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个朋友给马伯庸讲了一个发生在大明万历年间的故事,这位朋友可能不会想到,2023年,这个故事改编的剧集创下平台开播热度记录:
这就是刚刚开播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话说大明万历年间的仁华县(徽州歙县),两个傻小子开心快乐的活着。
一个是丰氏火腿的丰宝玉,富庶商户家的儿子,有钱的傻小子。
一个是双亲早丧,只会算数不通人情的帅家默,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没钱的傻小子。
曾经,两个傻小子的日常,就是丰宝玉典当自己的传家宝玉,领着帅家默逛赌坊。
帅家默利用自己算学的天资帮助丰宝玉赢钱。
久而久之,仁化县本地人的赌坊把他俩都列为黑名单。
丰宝玉只好领着帅家默去逛外地人开的赌坊,却没防备外地老板鹿飞龙出老千,把俩人扣在了赌坊。
鹿老板天生一双慧眼,善于因材施教:
会算数的傻小子用来算账,不算完不许走!有钱的傻小子用来敲诈,不给钱不许走!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知人善用”都给自己留下了无穷的祸患。
丰宝玉虽然是纨绔,他姐姐丰碧玉却不是善茬,几十斤的火腿挥舞得虎虎生风,打得赌坊上下满面油光、香飘十里。
帅家默虽是个算呆子,却不是真傻子。
他看到赌坊高利贷抵押的地契上田亩尺寸于实际丈量都不相符。对于数学小能手来说,数字对不上就是天下第一酷刑!
于是他来到县衙的架阁库查阅田亩鱼鳞账册,一查之下他发现了仁化县绵延百年的税收大疏漏:
每年仁化县都多交了三千多两白银的“人丁丝绢税”。
这一百年来,仁化县就多交了三十多万两。
帅家默决心要改正这个疏漏,却没想到他一纸呈文,掀起的却是绵延数十年的争端,也永远改变了他和很多人的命运。
擅长在历史中找寻灵感的马伯庸总是将虚构的故事架设在真实的历史之上,以虚实结合营造出故事强烈的紧张感与真实感,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风起陇西》。
但《显微镜下的大明》原著并无虚构,而是以真实的史料汇集而成,揭开了被王侯将相的光芒遮掩的普通人人生故事。
原著共收录了六个明代的民间案件:
被改编的就是第一个——“徽州丝绢案始末”,因种种原因,剧集在改编时变动了地名、人名和案件发生的年代,也对书中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戏剧化的改编。
马伯庸的作品改编品质一直比较一言难尽:
《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口碑都呈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趋势。
这一次《显微镜下的大明》由马伯庸更深入编剧环节,亲王能否扭转自己小说的改编魔咒呢?
首先看角色。
在原著中,帅嘉谟是个对数字敏感的会计,没有灭门的悲惨身世,也不是个不通人情的呆子。他发现税赋的秘密纯粹是职责所在,作为会计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家乡讨回公道。
在剧中,他的名字改为帅家默 ,是一个对数字天生敏感的呆子,不通人情的样子类似“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
他的父亲是个擅长算学的会计,似乎发现了账簿中的秘密,曾经要求帅家默牢记3530这个数字。
在一场大火中父母双亡,本就不活泼的帅家默从此变得更加自闭,成了人人口中的呆子。
他发现税赋的秘密纯属意外,本是要查田亩尺寸的差异,却在恍惚中想起了幼年的画面,找到了人丁丝绢税的账册。
这一改动,在原本帅嘉谟(帅家默)的身上增加了很多戏剧化的设定,给角色增加了很多特征,这也让张若昀在饰演时更容易区别于以往的任何角色。
比如帅家默的呆。
算数时,他全神贯注、自言自语、不容置疑,如同一个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乐园里。
与人交流时,他直来直去,脱口而出,全不管说出的话是否合适是否礼貌。
比如帅家默的藏。
明明一直回忆着双亲去世时的点点滴滴,帅家默却总是说自己记不得了。
明明是他刻意要查阅鱼鳞账册和黄册,却要说是因为看到数字不对就难受。
尤其是他终于能够得偿所愿时跪地的微微一笑,那一瞬,不由得让人怀疑,他一直在策划着复仇。
原著中的帅嘉谟更适合作为纪录片的主角,剧中的帅家默自带悬疑与喜剧效果,能为剧情提供更多戏剧冲突。
在原著中,程任卿是婺源激扬的抗争者,是整个丝绢案最客观的记录者,若没有他不矫一字的《丝绢全书》,后人就无法如此细致的了解这桩数百年前的民间案件。
在剧中,王阳饰演的程仁清变成了讼师,刚一出场就是“你给我多少银钱,我还你多少公道”的市侩嘴脸,让人想起《九品芝麻官》中的吴启华。
这一改动,是为了表现徽州地区民风“健讼”的特点,在当时,徽州地区的百姓乐意打官司,百姓面对诉讼还会格外在意搜集举证,可谓大明朝法律意识极强的地区。
程仁清讼师身份的改变,呈现了大明“律师”的职业风貌,也让他更早亮相,更早插手丝绢案。
但随着他几次背地里提点帮助,人物正邪的切换带出观众的好奇:
一个对国家社稷心怀壮志的书生,为何会变成今天这样唯利是图的模样?
