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爆竹声声中,新桃换旧符,历史车轮划过,苏州赶上了。

2022年,苏州GDP总量来到了23958亿元。这是一个众星拱月的数字,一个能和东方之珠比肩的数字。

在媒体的欢呼声中,苏州看待这个里程碑意义的成绩出奇冷静,官方没有发声表态。苏州的冷处理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其实无需诧异。

一、淡看成绩是苏州本色

苏州对待成绩历来是低调冷静不自夸,但对于自身发展,向来敢领任务敢首创,敢于突破天花板。对于自身短板,苏州也从不讳言。

在世人看来,眼下的苏州形势大好。

苏州以制造业发达著称,工业是王牌,各大工业门类齐全,民企、外资、国企各领一方潮头。苏州连续两年规上工业产值超4万亿,已被外界视为“中国工业第一城”。翻看城市年鉴,从500多万机动车拥有量到星巴克门店数,从经济到民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前两年,苏州市领导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苏州的目标从来不是“地级市第一”。

但苏州也很清楚,未来的追赶之路会愈加艰难。因为摆在苏州前面的城市,无论是城市能级、政策优势,还是资源总量、人才规模都是苏州无法比拟的。

一句话,有些东西生来有就有,生来没有也就没有。

即以近年来北京央企总部大疏散为例,苏州虽然贵为新一线城市头牌,产业规模首屈一指,但是愿意过来的央企总部寥寥无几,反观深圳,轻松收进7大央企总部,这就是城市能级的不同。

每一家巨型央企,基本就是现役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培养一家超大规模企业,即使跑对了赛道,抓住了机遇,保持连续多年经营决策完美无误,也要靠万中无一的运气来成就。

但是,面对强手如林,苏州怕了嘛,没有!苏州不怕难,苏州很淡定,无非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苏州已经准备好走一条艰难而正确的路。

那就是,自我逼迫,自我变革,自我重塑。

二、谋划升级新路径

了解苏州的朋友可以发现,开年前后,苏州马不停蹄地举行一场连一场的产业大会,规模空前,排山倒海,从中不难发现一些发展新思路。

我注意到,近期苏州一位市委常委领导在某个产业大会上致辞时表示,苏州经济总量已经牢牢占据全国第六,各项经济民生数字无不位于全国前列。对照先进城市,苏州始终在思考赶超路径。工业规模上,苏州和先进城市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甚至犹有过之。全面升级的关键取决于新发力点。

苏州谈升级,既要在工业上继续下功夫,走专精特新之路;也要在工业以外的领域破题开路,有所作为。

从近期来看,苏州已经抓到了几张牌,并且打算一以贯之地打好。

第一个关键词:文化

去年底举行的苏州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调研会,我也有幸参加。第一时间看到报告草案,我的第一感觉是文化的份量很重。报告起草人士告诉我,这份政府工作报告相较过去大篇幅地增加了文化内容。

报告之外,在去年10月31日举行的苏州文化产业推进会上,苏州通过整合资源,一口气成立了苏州新闻出版集团、苏州广电传媒集团、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三家重磅文化企业显示苏州有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看看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的企业使命,你就能读懂苏州的雄心壮志。

这家整合全市多个演艺王牌团队的企业宣称以弘扬“江南文化”为使命,致力于在演艺管理、场馆运营、会展经济、文化数字化、文化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等领域形成核心能力。

同时,企业将不拘一格引入金融活水,通过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牵引和支撑,积极推动文化发展、资本集聚、产业集群。

这样的“打法”听上去就很燃?

企业的目标是为中国文化自信建构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努力探索创新性、可复制的苏州经验,迅速跻身中国文化“30强”。

苏州不乏文化资源,将资源转化为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集群,育生态而培巨木,苏州任重道远。当然,文化产业巨大增长蛋糕也令人向往。

2021 年,江苏 8611 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 12539.7 亿元,2021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突破 5%。2022年,第四届江苏民营文化企业30强名单公布,苏州共有9家企业成功入选,入围数量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十年来,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从599亿元增加至122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上文化企业1268家,文化上市企业12家。

苏州文化产业站上起飞风口!!

