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梅江区学海路状元桥上,脚下是临东流而来、汇入梅江的周溪,眼前的三株木棉树苍劲挺拔,掩映着古朴典雅的东山书院,书院后是依势缓缓崛起的东山岃,耳边是东中学子琅琅的读书声……
书声环绕,书香氤氲。作为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东山书院在此矗立了270余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履行着每个时代赋予它不同的职责与使命,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传承,走向未来。
东山书院是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何志林 摄
“东山书院的历史,是梅州教育发展史的缩影。”东山书院院长李月云深情地说,在东山书院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别有三个时期的不同身份:第一个时期(1746年至1903年),是儒家书院;第二个时期(1905年至1912年)是师范学堂;第三个时期是1913年至今,是现代中学,即叶剑英元帅的母校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源起千年状元桥
将育才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百花洲尾齐州寺前,此地出状元”,南宋时期的地理学家王象之所著的《舆地纪胜》里曾有这样一句话,描述的就是现如今梅州状元桥所在的位置。
“历来崇文重教的客家人因为这一谶言,便在此地修建了状元桥,寄托早日出状元的美好愿景。”李月云说,桥修建好了,大大方便了人们出行,但随后的几百年里,当地并没有培养出状元。
乾隆十一年(1746),嘉应州知州王者辅上任,听闻这句谶言,亲自来到状元桥,指出没有出状元的问题所在,倡议“先修书院,延请名师,名师出高徒,高徒逐状元”。于是在王者辅的推动下,东山书院得以顺利建成。
据悉,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始于唐、兴于宋,延至清末,历时千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书院一般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东山书院是王者辅任内所建的嘉应官立最高学府。
东山书院内举办红色讲堂开展研学主题活动。受访者供图
东山书院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后袭东山岃之灵秀,邻傍状元桥之重彩。李月云说,东山书院的创立让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风气更盛。
梅县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州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乾隆年间,梅城境内共建有9间书院,其中城中有4间,即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和周溪书院,如今梅城仅存东山书院。
站在书院门口,抬眼望去,春日的阳光和煦地照耀在东山书院的牌匾上,“東山”二字金光闪闪。为何取名“东山书院”,除了背靠东山岃外,李月云翻阅古籍还得出一个原因,“‘东’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也就是东方,太阳升起的位置。东字由两个象形字‘木’‘日’组成,意为‘日在木中,日扶木上’。树木得到阳光照耀,茁壮成长。书院取名为东山,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栋梁之材。”
“东山培国栋,书院育人才”是王者辅当时定下来的教育宗旨,定位非常清晰,就是为了培养国家栋梁。钟灵毓秀的东山书院,很快成为客家人心中首屈一指的读书圣地。
走进书院正堂,抬头便可以看到高高悬挂的“初步云梯”匾额,这是清乾隆十一年王者辅为书院创办当年第一个考上国子监的书院学生钟许所题写的。此后,东山书院声名鹊起,名师汇聚,学子云集,先后为当地培养了众多的举人和进士,可谓一门将相,人才辈出。
东山书院门楼为硬山式屋顶,正中屋脊左右飞翘,前檐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其内部布局是典型的“三进式”建筑风格:正楼三间,大堂三间,头门三间,左右书房(也作斋舍)各一列,整个书院内部的布局以后面的魁星阁为轴线,两边对称,井然有序;主体堂屋一层,左右横屋二层,后面“魁星阁”三层,高低错落有致。
站在系满许愿带的魁星阁上,近可观书院全貌,白墙灰瓦,高挑屋栋,颇有古韵;远可览梅江秀色、梅城风物。
兴于百年近代史
培养了众多师资和爱国兴邦之士
清末,封建教育制度衰败,近代新式学堂诞生,一批古代书院逐步改为新式学堂。东山书院也走到了这一交叉路口。
1903年,在东山书院何去何从之时,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先生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新式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于是他捐资在东山书院创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派黄遵庚、杨徽五等人赴日本弘文学校学速成师范,翌年回国,组织招生考试,筹备开学。
“非常遗憾,黄遵宪先生于1905年3月28日去世,未能看到师范学堂顺利开学。他的好友爱国志士丘逢甲替他主持招生,完成他办学的遗愿。这些学子是幸运的,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同时又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洗礼,学成之后,成为了那个时代学贯中西的优秀人才,在从教、从军、从政的生涯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月云感慨地说,梅州盛产“教书先生”,与黄遵宪先生当时的贡献密不可分。
梅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在东山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系列党建活动。受访者供图
“东下即天堑长江,淘不尽千古英雄,闲气钟人,伏处在草庐,谈道读经,海滨尚有无双士;山中知盛朝甲子,等养成一门将相,奇才应用,肃清遍寰宇,崇文尚武,儒行终能溢九州。”这是丘逢甲所拟的68字长联,上联盛赞书院老师学识渊博,特指黄遵宪先生,学识海内无双;下联则盛赞书院学子人才辈出,历经一番“寒彻骨”,终能香溢九州。
东山书院从筹建到重修,历经270多个春秋,据史料记载,其中有过贡献及相关先贤至少包括王者辅、黄莘田、黄基、黄遵宪、丘逢甲、李倬汉、张之洞;从古书院走出的杰出校友代表有叶剑英、林若、曾宪梓、肖向荣、叶选平、曾毅等。
“1903年至1912年底,是东山书院的第二个发展时期,这时的师范学堂为梅州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尤其是教育界的人才。”李月云说。
一位位仁人志士抱着为国育才的宏志走进书院,一批批国家栋梁从书院中走出,成为遍布海内外的东山校友,他们在各条战线上频传捷报,更是生动、深刻地延续着书院的辉煌。
1912年底,东山书院被迫关闭,师生被并入梅州中学。次年,叶剑英率一批有志青年,参与创立了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古旧书院新的华彩乐章。
