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吧
点点赞和在看 支持一下吧
求求了
\ | /
★
袁世凯称帝,是封建制度的恶果
按理来说,清朝已经于1912年推翻,封建制度已然瓦解,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袁世凯就是参与推翻清朝,促成这一结果的大功臣,甚至可以说没有他,革命胜利还要更长的时间。袁世凯后来怎么会不顾民主共和大势,复辟帝制,最终在反对声中走向末路呢?
事实上,清朝的覆灭,封建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影响就此消失。每一个居于封建制度环境下的个人,都是封建制度的化身。
因而,推翻帝制功臣袁世凯,最后却上演复辟闹剧,沦为千古罪人
旧制度下行为习惯的养成
袁世凯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
封建制度是人治制度。袁世凯清楚地知道要想在官场立足,必须依附于个人,才能拥有上升机会。在《走向共和》剧中,袁世凯初次亮相便是其拜访李鸿章,向其表忠心。在李鸿章因甲午惨败失势后,袁世凯毫不犹豫抛弃李鸿章,投身翁同龢门下,在碰壁后,毫不犹豫的投靠荣禄。
封建社会是权力社会。袁世凯深谙封建社会运行规则,他知道拥有权力意味着能够调动资源,能够使人服从,同时权力也是自身安全感的来源,并且只有拥有权力才能实现个人理念。
袁世凯投靠李鸿章是为了依靠其获取权力,迅速抛弃李鸿章亦是如此。在甲午惨败后,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并且作为战争失败的负责人,失去了权力。袁世凯迅速抛弃李鸿章是为了减少政治损失,迅速先后投靠翁同龢和荣禄是为了保住权力。
袁世凯被举荐负责小站练兵,是其壮大自身势力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他的观念里只有个人军队,没有国家军队。他通过制定新兵标准、亲自遴选将官、亲自负责饷银发放以及官兵思想教育,牢牢掌握了这支军队的控制权,并使其成为了事实上的“袁家军” 使其权利得以扩张,这只军队也成为其之后在历次政治斗争中的的王牌。
辛丑国变后,袁世凯主导新官制改革,意图通过改革将官僚队伍更新换代,由自己掌握人事权以进一步扩张自身权力。
在慈禧太后逝世后,袁世凯的最大靠山倒台,并且此时上位掌握最高权力的是他的反对者载沣。因而,一夜之间袁世凯失去了权力,险些丧命,最后落得个“足疾”归家养病的结果。这一事件使其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使他深刻认识到权力不只是自己实践理念的工具,更是自己生存的依仗。
历经历次政治运动后,封建社会运行规则已经深深融入袁世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之中,并成为其此后上演闹剧和个人悲剧结局的根源。
现实制度困境下的逻辑必然
1912年建立民国后,一种新的制度出现在袁世凯的世界里,在此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皇权专制社会里。在与南方谈判中,他得到承诺,民国成立后将担任大总统——民国的最高领导人。
在此之前,他一直居于人下,他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掌握最高权力了。然而,现实却出乎他的意料,在这个新制度里,自己要服从国会,自己的决定可以轻易被国会否定,他不能理解这种制度。
更严重的是,《临时约法》颁布,在他看来,这是针对他颁布的,他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从此,他要服从的除了国会,还多了《临时约法》,甚至自己的下级,也可以不听命于自己,权力的行使受到多方约束。他看到自己即使身为最高领导,但命令依然难以执行,他感受到的是沉重的束缚。
他难以理解这种新的制度运行规则,他感受到的是格格不入和深深的不适应,而一群深谙这种制度的运行规则的人,在此制度下如鱼得水,他只能目睹其势力逐渐壮大,也目睹着自己的权力不断权力消减。他难以接受这种现实,因为在他的脑海里存在着对与失去权利的深深的恐惧——因为这甚至可能意味着自己的死亡。
在他的心中,不安全感逐渐增加,他迫切地希望扩张自己的权利。最终,他运用自己手中的底牌——军队,迫使这种新制度屈服于他,他终于重新感受到了行使权力带来的上命下从的快感,他终于又获得了大权在握带来的安全感。
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的权力是不稳固的,他面临着各怀鬼胎的下属夺权的威胁。他认为问题根源在于,这种新制度把人们都放在平等的地位,因而自己的下属可以推翻自己取而代之。导致在他的心中,失去权力的不安依然笼罩着他。
在失去权力忧虑中,历史画面浮现在他眼前,画面里有高高在上不可逾越的慈禧和毕恭毕敬的王公大臣,这是他脑海里最深刻的记忆。
这是一种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制度,自己作为最高统治者,在这个制度下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将再也不用担心失去权利带来的威胁。
因而,他逐渐坚定决心,要一步一步地回归这种制度。他三辞三让接过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下令废除了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为“洪宪元年”。
然而,他复辟后看到的不是君臣之分已定的毕恭毕敬,而是举国上下的敌人。最后,他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中,在权力幻梦的幻灭中,郁郁而终。
新旧制度更替下的悲剧人物
袁世凯是封建官僚的代表,深谙封建官场权力运行规则的他,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同时在运用规则的同时,他也不免受其规训,这种权力运行规则深深内化为其思想观念,也外化为其行为习惯。如果封建制度长期不变,他将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享受其带来的丰厚回报。
但可悲的是,他处于新旧制度更替的转型期。出于他的旧思维,在个人利益权衡之下,他亲手促成了清朝的覆灭,为民国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旧的思维习惯也使他与新制度格格不入,最终他选择重新回到这种一手为其覆灭的制度,上演了一场复辟闹剧和个人悲剧。
时代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应时代,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是历史人物宿命般的责任。妄图逆时代而动,必将被时代粉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