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截止到目前,这套书已经出了11本,去年一口气买了6本,断断续续读了四本,分别是《内闱》、《缠足》、《闺塾师》、《矢志不渝》。

尽管这套书的作者是海外学者,用英文写的中国史,不过译文对中国读者很友好。

因为这些书的译者,多半是做相关研究的,术业有专攻,行家里手做好活儿。

比如《内闱》的作者伊沛霞是知名汉学家,译者胡志宏中国社科院的古代史研究员。《缠足》和《闺塾师》的作者高彦颐,是斯坦福大学东亚历史系博士,《缠足》的译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副教授,《闺塾师》的译者苗延威是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术专长就有缠足、性别社会学等领域。

专门为这套书写点评论,因为它的特色就是反对五四史观对历史的评价。这非常刷新我对古代妇女生活的认知。

就拿缠足这回事儿来说,在五四史观中,这是封建糟粕,是男权文化对妇女的压迫。《缠足》一书提到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缠足是古代妇女在那个社会制度中为数不多的自我投资。

书中提到,缠足是“一种既美丽又丑陋,既非自愿又非强迫的审美风潮。它的流行打破了黑与白,男凌女,善或恶等二分法来理解世界的方式”。

古代妇女加入缠足的队伍,主要目的是寻求自我增值,男性成为缠足拥趸,是为了享乐。缠足的流行是男性和妇女共谋的结果。

缠足消失了,但是女性为了寻求自我增值,以伤害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审美风潮一直阴魂不散。

《缠足》还提到一个让我震惊的点,男性是缠足文化的始作俑者,也是缠足文化的掘墓人。这说明拥有话语权的人,更有力量推动社会变化。当下女权主义风起云涌,有个口号是“girls help girls”,这是好的,但不要理解为只有女性才能帮助女性,毕竟,男性的话语权高,女权要打破不公平的现状,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好的社会形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男权压倒女权,而应该是平权。

《缠足》的作者高彦颐,还有本《闺塾师》,研究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

高彦颐认为,“明清才女文化的出现,并非是反对儒家文化对古代妇女的训诫,而只是在现有的儒家文化的框架下,对妇女形象的一个突破。”

这个观点太精彩了。比如说,林黛玉可以被视为明清才女集大成的文学形象,她读《西厢记》《牡丹亭》,和明清才女的阅读口味高度相似(《牡丹亭》是明清才女最爱的书,没有之一)。然而,她依旧会听薛宝钗的训诫。

她的文学品味违背儒教文化,然而,她依旧要用儒家文化要求自己(这方面,薛宝钗是佼佼者)。

《内闱》关注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

最先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梦华录》热播,本是元代故事,剧情改为宋代背景,我就想了解一下宋代妇女的生活。读过才发现,赵盼儿和顾千帆都是现代形象,不是宋代文化能培育的饮食男女。

《内闱》认为,宋代是妇女处境明显地趋向变坏的时代,具体表现是缠足风气更加普遍,再嫁受到更强烈的限制。内闱成为古代妇女主要生活的疆域,地位越高的人,越习惯把妇女固定在内闱中。女子既能受到限制,也能得到权力。宋代诗词里的女子形象,也可以看出宋代男人的审美趣味,慵懒,忧郁,怀着思怨情绪。

像赵盼儿这种创业强人,很难得到宋代上等男性的青睐,也只有同样虚构的当代男性才会喜欢她。

这样说也不对,当代男性女性难以像他们一样双洁。

《内闱》也让我对妇女这个词充满嫌恶。

原因是,妇女本身将女性定义为男性的他者,“夫在家为女,出家为妇。”意思是在家时是闺女,出嫁后是妇人。《内闱》从训诂学上的视角讨论妇女的定义,妇同伏,有服从,忍受,甘当配角之意。

明清女子地位降低,宋代已经打好了地基。

《矢志不渝》是关于明清时期贞女现象的研究。

贞女和节妇不同,她们是指忠于未婚夫而终身不嫁的人。《卧虎藏龙》中的俞秀莲就属于贞女,她在未婚夫孟思昭死后,依旧坚持给孟思昭烧香。

在《卧虎藏龙》的叙述中,贞烈观念是破坏俞秀莲幸福生活的元凶。李慕白下山,看是修行,实则求偶,俞李在竹林对谈,李慕白暗示两人可以私奔,然而,俞秀莲却没有迈出这一步。

贞烈观念对俞秀莲的生命影响,可以代表大多数贞女对贞烈观念的看法吗?

恐怕不行。

一定要明白,选择成为贞女,是女性的自主选择。

贞女形象源自13世纪,最初的主要群体是书香门第的小姐(所谓深闺)。它在明朝后半期成为风气,清朝时继续蔓延,很多区域都存在,但主要集中在明清帝国中心的长江下游经济地区重心。换而言之,经济发达地区的贞女,反而越多。

尽管贞女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她们的父母对她们的选择都有个惊人的一致,反对女儿成为贞女。

在公共领域, 贞女是国家认可的道德楷模(源自特殊的时代背景,在这里就不做具体分析了),在家庭内部,贞女是原生家庭的烦恼和冲突之源。

不同立场的评价,也让贞女成为等级分明社会中最奇特的存在。贞女在公共领域得到的道德资本可以转化成影响力甚至权力,进而削弱传统的性别等级,辈分原则对她们的限制,她们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最大控制力。

然而,无论是贞女希望借助贞女身份掌控自己的生活,还是缠足要求的自我增值,从而让自己得到门当户对的婚姻,甚至上嫁的可能,她们都像是一个个在牢笼里寻求如何过得更舒服的求道者。作为后人,我们很容易充满优越感地说,“不要适应牢笼,要打破牢笼。”然而,这些书让我们明白,构筑牢笼本身的不仅仅是时代背景,也是每个人的血肉之躯。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成为了共谋,极少数超越时代的人,却被视为异端,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

举报/反馈

尘飞扬说经典

57.4万获赞 2.2万粉丝
让经典名著照亮我们的生活
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