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把自己想象成充满爱心,牺牲自我,辛勤哺育的最好的家长,他们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尽最大的努力去教养孩子。

也有许多人自诩为新父母,因为他们自认为比上辈人更注重亲子关系,更强调爱,尊重与自由,但真实地面对孩子的时候,又会不由自主地受到习惯力量的驱使,把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期望,没有实现的梦想传递给他们,同时也会把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情感烙印传递给孩子。

之所以有这样的自相矛盾,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自己的情感,也没有渗透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的不觉醒。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存在一个误区,即由父母单方面对儿女施加影响,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者一切。

这样的教养方式,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负感。当我们带着自负感教养孩子时,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是正确的。

什么是自负感?

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也是一种盲目的情绪,简单说就是我们脑海中的自己。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完全来自脑海中的自我形象,如果我们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自我形象就会受到威胁。

比如要我们承认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了某些行为问题时,我们会更喜欢把责任推给孩子或者自身以外的原因。

自负感的表现除了明显的吹嘘和浮夸,往往十分隐蔽,所以它总是能够欺骗我们,让我们把它当成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很多情绪化表现就是经过伪装后的自负感。

比如,当我们说“我生气了”,这不是真我在生气,而是我们在抗拒生活中遭遇到的某种状况,盼望着自己能实现理想中的“应该”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向他人宣泄愤怒,就彻底地表现出了自负感。

自负感不一定是“坏的”或不该存在的,它无所谓好与坏,只是一种固有的存在。它对我们的作用就像是蛋壳和小鸡一样,蛋壳保护着鸡蛋,但是小鸡被孵化出来后,如果蛋壳还不破裂的话,就会阻碍小鸡的发育和成长。

自负感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例举几种普遍的表现形式:

1,形象的自负感

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把自己的尊严和孩子的行为混杂在一起,当孩子的行为违背常规时,我们就感觉自己应当负责任。

因为我们不愿意被人当成是不称职的家长,自负感需要我们在人前做一个优秀的家长,一旦我们感到自己不完美,没有达到期望时,就会感到焦虑,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掉价了,于是就是表现得非常情绪化。

2,身份的自负感

很多人对成功的理解是僵化的,喜欢用一些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比如高收入的工作,豪华的汽车,高档的住房,优雅的社区,体面的朋友等等。

一旦被辞退,或发现孩子没有想象中那么努力进取,就会感到自己遭到完全的挫败,核心价值受到了威胁,我们的感情就会激烈地爆发出来。

一位妈妈因为女儿没有考上她期望的大学后,对女儿大发雷霆说一切都白费了,什么考级,什么补习都是浪费,还不如不做。

3,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如果一个人通过控制,批评,责备,挑剔,乃至展示自己卓越的知识向别人展示权威,那么他展示的非但不是高贵的灵魂,反而是贫瘠的灵魂。

一个人如果受到这种自负感的影响,那么当他经历生命的低谷时,就会变得暴躁易怒,而他们的燥怒实际是为了遮掩自身的不安全感。

在家长这种自负感的影响下,孩子会把权威和控制看作是一种提供庇护的手段,当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感模式也会受到影响,他们以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他们误以为只要自己反应强烈,现实就会屈从于他们。

如何走出自负感的羁绊?

《父母的觉醒》一书的作者提供了两个方法:

一是,写日记

写日记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内心的变化,以及我们如何对事物做出不恰当的解读,可以采用一种“自动”的撰写方法。

即书写的时候不要预先设想,我要写什么主题,只管将当时流淌出来的意识记录下来,每天腾出些时间,自由地,联想式地撰写。

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够消除自负感,当看着自己的想法跃然纸上,我们就容易把自己的身份和思想分割开来,知道这些只是想法,当我们能让思想和情绪和谐共存,也就不会妄想和滋生过多的情绪,从而发现真实的自己。

二是,冥想

每天可以抽出5~15分钟左右的时间,找一个地方静坐,闭上眼睛,将意念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专注于呼吸,会使我们专注于当下。

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就如同呼吸一样在流动着,这让我们意识到他们仅仅是想法与情绪,它们不能代表我们的身份,这个练习会为我们的想法和情绪留出一块空间,让我们借此摆脱压抑,实现自由的释放,为自己和他人带来解脱。

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冥想,这也是一种健脑的体操,也是一种培养专注力的好方法。

怎样做一个觉醒的父母?

想要成为觉醒的父母,我们就需要学会用清醒的方法应对现实,而不是盲目地行事,我们需要运用理智而不是消极反应,需要用积极心态去克服消极条件。

第一步:转型

很多父母去向专家咨询的时候,往往不是去寻求个人成长,而是关于孩子的行为,他们希望从专家那里获得一些育儿秘诀,希望用一招就解决所有的育儿难题,从而一劳永逸。

但觉醒的教养方法不是针对某种行为纠正的操作方法,而是对长幼关系的一种全面深化,它是一整套人生哲学,一是个过程,孩子和父母通过这个过程,在基础的层面上获得转型。

想要转变方式,就要乐于面对与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源于我们所接受的教养。当我们鼓起勇气抛弃由上而下的控制欲望,进而步入一种回环式的长幼互动,就会发现自己不再受到冲突的羁绊,也不再为权利而挣扎。

只有父母先做出改变,孩子才会真正改变!

第二步:在实践中学习

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为父母的我们往往更关注“现实”问题,比如孩子的营养,睡眠,行为习惯等,而忽视孩子情感和精神的培养。

因为自负感我们也不太愿意接受改变,但要想变得觉醒,就要在实践中学习,把孩子在自己心中触发的反应视为精神成长的机会,当父母放下抵触情绪与主观臆测,平和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不会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

孩子能映照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促使我们学习与成长。其实,现实是中性的,取决于我们怎么解读它。孩子也是可爱的,取决于我们用什么眼光看待他们。

第三步,纪律和约束

觉醒的教养方法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倾听孩子,尊重他们的精神,同样需要我们重视纪律和约束,我们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居住,饮食,教育,还要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技能,一个觉醒的家长能够把教养孩子的方方面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均衡发展的社会成员。

觉醒的教养方法不是“纵容”,而是父母使用建设性的方法赋予孩子力量,使他们在情感和行为上走向成熟,这种有建设性的方法就是行为塑造,也叫正面强化。

比如,当孩子写了一页字全部像鬼画符一样,但有一个字写得特别好,我们就要关注那唯一的亮点,当孩子第一次主动有礼貌地喊了隔壁老爷爷,我们就要抓住机会给予肯定,这些行为就构成了正面强化。

当我们能看见孩子,看见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就会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当我们能让自己和孩子同频,和他们一起活在当下,就能在每个当下和孩子和谐相处。

教养孩子的过程,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模式,而是父母“同”孩子的模式。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也陪伴了父母,并彼此成就共同成长,当我们放弃虚荣心,自负感和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真,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挫折成长,慢慢地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觉醒的家长,同时也养育出自主地,坚韧地,富有觉察力的孩子。

举报/反馈

俏妈心知育儿

4121获赞 2250粉丝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