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原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更名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由此正式宣告“二里头遗址为夏都”。

二里头之所以被确定为“夏都”,主要在于三个原因:首先所处时空与史书记载的夏朝情况一致,其次考古确认为具有“王朝气象”的广域王权国都,第三是介于龙山文化与商朝文化之间的另一种文化。

鲜为人知的是,除了上述三个理由之外,还有一些重要旁证,其中之二就是在二里头不远之处,考古发现大型盐铜基地。盐,生活之必需品;铜,礼仪之必需品,这两个基地的发现,无疑进一步证实夏朝的存在,以及二里头的夏都地位。

西吴壁遗址:夏商炼铜基地

2018年,在山西运城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考古发现“西吴璧夏商炼铜遗址”,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

首先,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绛县,距离二里头所在的洛阳,大约只有300多里,无疑是位于夏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

其次,该遗址横跨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汉宋等时期,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早商,位于郑州一带)遗存最为丰富。其中,到了商朝中期,该遗址基本已经衰败,与商朝迁都基本一致,即商朝迁都之后,远离了西吴壁遗址,因此只能逐渐放弃该遗址。

第三,该遗址是一座专业的冶炼基地,考古报告中指出: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铜遗址,弥补了从铜矿开采到集中铸造之间所缺失的冶炼环节。

几年前,在山西运城闻喜发现的“千斤耙遗址”,具体位置在中条山,被考古人员确认为采矿遗址,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采矿遗址之一。

第四,该遗址单纯炼成铜锭,却不制作青铜器,大概是青铜器属于重要的礼器,需要在都城制作,又或者夏商王朝统治权术之一,不让青铜器制作技术流出去。

由于西吴璧遗址炼铜,之后会将铜锭整齐码好,与“吕”字极为相似,因此吕字初意可能是代表炼制储存铜锭之处,西吴壁遗址即是最早的“吕地”。

换言之,夏商先民在中条山采矿,然后运到西吴壁遗址冶炼成铜锭,最终再将铜锭运到都城制作青铜器。(下图,二里头青铜爵)

东下冯遗址:夏商采盐基地

1959年,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考古发现“东下冯遗址”,出土了密集的圆形建筑基址群,通过对土壤的分析,证实此地是储存山西南部解州盐池的仓库,储量上限高达12075吨。

首先,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运城夏县,与西吴壁遗址相距不远,而夏县到二里头所在的洛阳,大约也只有400里,也基本位于夏王朝的核心统治区。

其次,该遗址处于夏朝到商代前期,年代大致在前19—前16世纪,与西吴壁遗址差不多,后来也是随着商朝迁都而逐渐废弃该遗址。

现代考古表明,商朝后来逐渐采集海盐,在山东阳信李屋、寿光双王城等遗址中,考古发现多处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制盐作坊,还有相关的盐工定居聚落群。

第三,解州盐池古今有名,宋代沈括写过《解州盐池》一文,是北宋时重要的盐产地。所谓解州,位于如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距离夏县只有20、30公里。因此,夏商先民在解州采盐,然后运到东下冯遗址储存,最后再运到都城等各地。

盐是咸味的主要来源,不仅是烹饪美味的需要,更是维护生命的保障,每一个人的必需品,古代的战略性资源,东下冯遗址这个大型盐业仓库的出现,无疑进一步证实二里头的夏都地位。

最后,关于夏商大型盐铜基地的话题,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西吴壁遗址、东下冯遗址是大型盐铜基地,所服务的对象必然是一个广域王权,也即王朝,而以这两个遗址与二里头的时空关系、以及史书记载的夏朝活动范围来看,无疑曾经为夏朝服务过。由此,这两个遗址的存在,也就进一步佐证夏朝的存在,以及佐证二里头遗址为夏都。退一步说,无论夏朝叫不叫“夏”朝,但可以肯定商朝之前必有王朝。

其次,任何一个文明,无论多么璀璨,但最终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迄今为止的考古表明,二里头先民生活所需、统治所需的东西,基本都有相关发现。因此,夏朝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王朝,不是一个空架子。然而,过于久远的不说,就说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它们的盐铜等基地何在,它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多少,能否与璀璨的古希腊文明相匹配?

所谓“凡存在过则必留痕迹”,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如今夏朝已经越来越丰满、鲜活,相信不久的将来会露出真面貌。

参考资料:西吴壁遗址考古报告、东下冯遗址考古报告等

举报/反馈

诸史

90.2万获赞 24.1万粉丝
从历史角度,捕捉生活中的精彩与感悟!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