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今日,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获得2021年度唯一的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毕生破译“辣椒”密码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鼓励。”邹学校作为获奖代表在现场如是说。
在湖南,有一批农业科学家,围绕“做优一桌饭”,毕生破译各类食材密码。邹学校毕生破译的是湖南人最爱的“辣椒”密码。
说起邹学校,这样一组数据较为人熟知:30多年致力于辣椒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研究,保存种质资源4300多份,创制了辣椒骨干亲本3个,奠定了我国辣椒现代育种基础;主持选育不同类型辣椒新品种100多个,推广面积1.2亿多亩,引领了辣椒育种方向。
“看到辣椒长势好,我就高兴,让农民朋友能赚到钱,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他多次朴实地表达过自己的愿望。30多年里,邹学校和团队为数百万种植户送去优质品种和前沿技术,无数农民因种植辣椒而脱贫致富。
浏阳市葛家镇金源村80多岁的农民杨意红,是邹学校的老朋友。在邹学校几十年如一日的帮助下,杨意红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事就直接打他电话,他从来不拒绝我”“他使我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变成辣椒行业的技术员”……提出邹学校,杨意红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邹学校和团队培育的系列辣椒新品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以前只在华中、西南等地区域消费的小小辣椒,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年种植面积达3200多万亩,我国辣椒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首位。
如今,邹学校培育的辣椒除了搬上餐桌,还被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其中,只存在于辣椒里的辣椒素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例如应用到催泪弹、药物、保健品和生物农药等。“市场上需要什么品种,我们就努力去选育什么品种,通过新品种带动新产业。”他说。
“辣椒院士”也怕辣
一辈子研究辣椒的邹学校喜欢吃辣吗?他笑着告诉记者,年轻时喜欢吃辣,年纪大了更偏向于微辣和偏甜的辣椒了。“我也会经常吃到不好吃的辣椒,吃的时候就会想着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久了,一吃到嘴里就知道。”他说,有的辣椒又辣又硬就是摘迟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辣椒育种水平已经领先世界,但辣椒种植却面临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的难题,培育适宜机械化收割的辣椒品种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和团队将培育重点放在适宜机械化采摘方面的品种,已选育出集早熟、干制率高、适合机械化采收等优势于一体的‘博辣红牛’等多个辣椒品牌,每亩可增收700元左右。”邹学校介绍,这些品种在新疆的种植面积从10多万亩扩展至100多万亩,内蒙古也从几万亩扩种植三四十万亩。
一个新品种在市场上能“长红”多久?之前的答案或许是“20年”。但随着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加快,现在除了少部分标志性品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外,很多品种十年甚至三四年就被市场淘汰了。因此,邹学校和团队不断在迎接新的挑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还会积极开展辣椒分子育种研究,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同时在辣椒的品质上不断努力,让辣椒更好看的同时吃起来口感和风味更好,满足不同人群以及不同行业的多元化需求。”邹学校告诉记者。
辣椒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持续接力。邹学校也是青年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希望能培养一批人来接班,现在只要政策允许年轻人能做的项目尽量让年轻人做,年轻人能干的岗位尽量让年轻人来干。”选择年轻优秀人才,他有着自己的标准:首先要有激情,其次要是喜欢干这个事,第三个就是要专注专一。
“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科技工作者充分施展才华,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将秉持‘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科研要知不足’的人生观,继续孜孜追求科技事业,为我国种业科技自强自立做出应有贡献。”邹学校说。
人物名片
邹学校,1963年6月出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构建了世界信息量最大的辣椒转录组和泛基因组数据库,建立了辣椒重要性状分子标记选择技术和穿梭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易恢复、配合力强胞质雄性不育系,突破了辣椒杂交育种技术瓶颈;全面提升了我国辣椒品种早熟、丰产、抗病、抗逆、耐贮运、加工、机械化采收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辣椒遗传育种学》等学术著作16部。入选全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乡村振兴风云人物,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