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创新竞赛(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文字成果为核心),创业竞赛(以项目为核心)鲜少为广大法学学子所熟知。其实,法学生深度参与创业竞赛并依靠创业竞赛实现“鲤鱼跳龙门”并非绝无可能。在面临眼花缭乱的各种创业竞赛时,如何识别一个优秀的项目、如何加入一个优秀的团队等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从未参与其中的我们。通读完这篇经验贴,想必你内心的诸多疑惑能够一一消散。
创新创业类竞赛(以下简称“创赛”)这个东西,实在是一个足以令大部分大学生垂涎欲滴的东西。很多人凭着它逆天改命,评了奖学金,拿了推免资格,进而滚起雪球,走上人生巅峰。更有人凭借着创赛成长为创业者,进而走上创业之路(如互联网+大赛金奖项目ofo共享单车)。
但一旦你想付诸行动,去找有关创赛的指导,想一步一个脚印实现逆袭的时候,你会发现最后找到的东西要么是卖项目的,要么是教你怎么打磨项目的。
前者就不提了,妥妥的违规行为,而且很多学校会有反制手段;后者虽然不至于说是鸡肋,但多少有些多余——真要是有好项目,学校只会疯狂找老师围上来指导你(本人:被培训到吐),根本不需要你自己去找。
但玩过游戏的都知道,如果你不想成为大神,而只是想在游戏里找到乐子,那么你需要的不是职业选手做的【操作细节教程】,而是一份教你如何从零开始的【新手教程】。
也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笔者写下了这份【零基础亲妈级新手教程】,其作用在于解决你从“啥也不会,啥也不懂”到“有个不错的项目可以大展身手”的过渡,让你最快上手创赛这个游戏。
所以,这篇文章不会教你怎么打磨你的PPT,怎么打造你的路演风格,怎么包装你的项目之类的东西。我会教你参加哪些比赛能给你加分,怎么找到项目,怎么判断一个项目值不值得你花时间加入,怎么让你能成功进入项目组,等等。
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往下看。
讲在前面
首先厘清定义。大学期间你会听说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类竞赛,但这些竞赛有的是学校社团的娱乐性竞赛,有的是国际组织举办的国际比赛,各种竞赛的含金量可谓天差地别。所以第一步,我们需要确定【大学生创赛】的范围。
2022年3月22日,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大家可以理解为,这是最新的一份教育部官方认可的,最具含金量、最具参赛价值的赛事清单。
公告链接:https://www.cahe.edu.cn/site/content/14825.html
从公告内容来看,进入2017-2021年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的一共有56项竞赛。根据相关的政策性文件,这些比赛对保研加分、落户就业等有不小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山寨比赛为了混淆视听,与榜内竞赛名称仅相差一两个字,因此需要甄别。
只有进入了这份榜单的创赛,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范围。
榜单中,排名前三的比赛是: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大挑”);3.“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下简称“小挑”)。
这三个比赛不仅是含金量最高的大学生竞赛,而且相比于其他竞赛,他们的普适性更强,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因此往往被视为保研加分的最重要依据。
其中,互联网+和小挑属于创业竞赛,大挑属于创新竞赛。由于笔者创业竞赛经历更为丰富,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创业类竞赛进行经验分享。
除了这三个比赛,榜单上的其他创赛在各个学校的推免、奖学金等评分中认可度也都相当高。由于这些比赛的竞争强度相对较低,故依据本文进行举一反三即可轻松应付。
最后,补充一些互联网+和小挑的常识(基于2022年的比赛,每年会微调,但大致不变):
互联网+分为高教主赛道(简称“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简称“红旅赛道”)、产业赛道、职教赛道(与本科院校无关)、萌芽赛道(与大学生无关)。
主赛道和产业赛道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从商业的角度去给项目打分。差异也有:一是主赛道项目多、竞争大,并且分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如果队伍有研究生队员,就得去研究生组打架;二是主赛道细分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如果项目比较成熟,进入更高级的赛道有时更容易脱颖而出(依照惯例,每个赛道都有项目是最理想的,而高级赛道项目少),笔者就在成长组赛道拿了个省赛银奖,在校赛阶段基本上一路绿灯;三是产业赛道尽管竞争小,但要求项目和命题契合。但其实这一点的评分权重很低,只要沾点边就能报,更多的还是和主赛道一样的评分标准。
【产业赛道】一词更多的还是噱头,笔者甚至见过一个项目是找了合作企业量身定制了一个百分百契合的命题,技术专利也很多,结果还是没有冲出校赛,就是因为商业价值不够高。
红旅赛道则是公益赛道,不要求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但要求必须产生了很高的社会价值。当然,这个项目本身必须得有收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不能是入不敷出。
小挑则是根据项目的内容区分赛道,2022年的五个赛道是: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
小挑和互联网+不同,互联网+其实是一个看重成果的比赛,也就是说只要项目好,很多问题都可以容忍,比如导师参与度过高、某些证明材料可信度存疑等,这就导致互联网+项目很容易存在大量的过度包装,进而导致比赛经常比拼的是导师实验室的技术、导师和团队的人脉、团队的包装能力等,讲究项目要足够“漂亮”。
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投资圈一些病态文化的映射,尤其是在投资过热的时候——路演经常变成吹牛大会,投资者也经常对创业者的夸夸其谈不甚在意,毕竟总有人接盘。
但小挑则不同,它非常看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即便项目本身可能规模不大、技术不强,但只要确实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就可能得到老师的青睐。这也是小挑的项目往往显得比较“朴实”,没有互联网+项目那么晶莹剔透的原因。
01
第一关:问心
玩创赛的第一关是找到【初心】。为什么这个教程叫做【亲妈级教程】而不叫【保姆级教程】,因为只有你妈妈才会关心你过得快乐对不对?
