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龄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复杂人物。尽管他早期取得了成功,并在建立黄埔军校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他缺乏纪律和有问题的决定最终阻碍了他在军事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王柏龄1889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7岁时被保荐进入保定陆军预备学校,正是在那里,他成为蒋介石的同学,后来成为他的亲密盟友和合作者。
完成军事训练后,王柏龄被邀请到广州,协助蒋介石建立黄埔军校。王柏龄担任了该学院的第一任教育主任,负责监督新学员的培训工作。
尽管他在学院的建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然而,王柏龄对教学不感兴趣,也没有做好他的工作。他以沉溺于酗酒、赌博和拈花惹草等恶习而闻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柏龄与蒋介石的关系逐渐破裂,而他的替代者何应钦与蒋介石的关系则有所升温。
1925年陈炯明的反水军进攻广州时,何应钦的第一团进攻淡水城,王伯龄的第二团作为预备队接应。然而,战斗一开始,王柏龄就跑了,使第二团乃至整个部队处于被动局面。
不久之后,蒋介石用何应钦手下的营长钱大钧取代了他,后来钱大钧在棉花湖战役中显示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从而奠定了他在军队中的地位。
1926年,由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发起了统一中国的运动,推翻了控制全国各地区的军阀。这次战役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占领了江西省会南昌。
王柏龄当时是第一军的总司令,他急于夺取南昌并为胜利邀功。然而,第一军的参谋长分析了形势,建议他不要进攻南昌。王柏龄不听,一心想走自己的路,他的部队几乎被打败了。
1928年,王柏龄皈依佛门,到苏州的报国寺皈依,法名 "慧常"。这一时期,扬州的传统盐业日趋衰落,佛教寺院也受到影响。作为佛教协会的监督委员,王柏龄发起在所有的佛教寺院建立七天的念佛道场,以促进佛教的教义。
此外,他还主张罢免扬州第二大寺院崇宁寺不称职的住持,任命另一位高僧释恒海为新住持。王柏龄在皈依佛门期间还在扬州修建了 "憩园",即现在的淮海路159号。
1933年,王柏龄筹资重建扬州五亭桥,并撰写了《五亭桥记》。武亭桥是扬州的一个重要地标,有助于促进该市的经济发展。王伯龄对其重建的贡献得到了高度赞扬。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王柏龄退役后作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住在昆明。他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李根源、曾养甫、以及地方士绅一起参加了各种佛教活动。王伯龄还与太虚大师关系密切,为云南佛教的组织和积石山道场的重建做出了贡献。
1942年8月26日,王柏龄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54岁。1947年11月,王柏龄的子女将他的骨灰带回扬州,并移至扬州瘦西湖畔的熊园。
尽管王柏龄的带兵打仗有问题,但他对中国军队发展的贡献不应被忽视。作为黄埔军校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军官和士兵的早期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也被他同时代的许多人所钦佩,包括蒋介石。然而,他缺乏纪律性和决策失误,最终使他在军事生涯中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功。
今天,中国的军事历史学家仍在研究王柏龄。在承认他的缺点的同时,他对中国军队发展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华民国早期的作用也得到了认可。尽管王柏龄在历史上的地位复杂而有争议,但他仍然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