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国内机构精简的新闻。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山西六县先后两批已经率先进行了机构改革,人员大幅精简。而这一次轮到了东北的哈尔滨,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哈尔滨此次机构改革,首当其冲的却是编外人员。
3月20日哈尔滨编制委员会发文称,从三月初集中力量开展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有十一类编外人员可能会被清理,计划五年内进行完毕。那哈尔滨市如何清理的 ?首先,精准摸清底数,再精简编外用人名额,清理规范用人行为。也就是说,他们自己对编外人员的具体数量也不清楚。
编外的合同工或者说临时工,其实就是体制内的“影子雇员”,这部分人员数量极其庞大,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因为之前体制内没有退出机制老油条和关系户也比较多,所以导致有些部门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效率低的令人发指。随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服务的高要求,这些人难以支撑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行,而继续引进编制人员很多单位也负担不起,所以就像县城的公共服务外包一样,事业单位也开始招聘非编制人员,这显然只是权宜之计,而人社部也有规定,编外人员不能超过编制数的10%,但实际上早就超过了,甚至部分事业单位合同工数量已经超过正式工。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街道办,有研究测算过,街道办编制人员与合同工的比例,超过1:3,按照两种不同方式估算,全国街道办的影子雇员少则62万,多则将近154万,一个街道办就有这么多影子雇员,可以想象整个体制的编外人员会有多庞大,所以一些地方一出事就说是临时工干的,大家看到这种报道先别急着笑,因为很有可能是真的。
为何哈尔滨也要开始精简了呢?其实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包括哈尔滨在内的多家城市,都是被财政供养的,哈尔滨去年的财政收入是262.2亿元,在疫情影响之下同比减少了28.3%。而同期,因为防疫成本大增支出高达1065.5亿元,增加了7.4%财政缺口803亿,可以看到哈尔滨的财政缺口非常大,严重依赖支付转移。
无论编内编外公职人员精简势在必行,目前看体制内的瘦身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体制边缘和外包服务可能最先受到影响。这次临时工已经开始清理了,而一些外包服务比如酒店外包的单位食堂,可能也会改为自营,再是事业单位改制,一些边缘单位尤其和市场关系密切的,首当其冲的就是科教文卫单位,这些单位基本都是用来养老的,不少人沾亲带故不干事,还白领国家一份工资。但改制的阻力也最小,这一方面之前其实推动的力度很大甚至一度传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在2020年底就得完成改革,后来疫情来袭打破了改革的进度,但今年应该会继续推行下去。还有就是行政区划合并,一些人口流失不断收缩的袖珍地区合并行政机构,减少编制人员。比如一个叫佛坪的袖珍县,8000常住人口确有2200公职人员.因为没有产业人口外流的原因这个县已经没有多少工作岗位。几乎全在体制内。然而就佛坪县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居然还搞了四套班子,全靠转移支付。
总而言之,由于国内这股整编精简浪潮,这个内卷时代没有什么是牢靠的,哪怕公务员也不再会是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