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凝聚了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深邃思考,为我们推进产业兴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到农村考察调研时,总书记经常走进产业园区、基地大棚,向干部群众详细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多次点赞柞水木耳、柳州螺蛳粉等地方特色产品。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9.7万亿元。看上去“土里土气”的土特产,成为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如何进一步做好这篇“土特产”文章?需要深入领会“土”“特”“产”的丰富内涵。
“土”即立足本土,用足用好优势乡土资源。土特产的生命力在于“土”,它的形成往往与一地的地理气候、风俗人情紧密关联。念好“土”字诀,要善用本土资源,挖掘土特产背后的价值内涵。村里的山水草木、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手艺、历史形成的民俗文化……在土特产的设计、包装、营销中,都可以植入这些乡愁元素,进而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等,变卖产品为卖文化、卖服务。
“特”即突出差异,因地制宜走出特色路子。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产品,每个地方也都能找到各自的富民产业。打好“特”字牌,既要扎根本地知道自己有什么,找准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的产业,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还要跳出本地知道别人有什么,在横向对比中明晰彼我优势、谋求差异发展,做到人无我有,靠品种取胜;人有我优,靠品质争先;人优我精,靠叫响品牌拔得头筹。
“产”即形成产业,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乡村产业竞争,正逐步由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正如一碗螺蛳粉能走进千家万户,不光靠原料质量,还有赖袋装加工与网络销售。唱好“产”字歌,要多在融合上下功夫、在业态上开新路,从源头种养延伸至加工分选、仓储保鲜、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多个环节,从深耕一产拓展至三产融合,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土特产,让农民从中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土特产”貌似普通,内里大有乾坤。缺了“土”,产业根基不稳;失去“特”,竞争优势不足;没有“产”,发展难以持续。我们要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做大做强新时代的“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产业根基。
出品人:何兰生

总策划:施维

制片:王岩

作者:余瑶

主播:李芸聪
往期回顾:
↓↓↓
摄像:朱颖颖 陈睿(见习)
剪辑:朱颖颖
设计:范英娜
编辑:杜娟
举报/反馈

农民日报

2092万获赞 34.7万粉丝
最权威的三农资讯就在这里
农民日报社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