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一场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改革,是一场凝心聚力、激发活力的改革,是一场全员参与、社会关注的改革。

“2022年,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高质量圆满收官。”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这样总结。三年时间,国企改革实现了“三个明显成效”预期目标: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

三年行动是一场广泛深入的系统性变革,国资国企履行社会责任更加自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坚决有力。

三年行动为国有企业发展赋能提质,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建设,更好发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顶梁柱作用,助力行稳致远。

三年行动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2月27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经验成果交流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成效是多维立体的。”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啃硬骨头,涉深水区,解决一系列历史性难题,实现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在国企改革历史上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

01

改革之源:

推动“1+N”战略体系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

尽管通过革命性锻造、系统性重塑,国资国企发生了战略性、转折性变化,但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重点难点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更好推动国企改革“1+N”战略体系落地,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2019年11月12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未来三年是关键历史阶段,要抓紧研究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改革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把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迅速行动,深入研究,百易其稿。历时八个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终于形成。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方案。

与以往改革相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更加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体现“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三年时间,要完成八项重点任务,满足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覆盖各层级国有企业,千头万绪、工程浩大。

为加快方案落地,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性。

2020年9月,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三年行动全国电视电话动员部署会议,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七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多次会议,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跑表计时,月清项清。

迎难而上,破局开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国有企业全面发力、纵深推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改革成绩单。三年来,国有企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要求,扎实推进各项任务举措落实落地,完成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折性变化。

三年时间,国企改革如期实现“三个明显成效”预期目标,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改革不断开辟国有企业发展新境界。

1月29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全面建成。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预计未来15年可实现增油296.5万吨▲

02

改革之治:

形成国有企业治理的中国方案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把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把处理好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作为破题的关键,努力加强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对此,很多企业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在南方电网公司,“一张表”成为改革的缩影。

“一张表让各个治理主体都知道自己有哪些权,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说。通过这张表,划清了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推动治理主体履职尽责。

南方电网公司以“一张清单”准确界定权责,构建《治理主体权责清单》, 纵向覆盖25个业务领域、35个一级业务、131个具体权责事项,横向集成“三重一大”事项分类、行权主体、行权方式、行权路径等核心要素。

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公司治理示范企业”的中国建材则构建了一整套具备自身特点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即以“管资本”为主的治理型管控模式、以“放活”与“管好”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机制、以激发员工效率活力为特色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中国建筑建立了182人的外部董事人才库,创新采用“小组制”模式配备二级子企业外部董事,充分发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治理效能,为子企业在重大决策上提供多元视角,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中国华电以“三横三纵”现代企业制度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法人治理体系。

三年时间,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集团公司及其重要子企业已全面制定并落实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更加清晰;全国各层级3.8万户国有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达99.9%,董事会职权分层分类落实,董事会运作逐步规范高效;中央企业子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的户数占比均超过97%,普遍健全授权后的定期跟踪、评估调整机制,有效保障了经理层依法履行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职责。

翁杰明表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广更深落实落细,推动国有企业治理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成为治理效能,成功探索形成了国有企业治理的中国方案。

03

改革之变: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调整、创新发展,国有企业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各地方、各国有企业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有效提升国有资本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

三年行动推动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呈现新气象,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集团等挂牌成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等一批企业完成重组。

2022年,鞍本重组的成功案例,成为国资委力推的重组范本。据记者了解,鞍钢把握产业发展大势,服务产业发展大局,“六措并举”综合施策,顺利完成鞍本重组整合,有效化解了区域内同质化无序竞争,核心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

重组与整合,不只是简单量的叠加,更是质的飞跃。中国宝武通过重组与整合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协同发展。其中,宝钢股份与武汉基地实现全方位协同,促进了效率效益不断增长。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硅钢研究所产品研究和开发首席研究员李国保说:“宝武硅钢研发协同已经开展3年了,整个硅钢研发队伍、组织形式、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发工作质量显著提升,研发协同硕果累累。”

经过重组整合的中国宝武,经营业绩连创新高,实现“亿吨宝武”的历史性跨越,问鼎全球钢企之冠,在中国钢铁工业史上写下精彩一页。

除了央企,各地方也积极推进企业重组与整合,组建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团。甘肃省推动组建科技、药业、文旅等10个龙头企业,带动地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江苏省先后整合组建省港口集团、省环保集团,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此外,据翁杰明介绍,三年来,推进瘦身健体、突出主责主业成效显著,“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无效资产)清退既定任务基本完成。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

通过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改革推动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战略支撑和安全保障作用。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04

改革之势: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政策能给尽给、应给尽给,统筹运用“六加、两保、两减”等政策措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三年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第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圆满完成,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自主创新全面开花,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国之重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彰显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地位。

“改革创新是中车发展制胜的绝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法宝。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创新”。中车的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自主创新助力中国中车造就中国高铁“国家名片”。

“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需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中国中车集团坚持自主创新,也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次点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6型71 架军机组成4个空中仪仗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航天科技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带动我国空间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拓展了我国星际探测新边疆,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羲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制度创新。航天五院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说:“我们已经建成完善的机制,让大家人尽其力。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走到一起,凝聚在一起,一起托举起中国的航天梦!”