一个早已向权势金钱低头的讼棍要怎么才能变成为民请命的英雄?
这两位主角的人设改编,都是为了更好的将原著纪实的风格转向戏剧的风格,为演员创造了更大的表演空间,也让观众对两个角色印象更加深刻,从开播的前几集来看效果算是达到了。
其次看情节。
原著中,丝绢案始发于隆庆年间,一直持续十几年到万历年间方才告一段落,当事人之一的程任卿为此还在斩监候里候了二十年。
过程中,各级官府推拉拖延、尸位素餐的行为层出不穷,明代官僚体系的积弊暴露无遗。
改编为剧集后故事推进必须加速,因此始发的时间改到了万历年间,显然要让丝绢案在紧张的时间线里加速推进,增强悬疑感。
这一改动让情节更丰富、节奏更快速、追剧体验大幅提升,但是剧集还对对地名史料进行了修改,将原本非虚构纪实变成了虚构的地点。
原著中丝绢案发生地是徽州,徽州府治下共有六个县。
剧中将地名改为金安,金安府治下变成了八个县,每个县的名字也都变成了虚构的地名。
如此一来,原著最大的优点“真实”被大打折扣,明明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后却像是架空。
在自己的土地上讲述自己的历史故事,却改掉真实的地名,这样的改编败笔何时才能从国剧中消失?
就目前开播的评价来说,虽然原著的纪实风格真实感遭到改编的损伤,但剧集无论从角色塑造还是剧情推进来说都完成得不错,可以说剧集的开篇牢牢抓住了观众追剧的好奇心。
从剧集质量来说,画面品质延续着近几年高品质古装剧的特点,服化道力求还原明朝的美感与形制,人物也没有过度磨皮的塑料和虚假。
从细节还原来说,剧中加入了关于明代官制、行政体系、基层管理体系的科普,还加入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剪影,比如腌制火腿、打铁花和包书皮。
尤其是吴刚老师包书皮一幕,不少观众表示,自己从小包了十几年书皮,还真没想到这行为居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
但无论多么细致的服化道与海量的细节,对剧集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还原原著中两位主角为了这桩百年税赋积弊做出的抗争和较真:
帅嘉谟——以匹夫而万乘之览,一一朝而翻百年之案。
虽遭谪戍,而歙人视若壮夫侠士。
程任卿——将相关史料一一收录,甚至包括将他描述程贪图小利的沽名钓誉之徒的歙县文献,不加任何自我辩解的注释,可谓史学家之典范。
两个升斗小民,看似自不量力,却又搅动了晚明庞大官僚体系的一池春水,用实力和热血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开篇很成功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能否改变马亲王小说改编剧集的魔咒,还要看后续的剧情能否保持质量不要烂尾。
如果本次改编能够打破魔咒,那就意味着原著六个案件都会一一改编呈现,作为剧迷,有更多的好剧值得期待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