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乐的人都有什么特点呢?胡思乱想,可能就是典型的特征之一。
总是觉得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认为必须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对于别人的言行过于敏感;认为必须要把事情做到完美,而不断寻求解决方案等等。
正是因为大脑产生了这些想法,导致了焦虑、沮丧、自我厌恶等情绪。
而与快乐的人接触,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加灵活、更加变通。
《胡思乱想消除指南》一书,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结合几百个生活常见场景,帮助读者找到消极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解决方案。作者莎拉·埃德尔曼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在悉尼大学讲授认知行为疗法课程超过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认知行为疗法的奠基人,阿尔伯特·埃利斯认为,非理性思维,也就是消极的、无益的、不切实际的、错误的、自我挫败的思维,造成了人们情绪上的困扰。
常见的错误思维包括非黑即白、以偏概全、对人错觉、消极滤镜、妄下消极结论、主观臆断、指责他人、贴标签、杞人忧天、攀比、公平错觉、马后炮等等。
正是这些错误思维造成了我们的胡思乱想,形成精神内耗,一步步拖垮我们。
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ABC模式”,A代表触发事件,B代表信念(即我们对情况的认知),C代表后果(即情绪、身体感觉和行为),也就是说,是信念导致我们产生某些感觉,而不是事件本身。
如果用更加理性、均衡的方式思考,就可以解决大多数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非理性信念进行反驳,也就是D。
反驳方式包括逻辑反驳、行为反驳和聚焦目标思维等。
逻辑反驳,就是去挑战僵化信念,以中性的角度看待问题。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思维监控表。在表中,首先记录你所面临的情况、当时的感受、想法,分析背后的信念、错误思维;然后,用中性的看法,来代替这些非理性信念;最后,列举出积极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
行为反驳,就是采取实际行动,挑战原有的认知。采取行动后,一旦想象的消极后果没有发生,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且,即使消极后果发生了,我们也可以采用逻辑反驳,进行去灾难化,找到原因。
聚焦目标思维,也叫“说服性反驳”,就是提醒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大局上,放在问题的本质上,也就是目标上。当消极想法降临时,关键是问问自己“这么想,会让我心情舒畅或达到目标吗?”
这本书像一本案例集合,收集了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场景、共性的迷茫、困惑和问题。
你会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和你一样,每天被各种胡思乱想纠缠着;和你一样,困在想法的牢笼里无法自拔;和你一样,被来无影去无踪的情绪漩涡裹挟着。在书中,你经常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当你想要控制愤怒,应对焦虑,维护自尊,摆脱抑郁,掌控问题,有效沟通,获得幸福时,这本《胡思乱想消除指南》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