的国家民众迅速往西欧发达国家转移,既解决就业问题,又能通过欧盟内部的财政稳定基金获得资金援助,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对维持民众高福利政策具有极大好处。这对乌克兰来说自然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依靠欧盟拨付的巨额资金建造医院、学校、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并依赖于北约的军事力量实现国防安全,可以说算盘的打的非常好,如果成功就相当于美国的反导弹系统就安装在俄罗斯门口,自然引起俄罗斯的强力反对,甚至不惜动武。
当欧盟跟随美国的步伐对乌克兰的援助不断扩大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时,自身在能源方面的短缺也逐渐凸显出来,首先是能耗企业的冬天随之到来,燃气价格不断攀升,两相对比美国的天然气价格远低于欧洲并通过立法提供政府大额补贴,欧洲国家的一些能源型企业逐渐将业务重心转移至美国:荷兰一家化学公司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州扩建氨气生产厂,大众汽车前往美国田纳西州扩建,梅赛德斯-奔驰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开设了新的电池组装厂等,企业的行为已逐渐彰显出俄乌冲突给欧洲大陆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同时的情形也发生在粮食领域,俄乌冲突升级后,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美国生产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世界各地,粮食企业由此获取大额利润。
同时美国根据租界法案将大量武器装备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支援乌克兰,当然这些援助可不是免费的,对此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丁早已发出警告:许多乌克兰公民将不得不归还或偿还借来或租借的军事物资。二战时期前苏联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手中获得的111.4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到苏联解体都没偿还完成,随后的俄罗斯继续偿还,在向美国输送了包括3200万吨锰矿、大量的铂、黄金等大量矿产及众多工业原料后,直到2006年才终于还清。如果乌克兰继续延续这种方法,其代价将是天文数字,使乌克兰几代人处于艰难之地。
届时欧盟就是想帮助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欧盟内部并非是精诚团结。远的不说,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就已看出端倪,德国和瑞士两个邻国因为口罩相互争夺,意大利订购的83万只口罩被德国扣留,法国制造商取消来自英国超过百万的口罩订单,转而优先提供自己国民。与此同时欧盟为稳定对东欧及南欧经济较差国家的财政状况提供大额的金融援助,引得其他发达国家颇为反对,同时劳动力的大量移民给发达国家带来新的挑战,促使英国无法忍受进而退出欧盟。援助要求政府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政府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的附加政治条件又引起东南欧国家的极大反感。且在俄乌冲突中向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关系密切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明确表示支持经济制裁俄罗斯,但不允许军事物资从匈牙利境内运输,这些都考验着欧盟内部政治家是否能妥善解决。
无论将来俄乌冲突结局如何,对欧洲来说都是得不偿失,何况乌克兰伤亡人数已超过62万,并已开展9次征兵,得益于欧美的援助尚在艰难支撑,而今一年多过去就已如此,将来会如何可想而知。随着欧洲大型能源型企业转移美国,粮食阵地转到美国,优秀人才移民美国,投资流向美国。最后的结果将是乌克兰在哭泣,欧洲在喘息,只有美国在后面边数钞票边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欧盟将来该何去何从对欧盟政治家们来说将是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