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世纪初、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灭辽之后、又向北宋王朝发动了战争、并以迅猛的速度灭亡了北宋、占有淮河以北的广大土地。此时、中国北方处于一种大动乱的状态、人口递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瓦舍艺人和能工巧匠被掳往金上京等地。北宋的戏剧艺术从此对女真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杂剧的形成背景

如从金太祖阿骨打起兵反辽算起、到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与宋议和为止不过30年的时间。后来、虽然经历了海陵王(完颜亮)南伐战争及天下骚动之乱的破坏、但很快就以海陵自焚而告终、对整个金代的农业经济摧残不大。世宗继位以后、与南宋重新议和、南北两方都处在相对的稳定状态之下。然而、世宗在熙宗海陵王对中国北方农村经济有所恢复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经过29年的努力、使金朝的经济、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史学家称其为“大定之世”、世宗本人则被后人称为“小尧舜”。继世宗而章宗立(1189-1208年)、在位19年。章宗全面继承了世宗政策、努力发展生产、使金朝达到了全盛时期。从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议和算起、到章宗病逝(1208年)止、前后60余年。


在此期间、由于金朝统治者积极推行了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比较安定的条件下从事生产、加工制造、买卖贸易、使金朝经济日益发展和繁荣。仅以当时的人口增长的粮食产量为例、即可窥见其经济发展之一斑。据《金史·食货志》载:大定初年、金朝占领区的总人口只有300余万户。


到了大定二十七年、人口户数增长了一倍多、达6、789、449户。而到章宗泰和年间、总人口则增长到800余万户。从人口增长的数字来看、金朝(北方)的人口已大大超过了辽及北宋时的人口户数。北宋时期淮河以北的民户为583万户。由于农业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量逐年增长。“世宗时期使设常平仓、至章宗明昌三年天下常平仓共有五百一十处、积粟三千七百八十万三千余石、可备四年之用。


由此可见、金朝对我国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并非一直在起破坏作用。在金朝这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下、金院本、杂剧才有可能在民间产生出来、并逐渐趋于成熟。这是金代戏剧兴起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其实、早在金朝对北宋发动战争之初、就表现出了他们对北宋汉族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倾慕之情。


例如、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第二次攻陷汴京时、即不断向宋朝“来索诸色人”、其中有“御前祗候方脉医人、教坊乐、内侍官四十五人露台祗候妓女千人… …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琶琵、吃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又取… …诸百戏一百人、教坊四百人… …弟子帘前小唱二十人、杂戏一百五十人… …弟子帘前小唱二十人、杂戏一百五十人、舞旋弟子五十人… …”可以肯定、金代的院本、杂剧是在继承宋代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艺术形式

据《大金国志》载:“方邦昌册立时、百官对金帅皆惨怛、邦昌亦色丧… …邦昌每日于迎阳门上罢去阁门仪制、设常礼毕、与执政侍从以上对坐议事。语则称名字、遇金人至则遽易服。卫士等曰:‘伶人往日作杂、每装假官人、今日张太宰作官家’”从这条记载来看、金代当时确有杂剧。


《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又载:“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豪无疑问、金代院本就是杂剧。遗憾的是、有关金代院本(杂剧)的作品、没有一部完整地保存下来、而只有《辍耕录》卷二十五所载的690种院本名目。这些金代院本名目与元杂剧的名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也就不难看出金代院本与院代杂居之间的继承关系。


不难看出、元杂剧中的许多名剧或以金院本为蓝本、或纯系金代金人的作品。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及考古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金代院本的戏曲艺术在金章宗时期即已发展起来并趋于成熟。明昌二年十一月丙寅、“禁伶人不得以历代帝王为戏及称‘万岁’、犯者以‘不应为事’重法科。”在当时杂剧舞台上扮演皇帝形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金史·章宗元妃李氏传》中又载:“一日章宗宴宫中、优人玳瑁头者戏于前。或问:‘上国有何符瑞?’上笑而罢。”不难看出、当时金代杂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的隐语故事。金章宗完颜颢就非常喜好隐语。隐语是谜语的一种、主要源于民间、章宗时期比较盛行。当时曾由杨圃祥主编刊行了谜语专集《百斛珠》。