其实所谓的【问心关】并非哗众取宠,而是过来人的深刻体会。
创赛是一件极其消耗心力的事,只有确定了玩创赛的目的,才能精准地规划你的能力配置和精确地分配你的时间,进而保证在过程中不会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
一般来说,玩创赛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过程导向型的,这类目的的方向很多,比如锻炼能力、扩展人脉等;另一类是结果导向型的,这是最普遍的参赛心理,比如保研加分、奖学金加分等。前者关注创业团队所能带来的资源,后者关注投入产出比。
笔者算是第一类人,当然也兼有第二类人的心态。对于第一类人来说,比赛的过程是对自己创业能力的一次考核,也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我至今都非常享受自己作为一个团队负责人,拿着精美的PPT,在舞台上对着评委老师侃侃而谈的感觉。
除此之外,在创赛中取得成绩,也让我在没有投入大量成本的情况下,成功进入武汉(笔者为武大学生)的创业者圈子,与他们相谈甚欢,也了解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创业者所处的真实状态。
当然,大多数人作为第二类人,可能并不在意以上收获。对于第二类人来说,要想打好创赛,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读透加分政策,二是确定加分预期。
这非常重要。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创赛是一条非常诱人的加分捷径,因此非常容易诱使你过度投入,进而挤占你原本需要用于本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第二类人必须从一开始就划好线,明确自己将以什么样的状态加入创赛大军,确定自己需要从创赛中获得多少好处,进而确定自己的投入。
比方说,作为法学生,我们属于典型的【万金油辅助】。一方面,绝大部分团队都有法学生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大部分团队即便没有法学生的加入,也能顺利地走下去。
因此,一种比较适合大部分法学生的策略是: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辅助型选手,并全力打造自己作为辅助的附加价值,争取加入有实力强劲的队伍。
细分下来,又有几种策略。举两个例子:
-不争不抢,安于后置排位。创赛中排位越靠后,加分就越少,团队其他成员对待你的态度也更友好。因此作为辅助,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思路,毕竟在大部分情况下,排名越靠后,投入产出比越高(后置位加分可能是前置位的一半,但付出却可能只有其十分之一)。
-杂活全包,打造全能人设。这个思路适合爱好广泛,啥技能都会一点的人。很多创赛团队在备赛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小障碍,比如视频剪辑、P图等,这些工作需要的技能其实很基础,但确实有很多人完全不会。如果你承诺以【全能选手】的身份加入团队,将这些简单的杂活通通包揽,自然会有团队青睐于你。
当然,具体的策略,需要大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定制,以上内容仅作抛砖引玉之用。过了问心关,创赛便不再容易成为你的负担。以下内容,主要针对第二类人也就是结果导向型的人提出建议,并且对第一类人也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02
第二关:撒网
既然是【亲妈级教学】,那么自然少不了讲故事环节:
小明不喜欢创赛,因为他有一段这样的经历:有一天,朋友小花邀请他参加一个项目。小明仔细看了一下,项目已经有了技术成果,并且有商业计划书初稿,整体看上去还不错。
于是想要保研加分的他选择加入项目,并且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是,他们只拿了一个校赛三等奖,对保研毫无作用。
“可是,自己的项目明明很好啊……创赛真不公平!”小明吐槽道。
以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凑热闹型选手】的参赛经历。请大家记住一个结论:在一个竞争相对激烈的市场中,尤其是在好东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主动找上门的,往往是不够好的。
这个规律已经被反复验证:要找到好工作,就得海投简历;要避免被渣男欺骗,就得广撒网多接触优秀的异性;要找到靠谱的人才,就得广纳贤士……
所以要拿奖,就必须要广撒网,找到大量的项目,扩大自己的选择空间。
这一步如何实现?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主要有三个渠道:
1
渠道一:大赛交流群
许多学校都会针对互联网+和挑战杯建立大赛交流群,而许多项目正是在大赛交流群招募队员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般来说学校都是每届比赛一个群,我建议大家不仅要加入本届比赛的交流群,还要加入往届的交流群,因为许多队伍如果连续多年参赛,可能会习惯性地在旧群招人。
在面对交流群的招募信息时,大家一定要勇于尝试。这里的勇于尝试包括两个含义:
一是要勇于包装自己。项目团队招人和企业招聘很多时候是相似的,好的项目和好的工作一样供不应求,因此大部分招聘都是“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的能力只要处于“造火箭”和“拧螺丝”之间,就大可将自己包装成火箭工程师去面试。