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成果也检验着改革成效。东方电气集团建立了重大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机制,与科研院校开展“双向揭榜”,对科研人才队伍精准充分激励,科技人才薪酬年均增长达15%。针对创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并占据大水电市场的绝对优势。

国家电投构建以中央研究院为先导层、12个产业创新中心为主体层、25个技术中心为支持层的“宝塔型”科技创新体系。

广西柳工集团,通过“筑巢引凤”,“招才引智”,构建全球协同创新体系,极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河南平煤神马集团,加快搭建创新研发平台,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

在科技创新的改革奋进之路上,一大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与成果竞相奔涌,以创新驱动发展,加速将中国推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05

改革之力:

建立灵活高效市场化经营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要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各类人员能推动企业发展的责任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三项制度改革是建立灵活高效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关键环节,是三十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牢牢牵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这个“牛鼻子”,企业活力与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众多国有企业脱胎换骨,加速成为现代新型国企。

南方电网总部带头拿出12个党组管理干部岗位、124个三级正及以下管理岗位进行公开选聘,带动全系统新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常态化,竞争上岗比例保持在 70%左右。

中国一重首创“两个合同”,全面实施市场化用工。用劳动合同解决身份问题,用岗位合同解决进出问题。普通员工按照岗位合同进行严格考核,在岗位合同中细化工作内容、标准等,对于岗位不达标经两次培训未通过的解除劳动合同,从而使那些不会干事、不想干事、混日子的员工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平稳退出企业,解决企业活力和动力不足问题。截至目前,中国一重“两个合同”签订率始终保持100%。

中国海油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改革启动大会,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总部所有部门的机构调整和人员竞聘上岗工作。改革后的部门设置、处室个数、人员编制压减比例均超过20%。

鞍钢集团管理人员“揭指标竞聘、带契约上岗”,推进“271”末位淘汰机制,对排名后10%的调整退出,本钢自上而下全体起立、竞聘上岗,采取“3+4”模式 (3 名内部评委、4 名外部评委)“赛场选马”,副总监级以上人员累计优化118人,一级、二级经理人员减少 779 人,管理人员落聘 率达 38.3%。

2020.12.23鞍钢厂办大集体改革股权划转协议及“1+N”支持协议签约仪式▲

改革带来了机制之变、效益之变、气象之变。

2021年7月23日,站在一线员工中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一汽的发展如此赞誉:“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很激烈,有危更有机,在一汽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前景。你们今年的发展,风景这边独好。”总书记的一句“风景这边独好”,是对中国一汽改革成效的最好概括。

不只是央企,地方国资国企的市场化改革也颇具成效。山东重工,权属公司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对考核结果刚性兑现,让干部凭实力排座次,让员工以业绩论英雄;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对关键核心员工、技术研发人员,建立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创新成果激励等多元化激励体系,全面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海康威视、东航物流、中国巨石、万华化学等国有企业,因为改革而活力十足、效率领先,正以全新气象搏击市场浪潮。

通过实施三年行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广泛建立,推动广大国有企业形成了多劳多得、争先创优、有为才有位的浓厚竞争氛围,许多传统老国企焕发了新气象,一大批活力迸发、动力充足的现代新型国企正在形成。

06

改革之效:

国资监管体制更加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先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条做不好,国有企业其他改革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中国特色国资监管体制。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坚持“三统一、三结合”,发挥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三化”监管优势,提高监管方式科学性,科学界定监管边界,全面完成权责清单制定和分类授权放权工作,构建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出资人监督工作闭环,加快推进在线监管系统建设,着力构建“两利四率”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国特色国资监管新模式加快形成,为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

据翁杰明介绍,中央企业5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2家资本运营公司在支持国资国企重大改革落地、促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中国国新为例。中国国新是由国务院国资委设立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三年来,中国国新加强企业行权能力建设,优化集团管控,确保各项授权放权接得住、行得稳。中国国新按照‘三授三不授’思路,推进因企施策授权放权。“三授”即对运营成熟、治理健全、管理规范的重要板块公司,对行权能力建设到位的所出资企业,对确需抢抓市场机遇的事项,探索开展更大力度的授权;“三不授”即对“三重一大”事项、特殊监管要求事项、投资负面清单事项,坚决不予授权。在授权行权中严格落实国资监管要求,确保授得准、接得住、用得好。

几年来,国有企业发展蹄疾步稳,监管体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国国资监管“一盘棋”大格局基本形成,协同高效的大监督体系基本确立。

国资监管职能体系更加完善,强化各级国资委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专司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和负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三位一体”职能配置。

国资监管效能切实增强,建立“一利五率”(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资产负债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统筹稳增长、抓改革、强创新、促发展、防风险等多重监管目标,强化全方位全过程体系化监管。公益性业务分类核算、分类考核在中央企业试行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国资监管大格局加快构建,建立中央、省、市三级国资监管机构联动工作机制,建成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提升至99%。

2018年1月8日,红旗品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品牌战略▲

五年来,中央企业没有发生一起债券违约事件,一批高负债企业负债率回归合理水平,一批高风险业务得到有效清理,国资监管效能和防风险能力有效提升。

改革创未来,创新争一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张玉卓表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

编辑丨叶子

举报/反馈

国企杂志

2.5万获赞 2.3万粉丝
传递国资政策的权威通道
国企杂志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