第二个关键词:法律

今年2月8日,苏州市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介大会举办,大会有一个耳目一新的目标:全力推动苏州争当全国重要的现代法律服务业标杆城市。大会还掏出真金白银,宣布一系列最新的扶持政策。

大会举行中有一个环节,各区县司法局局长走上主席台,直面律师和法律服务机构,介绍当地法律服务产业发展和扶持政策,呼应了大会的“推介”二字。与会人士直言,打造法律服务产业就是要有招商意识。

近年来,苏州法律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呈现提速趋势。2022年以来,苏州新增百人律所2家、80人律所2家,新增引进北京、上海等地6家大中型律所,新增知识产权代理资格律所5家;苏州目前已有亿元所两家,全市律师规模发展至7546人、同比增长12%。苏州仲裁业务受案数与标的额突破2000件与40亿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

在现代法律服务业赛道,苏州也算得上金光闪闪的发达城市,但是对比上海、北京、深圳,差距明显,差距和城市能级息息相关,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北京是政治中心,深圳是特区,重要的是这三座城市都有资本市场加持,聚集高端资源的能力得天独厚。

不仅是这三座城市,对比长三角区域的若干省会,苏州领跑经济总量,但在高端服务业领域,苏州不得不仰视。

不过,苏州的执着绝非“单相思”。

苏州有近300万市场主体,工业企业体量大,知识型创新企业众多,每12天就能诞生一家上市企业,高度发达的产业资本必然催生旺盛的法律服务业需求。近年来,北京、上海律所频频在苏州落户,抢战机遇红利。

法治是苏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利好法治建设,利好城市营商环境。

苏州正在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吸引研发机构落户,产业升级提速,高端商务需求期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供给,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相信现代法律服务业会成为城市升级的新引擎。

第三个关键词:金融

说到城市能级,永远绕不开金融。苏州的金融能级在地级市当属拔尖,放在全国坐标衡量又有少许遗憾。

在国内城市年度本外币资金排行榜上,苏州通常高居前列;几个国有大行苏州分支机构级别看齐省属分行;在民营银行机构,往往苏州分行一家可以抗衡全省。苏州基本也拿齐了金融牌照,有了全产业链发力的优势。

基于雄厚的金融家底,多年来苏州也有争当区域金融中心的想法。

近几年,围绕沪苏一体化,苏州有了新构想:协同大上海,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

苏州的理想有现实基础。

近期,苏州金融资本市场有两大变化令人刮目相看。

首先,苏州大力推进数字金融发展,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等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三大国家级平台先后落地,各金融机构纷纷在苏州设立总部级研发中心、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实验室,苏州已集聚大量数字金融国家平台和总行级创新机构,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苏州进一步规划,确立建设数字金融创新标杆城市的目标,力争在2025年集聚1000家数字金融企业,培育2至3家估值超百亿的数字金融龙头企业。

数字金融之外,苏州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另一波高潮发生在创投领域。

在过去几年的疫情时间,苏州资本市场征程急,开拓了一波又一波繁华盛景。有业内人士说,国内几乎所有创投机构都在苏州设立了办公室。

苏州的想法是,持续壮大上市公司“苏州军团”、资本市场“苏州板块”。

苏州力争全市企业每年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千亿元,到2025年全市新增科技上市公司100家以上、上市公司总数超300家,打造千亿市值上市公司5家以上。

苏州要努力让资本在苏州找到了项目,让项目在苏州成功对接资本,苏州要成为资本与项目结合最紧密、最活跃的地区。

苏州的努力有收获。

苏州集聚了全国主要商业银行,70%的证券公司、50%的保险机构在苏州积聚,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43229家、管理基金规模超4000亿元,是全国私募投资活跃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显然,苏州正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走一条有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打造一个为苏州所用的资本高地。

敢向未来谋升级,文化、法律、金融,正是苏州争取新跨越的发力点。

人有命,城有运,未来不可预测,但现实可以好好把握,路是闯出来的。

苏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在没有高原的地方筑起高峰;在没有资源的荒野,踏破铁鞋,聚势乘风;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迎难而上,干出风景。

我还是那句老话,相信未来,看好苏州。

举报/反馈

政中财经

53.1万获赞 4.1万粉丝
长三角搬砖,全球拍砖,聊聊有趣的政经故事
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