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新鲜出炉,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创意柳编、双鸭山市饶河县赫哲族民族文化分别入选工艺美术类、文旅融合类典型案例。
记者从省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是指基于县(市、区)行政区划,依托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别致的柳编工艺、浓厚的赫哲风情,它们缘何成为典型?让我们一同走近“国字号”,看看其背后的故事。
小柳条玩出新花样新高度
可爱的冰墩墩、憨厚的熊大、勇敢的葫芦娃……以这些形象制作的周边产品你一定见过不少,但用柳条编成的一人多高的“大手办”却是难得一见。在泰来县江桥镇的幸福车间里就有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把小小的柳条玩出了新花样。
一边是精挑细选、码放整齐的柳条儿堆,另一边是二十几个编好的柳条筐,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常水坐在中间,取条、上条……他双手熟练地编着柳条筐,一会儿功夫,一个精美的柳条筐就要拧沿儿收口了。
“2019年还叫扶贫车间的时候,我就来这干活了。”今年61岁的常水是一名柳编工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靠着5.5亩口粮田的外包和一个修鞋店维持生计。别看常水现在编筐麻利得很,可最开始他学了半个月才学会。“刚开始做的都不合格,全整秃噜皮了。”现在,他已经是车间里的版样师傅,编出来的筐质量是最好的。
扶贫车间让常水看到了希望。柳编一个月能挣1000来块钱,再加上公益岗和修鞋店的收入已足够生活,每想到这儿,常水的嘴角都忍不住地往上翘。不止常水,车间吸纳了很多低收入群众稳岗就业,他们中有陪读的妈妈,也有弱劳动能力的老人,他们靠自己的双手编织出美好生活。
“工人的柳编技术是企业免费教的,操作简单、工作时间灵活。”该县幸福车间办公室主任顾秋菊介绍,为鼓励群众到车间就业,由县政府按工厂计件工资25%的标准给予代工费补助,年人均收入5000元至20000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扶贫车间统一升级为幸福车间。
顾秋菊说,江桥镇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引进外企成立公司,开展柳编制品生产,产品远销国外,逐步形成农户种植、车间加工生产、企业销售产业链,联农带农效果显著。如今,幸福车间在巩固原有稳就业、保民生的功能的基础上,还成为各项政策的宣传阵地、拓展文化活动的大舞台、矛盾调解的基地、爱心互助的驿站。
“扶贫”记录了过去奋斗的时光,“幸福”承载了未来美好的希望。从扶贫车间到幸福车间,两个字的变化,映射出“志”“智”双扶所结下的累累硕果。
“1227” 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密码
山峰巍峨端庄,气势磅礴,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乌苏里江绵延不绝,风景如画……这便是令人流连忘返的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四排赫哲族乡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事业,以“伊玛堪”“嫁令阔”“萨满舞”“开江文化节”“河灯文化节”“食鱼习俗”等为典型代表的特色文化资源交相辉映,“1227”成为这里乡村文化旅游工作思路。这串数字代表着什么?记者从饶河县乡村振兴局得到了答案。
“1”是打造1个乡村旅游品牌:鱼跃赫哲乡民俗风情游。将赫哲族特有的古老伊玛堪说唱、特色鱼皮桦皮工艺、广为传唱的嫁令阔、传统体育运动叉草球引入景区,让游客欣赏到赫哲族乡独特的民俗文化。
前一个“2”是打造2个特色餐饮基地,围绕赫哲“食鱼文化”,形成了展示食鱼技艺和品尝赫哲鱼宴的餐饮基地,组建赫哲“伊玛堪、嫁令阔”说唱团,推出民俗文艺演出拉动游客。
后一个“2”是打造2个文娱休闲度假区,着力推进以“渔猎文化、界江体验”为主题的的文化民宿和营地,再现“希日色克”“昂库”和“塔克吐”等民居风格,展示传统家园风貌。
而“7”是打造7个特色主题体验项目,通过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等特色体验,让游客领略独特的赫哲风情。
据了解,饶河县近年来累计投入10287万元全力打造集生态、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乌苏里船歌”乡村振兴示范区。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四排赫哲族乡立足基础条件,聚焦体现“一首歌、一赫哲、一条江、一座山、一边城”的要素资源特点,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型基地和项目,带动了一批村民们走上致富路,文旅融合让赫乡大地焕发新生机。
蜜淌乌苏里,鱼跃赫哲乡。饶河县将继续展示赫哲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讲好饶河民间艺术文化故事,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擦亮饶河生态文化旅游金字招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一次更名,让柳条筐盛满更多的“致富果”;一串数字,让赫哲族乡唱响更浓的“民族风”,这是泰来、饶河两县入选“国字号”的背后故事,更是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实践。(见习记者 梁金池)
举报/反馈

金台资讯

1416万获赞 77.1万粉丝
精选资讯,时事热点、健康养生、娱乐八卦
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