而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记载的金院本中有“歇后语”(隐语)的名目。由此可见、当时在金院本中采用民间隐语———歇后语是金代戏剧艺术的一个特征。《金史·章宗元妃李氏传》中的“里飞”二字就是“李妃”的隐语。当时的李妃地位十分显赫、深得章宗宠爱。这些杂剧人员在皇帝面前不敢明谤、则隐语以发泄怨怒之情、这就是所谓“内怨为诽也”。


1959年1月山西省侯马市出土了一座题有“大金国大安二年… … …”的董姓墓。“墓为磨砖雕刻、仿木结构建筑。墓室后壁上端砖砌一座戏台。戏台正面约宽60厘米、高约80厘米、进深约20厘米。砌法为:在墓内正屋檐上砌一平座、下面支根小柱、上面两根小八角托一大枋、枋上有柱、补间等斗拱、顶部正面歇山、并有兽头博风的装饰。


五个砖雕演员作表演状。”又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宋杂剧、演出时一般由末泥、引戏、副末、副净四人组成、或添一人、名装孤。”“金院本杂剧演出时也与此相同。”而侯马金墓出土的五个砖雕演员是由末泥、引戏、副末、副净、装孤组成。据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考证、“孤、当场装官者“。


装就是每场演出中的扮官者。侯马金墓中的居中者、头戴吏帽、身着园领宽袖长袍、执笏、乃装孤无疑。《大金国志》卷三十四载、上皇以下均服宽袖长袍、“六品、七品谓文臣、奉政大夫至儒林郎。武臣、武功将军至忠显校尉。文臣服绯、武臣服紫”“绯”为红色、金代六至七品的文臣官员、服红色宽袖长袍、而武臣则服紫色。


侯马金墓居中者的服饰与《大金国志》记载相符、而其头上所戴的吏帽又与“山西繁峙岩上寺的金代壁画”中的金代官吏所戴的帽子相同。因此可以推定、他所扮演的正是金代六品至七品的文臣官吏。侯马金墓右起第一人为副净色。副净是院本中的主要角色。在剧中他是以可笑的语言和动作做滑稽表演、然后由副末加以嘲骂、敲打、来使观众笑乐。


侯马金墓右起第一人的动作和表情都十分滑稽、右手做打口哨的动作、其脸谱也与其他四人不同。在眉眼之间有一块白粉、这与现代京剧中称为“豆腐块”的脸谱相同、是丑角脸谱之一、因在眉眼之间涂一小方块而得名“豆腐块”。


看来这种画装成滑稽和丑角的脸谱早在金代院本的演出中即已出现。右起第二人、手里着一把纨扇、做舞蹈状、穿窄袖衣、束腰带、表情酷似女扮、这个角色很可能是引戏。因为“引戏者、可兼扮男女。”左起五人… …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吩咐、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辍耕录》所载金院本与此相同。


“末泥、戏头也”戏头很可能是每场戏的主角、也可能是按演员顺序排列。此当存疑、以待续考。而在左起第二人即为副末。总之、侯马金墓出土的戏俑及戏台、为我们展示了金代院本、杂剧从舞台到人物的具体而又生动的原貌。1958年4月、河南省偃师县酒流沟水库西岸发掘出宋墓一座(约当北宋末年)、在墓室北壁下半部有六块画像雕砖、其中三块就是宋杂剧的演出画像。


在三块演出画像砖上、共有五人作演出、并与侯马金墓戏台上的五位演员大体相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服装和道具上。第一、宋墓演员中扮官者的帽翅较长、长袍不露鞋。副净裸腿登鞋、副末裹腿、引戏头上插花、五位演员中没有一人将衣襟掖起。


而侯马金墓戏俑扮官者的帽翅较短、露靴、五位演员既没有裹腿、也没有裸腿。而左起第二人将衣襟掖起、引戏头上无插花。第二、宋墓扮官者的笏板较长、五位演员中有鸟笼、立轴画。而金墓中扮官者笏板较短、五位人员中只有引戏拿一把纨扇、无鸟笼和立轴画。第三、宋墓扮官者的位置在右首、而金墓扮官者却居中。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金代院本的演出形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被后来的元杂剧所承继。例如山西省洪洞县明应王殿发现的元代戏曲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演员人物中、居中者正是扮演官吏者。此外、近些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各地出土了许多舞台故事镜。

举报/反馈

吕老师讲教育

598获赞 1236粉丝
与教育有关的,都不是小事,留下关注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