二是要勇于自我推销。许多项目招人都会列出自己的招人标准,很多时候法学生也许并不满足这些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加入的机会,尤其是在比赛筹备阶段(如12月-次年3月期间),大家要把招人信息解读为【团队还有空余名额】。他们需要特定的人才,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你的位置,此时你完全可以进行自我推销。
互联网+的参赛名额是15人,很多项目可能只有个位数的参赛队员,只要你表达了参赛的诚意,他们是非常愿意多你一个有法律知识/逻辑缜密/有文案能力/大概率有表达能力的法学生的。即便是人多的队伍,也可能有你的一席之地。
更何况,其实很多创赛团队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人才,他们的招人信息往往只是描述了目前团队遇到的困难,希望有人能够解决,如果你能解决问题,那么大可直接去尝试。
2
渠道二:学校往年获奖项目
这算是一条获奖捷径。一方面,创赛是鼓励连续参赛的,主办方乐见项目不断成长;另一方面,许多优秀项目获奖后,团队成员便不再有意愿继续参赛,此时若不重新招募队员,项目就会抛荒。
所以,本校的往年获奖名单,便是大家的财富密码。既然去年能够获奖,那么今年再努努力做点新成果,很有可能再次获奖甚至获得更高奖项。
用好这个财富密码,获奖将变得非常简单。获奖名单往往在往年的大赛交流群就有,在官网甚至百度也能搜到。拿到名单后,找出其中你认识的老师或同学,然后一个个联系,这些都是你的撒网目标。
3
渠道三:学校优秀的创赛指导老师
优秀的创赛指导老师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创业类导师。可以通过往年获奖名单,找出成绩最好的那批指导老师,想办法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参加他们的创赛宣讲会或者公选课。之后主动寻求单独交流,告诉老师自己想要参加创赛,希望老师给个机会,并向老师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些老师手上往往掌握了一些优质项目,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因为在他们眼里学生与学生都差不多),谁更主动,谁就有机会。
另一类是专业类导师。现在的创赛非常看重技术成果,因此拥有丰富成果的专业类导师也非常有竞争力,像武大的测绘遥感院,因为导师团队强劲,因而诞生了大量国金国银项目。不过要跟这些导师建立联系,比较看缘分。可以加入他们的项目组,或者参加他们的暑期实践,多试试,说不定就有惊喜。另外,如果在相关院系有朋友满足以上条件的,也可以主动联系,尽量争取加入的机会。
03
第三关:择优
如果第二关做得好,你就可以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选择项目加入。但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尤其是第一关就已经划好了线),此时需要你择优加入。
这里的难点在于,在加入项目之前,你只能对项目进行非常粗浅的了解,而你需要仅凭这些粗浅的了解,就预判出项目的前景。
优秀的猎手需要拥有敏锐的嗅觉。创赛其实是一项非常依赖经验的工作,理论知识对你的帮助很小,你很难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去衡量项目的前景。而我算是先行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可以通过文字让大家有所收获。
我个人在判断项目前景的时候,往往看三个点,只要满足一个点,即可抱有期待。
一、项目的潜力
这一点我主要看三个指标,权重从大到小分别是:
①项目的商业价值
所谓的商业价值,其实就是看能不能赚钱。初步的判断方法是代入需求端。假如是C端产品,你就假设如果自己是消费者,你会不会买;假如是B端产品,那你就想象自己如果是客户,这个产品能不能给你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
更加精细的判断,则需要回归商业逻辑。底层逻辑比较复杂,以下我简单分享我的一些粗浅的理解:
商业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技术和销售,许多企业的技术团队和销售团队加起来能占到员工的90%以上。
针对创赛项目,技术主要看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够不够多,质量够不够高,有一个取巧的办法是看这个技术是哪个学院的,学院的学科排名高不高。比如武大的测绘遥感院的比赛团队,他们的技术往往又多又高。
销售则比较特殊,因为大部分创赛并不要求产品已经实际销售。此时销售更多看的是你的商业模式。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复不复杂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效,即能够让产品顺利卖出去。
如果一个项目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都比较靠谱,我倾向于认为这个项目有比较高的商业价值。
②项目的落实程度
这一点其实是个硬指标,项目创意再好,如果落实程度低,也是没有竞争力的。
创赛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商业项目,另一类是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类项目(如互联网+的红旅赛道)。
前者的落实程度主要看专利,专利申请人可以是学校(当然如果是个人或者公司更佳),但必须得有几个专利的第一发明人是团队成员,最好是队长,不是队长也可以接受。如果真的没有专利是团队成员为第一发明人,那么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是第二发明人,然后导师作为第一发明人。这样的专利才是有效的专利。