活化利用焕生机
打造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
在历经百年孕育无数英才后,东山书院如今已回归宁静,成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德育教育基地、人文社科普及基地、诗词创作基地,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稚嫩的童声回响在古老的东山书院,置身其中,仿佛还可以听到当年意气风发的学子们的豪言壮语,这座百年书院在昔日的荣光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4年,东山书院作为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梅州”的八大工程之一得以重修,修复后的东山书院,随着人文内涵的不断充实,已成为文化梅州建设的新景观。2008年,东山书院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人文内涵的不断充实,东山书院逐步与其附近的状元桥、黄遵宪公园等景点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彰显“文化梅州”旗帜的人文历史大观园。
“我曾经在这间屋子里住过,读书就在旁边东山中学的老教学楼里,我带你们去看看……”春节期间,从广州回来的陈先生特意带着一双儿女前去自己以前求学的地方走走,给他们讲这里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听得他们直呼“厉害了”。
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走进书院,聆听这里的传奇故事,在感慨之余也加深了他们对梅州历史文化的了解。如今的东山书院,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参观的景点,还是一个文化平台。一个个活动在这里落地,百年书院不仅“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
2021年,东山书院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目前书院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逐步打造成集学习、交流、培训、收藏、展陈、科普和文创、手作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书院。
2022年3月,三月三春茗诗会在东山书院举行;8月,东山书院“紫藤育才计划”启动仪式在东山书院举行;2023年1月15日,梅州市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品读客家人文 传递客家力量”——陈诗良新作《情怀筑梦》首发式暨品读分享会在东山书院举行;2月14日,“多彩南粤 魅力非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巡展在东山书院举行……
“书院定期开设国学课程,我的两个孩子都来这里学习,我认为在书院的环境氛围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品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家长黎瑜说,她的小儿子目前在读幼儿园,一直坚持读诵传统经典,能背诵《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国学经典。
东山书院正从文物保护单位向文化品牌、文化空间转变。
梅州市救援消防支队在书院挂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梅州市公安分局在书院挂牌“红色云讲堂”分教点,梅江区金山办在书院挂牌“金山党校”分教点,依托东山书院教育实践基地,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向阳树”未爱守护联盟,联合公安、市场监督、民政、教育、妇联、团委、街道等单位,在书院开展护“未”教育活动和实践。
据统计,2021年,东山书院共开展活动135场次,参与人数4214人次;2022年,开展84场活动,其中展览活动2场、公益活动8场、党建研学62场、专家讲座5场、志愿活动2场、节庆活动5场,参与人数达5000人次。2023年,随着公共活动的恢复,将有更多的精彩活动在书院展开。
●声音●
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副主任、副教授谢小康:
把东山书院打造成岭南文化高地
梅州东山书院于2021年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古老的书院将迎来梅州文风振兴的春天。那么,怎样才能把书院打造成岭南文化高地?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副主任、副教授谢小康。
南方日报:您觉得东山书院打造成岭南文化高地,首先要做什么?
谢小康:把东山书院打造成岭南文化高地,要深入挖掘书院的文化内涵,梳理东山书院的前世今生,把该书院之于梅州文化之乡的地位和作用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书院文化主题和特色,否则承载再多其他内容都将事倍功半或有鹊巢鸠占之嫌。
南方日报:您觉得要如何营造浓郁的书院文化氛围?
谢小康:文化墙的布展及厅堂外墙上除了书写(悬挂)必要的提示性文字(微型牌匾)外,要尽量保持书院的原真性;展板主要安排在室内,展陈内容可设置诸如攀桂流芳、建筑结构、一脉相承、东山学人、文物由来、今日风采等板块。
南方日报:谋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应该怎么做?
谢小康:如果说客家博物馆是外地游客了解世界客都的窗口,东山书院则是邑人寻找书香韵味的乐园。鉴于书院的特殊性以及毗邻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市非遗馆的实际,展陈无需过多涉及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足球文化和非遗文化等内容。把东山书院打造成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除了为梅州市民提供文化浸润和休闲的空间外,还要进一步放大它的经济效应,以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是开展研学旅游,让外地(含本市城区以外)的学生来这里接受熏陶并由此延伸到其他书院、学宫,通过互动、参与,以提高其对文化教育的景仰和崇拜;二是定期举办书香节,引导市民和游客前来领略人文秀区的文化魅力;三是可考虑设置阅读专属区,以吸引文化大咖前来打卡;四是研发和展销极具书院文化品味的文创产品,让参观者尽兴而来,“满意而归”;五是注重停车场、状元桥等配套设施和时光隧道、十里梅花长廊等周边环境的打造,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原标题:
百年书院俊彦辈出
东山书院有两百多年历史,是梅州教育发展史的缩影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陈萍
【作者】 陈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反馈

南方Plus

73.2万获赞 11.7万粉丝
广东热门新闻资讯平台
南方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