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草长莺飞,转眼间,侨乡开平又迎来了春茶飘香的时节。

开平市的茶叶产区主要位于西北部的大沙镇。好山好水出好茶,生长在开平大沙的茶叶,香味悠长,滋味甘醇,每一片都是来自自然的馈赠。

开平大沙茶独特的制茶工艺古已有之,经过代代相传,已经香飘千年,传承延续至今。

缘起于唐

开平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茶道随佛学在开平大沙天露山一带广为流传。

天露山脉为古新州(包括开平、新兴、恩平一带)属地,处于东西古驿道的南线枢纽。一位高僧在上山静修时发现天露山气候条件优越,遂从云南带回茶种,在天露山植茶。

据国恩寺灵泉大师考究,天露山早有茶园,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禅宗六祖惠能24岁之前,也一直在天露仙源茶园一带砍柴植茶。

“天露东山仙迹传,白云深锁断云烟”,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句,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族弟——杜位留下的诗作《天露仙源》。相传,他在天露山游山观瀑、花海荡漾、以茶论道后,即兴写下此诗。

兴于宋明

宋代时,崖门海战后,大量福建将士连带其家眷在天露山腹地避险。其中,不少更是世代茶农。众多闽籍茶农的到来,也将闽茶的耕作技术和文化带到这里,使开平的茶艺茶道得到空前发展。

据《大沙区志》记载,至明朝时期,大沙茶已广有种植。据考证,明代时,天露山脉天堂坪一带,茶叶交易兴旺,已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山顶流通市集。

几经沉浮

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开平天露山至鹤山云乡一带,茶叶生产达到鼎盛。据史料记载,“各处山地垦为茶园者,触目皆是”“无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

清代地图上的天露山

当时,开平茶园面积达8万亩,年产毛茶1050万担,经清朝开平海关在水口海埠出口的茶叶年近三万六千担。

由于当时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均在开平大沙一带,茶农客商们习惯将开平出产的茶叶称之为“大沙茶”。自此,开平大沙茶之名,更加广泛地在各地流传。

清咸丰五年至同治六年,天露山一带发生长达十余年的土客械斗,对茶叶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茶农流离失所,茶园大片荒废,但仍有一些古茶树群留存至今。

重焕新生

2004年,广东省农科院茶科所到开平大沙考察时,经实地勘查水源、气候、温度等自然环境和化验分析该地土壤,认为该地可与福建安溪相媲美,誉其为“广东安溪”。

随后,广东省农科院茶科所在岗坪村委会选取了100亩茶园,作为名优茶叶培植示范基地。经过5年时间,在省农科院茶科所专家悉心指导下,岗坪村茶叶长势喜人。

依托当地原生茶的基础,先后筛选、改良、引进、培育出云南大叶、金萱、鸿雁、白毛等20多个名优茶品种。

2009年,经大沙镇人民政府引荐,100亩的名茶示范基地正式由天露山侨乡茗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购经营,开平大沙茶逐步开始重回爱茶人士的视野。

蓬勃发展

经过多年深耕,开平大沙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开平大沙茶因其卓越的品质,品牌效应逐步打响,也收获了众多荣誉。

2014年,大沙镇成功获评“广东十大茶乡”。目前,开平大沙全镇种茶面积近3.5万亩,是我省首个生态茶园创建专业镇。镇内共有涉茶企业28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2个,有300余户农民通过种茶致富。

从这里走出的开平大沙茶,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获评“广东十大好春茶”,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名录,2022年大沙里一号黄茶斩获“2022中国十大茶王”桂冠。

走过千年历史的开平大沙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当地重点农业产业之一。大沙,也因此成了有名的“山水茶乡”。

如今,在大沙注册的茶叶企业已达14家,此外还有种茶合作社8家。它们沿用大沙茶制作技艺,生产红茶、绿茶、黄茶等优质茶叶,茶叶年产量达200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同时,开平大沙茶还成功打造了“大沙里”“天露仙源”“大沙红”“岗坪茶”等多个茶叶品牌,成为市场上的“拳头产品”。

近年来,开平大沙探索出了一条“以旅带茶,产业兴旺”之路。大沙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辖区内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势,着力打造了大塘面片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项目、大沙里·欢茶谷产业园项目等一系列旅游及商业配套设施项目。各旅游项目不断吸纳游客慕名前来观光,进一步推动促进大沙茶产品宣传、销售,促进形成茶旅融合深度体验游,旅游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记者】魏钰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举报/反馈

南方农村报

1321获赞 389粉丝
《南方农村报》——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