后者的落实程度主要看规模。有竞争力的公益项目往往是发展多年,形成了庞大规模的项目。要么是资金量很大,要么是覆盖面很广,要么是覆盖人群很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益赛道比的就是成果,谁的成果多,谁就有竞争力。
③项目的独特性
这一点其实是加分项,相当于考试的附加题。评委老师会评审非常多的项目,而大多数大学生的创造力其实也是有限的,因而创赛项目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此时如果一个项目可以让人眼前一亮,那么便很容易吸引评委老师的注意力。
这个注意力其实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如果项目本身商业价值和落实程度没有问题,那么便很容易给评委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坏运气”的影响——有一些项目其实并不差,但可能会因为运气太差中途夭折。而如果项目本身有足够的独特性,那么在多轮的评选中,就都容易脱颖而出,进而避免夭折的命运。
因为独特性这个东西太玄,我没有办法给大家介绍一个标准的判断方法,只能让大家去悟。大家可以去B站找往年互联网+国赛现场赛的视频,多看一些好项目的路演,慢慢培养感觉。
二、团队的潜力
从团队切入,也是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获奖的重要角度。要知道,一个项目要冲进省赛乃至国赛并获奖,中间要冲过非常多轮考验。但凡在中间某个环节出问题,就会暴毙。一个看上去不太行的项目,交给一个靠谱的团队,完全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创赛团队可以分为两类:老师主导型团队和学生主导型团队。
老师主导型团队一般数量较少,但成绩往往较好,因为很多其实就是老师自己的技术衍生出来的项目。对于这种团队,我一般看三个指标,按权重大小依次是:
一看导师。老师的责任心是不是够强?经验是否足够丰富?是不是喜欢PUA?
二看技术。这个技术在本专业本行业是否有足够的独创性?学生的参与度是不是够高(即便只是表面上的参与)?
三看PPT选手。PPT选手是团队的灵魂人物,能力上不封顶,越强越好。能在国赛获奖的项目,背后一定有顶尖的PPT选手,很多时候创赛也是PPT大赛。其他的东西都可以由导师弥补,但PPT这个东西是老师也爱莫能助的。
学生主导型团队数量很多,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也拿不到什么好成绩。对于这种团队,一定要拿着放大镜审慎观察。我一般也是看三个指标,按权重大小依次是:
一看负责人能力。既然是学生主导型,负责人一定一定一定要强。一是要善于管理,怎么分工,怎么激发大家的参赛积极性,怎么安排团队成员的能力配置等等,这些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才能处理好;二是情绪内耗一定要少,千万别玻璃心,也不要是个情商低的憨憨。要知道,创赛负责人要管的是一群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服从性也经常不是很强的同龄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是很容易破防的,更别说那种情绪内耗高的人了。最后是经验最好比较丰富,这样可以带领团队避开很多弯路。
二看PPT选手。不用多说,也是越强越好,上不封顶。
三看路演答辩选手。负责路演答辩的人讲话要有感染力,说白了就是讲话别人爱听。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时间充裕,因为创赛的备赛流程很长,尤其是进入省赛后,学校常常会组织多场培训。如果时间不充裕,将错过很多培训的机会。
04
讲在最后
从前面的一大串介绍中,大家应该可以建立一个粗浅的印象:创赛的竞争是学习之外的竞争,适用的逻辑也是不同的。
学习很多时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至少不看横向比较,单看你自身,努力了就是比不努力强。
但创赛这个事情,其实适用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办事的规则,很多时候成败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典型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在办事方法上,也不存在像学习一样可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往往是你知道目标在哪里,却不知道路在何方。同样一个目标,不同的人会想出不同的路径,就像是我提到的“海投”、“找关系”、“包装”等等,都只是我经过实验发现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已。
而这些方法,与学习的方法完全是两回事。当然,这些方法本身也会有规律,但由于办事需要直面这个混沌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所以无法像学习一样产生稳定的反馈。
所以,尽管我洋洋洒洒讲了一大堆,但读者里面最后能付诸实践的人肯定还是少数。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是我们从小就最擅长的事情,让我们切换赛道去到创赛的那个【办事逻辑】,需要适应,更需要极强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