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体育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要用科技来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持续提升全民健身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对青少年体育工作进行强化,推动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为今后我国体育强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于2019年发布,提出到2035年,我国体育发展新格局、新模式、新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达到现代化;在2050年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体育强国。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北京体院系的张健在三月二号告诉《科技日报》。

以科技为基础的竞技运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要把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这一点上,钟天使深有同感:“伴随着我们的整体实力的提高,各个领域的高科技和运动相结合,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训练和准备工作中,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我们从顶层的角度,建立了“科技冬奥”这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用于支持体育器材与设备的研制。

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中国的冰雪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北京冬奥会上,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运动项目的参赛,并且创造了冬季奥运会、冬季残奥会历史上最好的记录。

高科技,能让运动员的速度更快,能让他们的技术更好吗?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一个人的身心潜力?张健认为,这就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竞技运动难题。

“任何运动,都离不开技术的帮助。”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保健研究院”的首席专家、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刘卉博士,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进行解析,帮助我国的运动员在东京、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纲要》指出,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培养制度,强化综合素质高、综合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体育队伍。

刘卉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要想建立一个科学的训练系统,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在为大型比赛做准备的时候,国家队一般都会邀请一些顶尖的专业人士。不过,现在国内的高端人才并不多,甚至有些人还出现了“水土不服”。例如,一个顶尖的心理学家,不了解体育项目,不了解运动员的训练状况,就不能提供有效的心理介入。同样的,营养专家、医学专家、生物力学专家,也会因为对运动的特性不熟悉,无法与运动员进行交流,无法给出有效的意见,也就无法给出科学的帮助。

“天赋是要靠实战来培养的。”刘卉则建议建立一套「助教人才」的训练与运用机制,并设立「助教人才」的专责职位,让「助教」的人才能不断练习,学有所用。

数码科技开启体育新天地

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是加速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关键。

根据有关资料,到2021年末,有四亿多人参加了定期的体育运动,而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城市和农村人口中,有90%以上的人符合。目前,我国拥有397.14万个体育场馆,拥有34.11亿平方米的运动场,人均拥有2。41平方米的运动场。

在2021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了到2025年,定期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达到38.5%,社会体育指导员为2.16人,带动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达到5万亿元。

技术“撬动”的是一个巨大的运动和健康市场。据悉,从2022年开始,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赛道将实现“智能化”、“智能化”。跑道前方的智能显示屏上,显示着当天的气温、湿度和风向,以及公园内的赛道地图和长度,以及有多少人在跑步,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远。运动过程在线陪伴、运动监测及陪护指导等科技场景,进一步提高了跑步爱好者的运动体验。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5 G、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及设备与体育产业的融合速度加快,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体育产品逐渐被广泛使用,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也在快速的智能化升级,同时还出现了运动健身 App等新业态,数字技术让体育运动模式变得更加崭新。

在《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体系,提升全民健身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

目前,我国在部分不完全竞争的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与世界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张健指出,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体育与生活的不融合,与社会的不和谐,与学校的不和谐。

在他看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要把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教育等各方面都做好,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人群等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体育教学培育后备人才

发展青年体育运动,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张健认为,发展青年运动能够为国家的竞技体育提供大批的后备力量,而运动与学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促进青年运动与文化课的和谐发展,是实现青年运动与文化课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刘卉在教“身体”这门课程的时候,她注意到,一年级一百多名学生中,只有寥寥几个人有过体育锻炼经验,或者有了一定的身体素质。“如果不是身体素质好,别说是看懂了,就连手臂的挥舞都做不到。”刘卉叹了口气,她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记者获悉,当前,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都缺少高水平的运动教练和运动场地,许多大学也不会招收为国家队和省市队效力的注册运动员。这就导致了许多体育苗子将升学作为他们的第一选择,从而放弃了自己的体育专业,这就导致了体育人才的断裂。

“让更多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运动员。”刘卉表示,自幼接受各种运动锻炼的儿童,不但可以成长为职业选手,而且在他们成长为各个方面的行家里手后,利用科学方法来处理各种运动难题,也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是由于他们对运动的了解越深。

体育总局、编办、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于二月十日发布了《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为增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提高青少年体育素质,促进“体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卉指出,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还很漫长,所有的工作都要靠“体育人”继续努力,用“锐意进取”和“创新精神”来完成。

举报/反馈

寻医问药栏目

3278获赞 2万粉丝
传播品质生活、健康为先的理念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