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位于江西庐山的一座全球最高阿弥陀佛像火遍全网,48米高的金灿灿大佛屹立在高山之颠,气势非凡,远远望去就令人肃而起敬,吸引着很多香客和游客。


但据了解,很多第一次去打卡的游客都走错了路,原本想去东林大佛的,却被导航带到了东林寺,到了东林寺没找着大佛,迷惑不已。

那么东林大佛和东林寺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分别处于庐山的哪个位置?东林大佛为何如此引人注目?这不得不细说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东林大佛不在东林寺内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因处于西林寺(就是苏轼写《题西林壁》的地方)以东,所以被称为“东林寺”。

东林大佛则位于庐山南麓,所在的地方叫“东林净土苑”,与东林寺相距约26公里,开车几乎环绕庐山半圈,东林净土苑属于东林寺的分支机构,于2000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建造,2012年底才完工。


东林净土苑最吸引人们的,就是那尊全球最高最宏伟的阿弥陀佛圣像,恢弘、大度、慈悲、威力,礼赞之心让人油然而生,这尊大佛被赞为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建造东林大佛的所有资金,没有一丝商业气息,也没有相关部门的拨款支持,几乎全部来自于信众的善款,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大约10亿,为了让佛身呈现紫磨真金色,大佛在铸造过程中,被融入了48公斤黄金。

一座隐秘于深山里的寺庙是如何募集到这么多资金?这恐怕还是源自于这座千年古刹深厚的佛教影响力。


东晋名僧慧远创立东林寺

庐山锦绣谷下的东林寺,是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创建这座寺院的僧人,是东晋时期的慧远大师

千年古刹东林寺

16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中华大地腥风血雨,反复地分裂混乱和南北征战让讲求报应和避世的佛学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慧远是前秦著名高僧道安(中国佛教真正奠基者)的弟子,公元378年春,前秦君主苻坚派其子苻丕围攻襄阳,襄阳告急。当时长居襄阳的道安为了保存佛教力量,无奈分遣弟子弘法四方。

最受道安重视的徒弟慧远带着四十多个弟子,南下荆州,本打算前往惠州罗浮山投奔师兄,但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慧远驻足看到了不远处的庐山,只见秀峦青峰巍峨耸立,云蒸雾绕,飞瀑高挂,真乃灵山秀水,是修身礼佛的好场所!

慧远决定不再继续前行,就在此处修身精进,弘扬佛法,于是在庐山脚下打造了龙泉精舍。这一年是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远四十七岁,自此之后,慧远的名字和庐山难解难分。

慧远在龙泉精舍讲经论道,他擅长《般若经》,还精通儒释道,在讲经的时候常能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佛经义理,让大家一听便懂。许多人通过慧远的弘扬,信奉了佛教并皈依到他的座下。慕名拜见者源源不断,龙泉精舍越来越拥挤。

后来,慧远在西林寺住持的协助下,得到了时任江州刺史桓伊的资助,于公元384年创立了东林寺。当时的慧远或许没有料到,东林寺将在他的影响力下,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与北方鸠摩罗什的逍遥园相并立,形成“南有庐山,北有长安”的中国两大佛门圣地。

位于香炉峰下的东林寺

慧远在庐山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社会化

慧远驻锡东林寺30多年,是他从事佛教活动最重要的时期。他大力发扬大乘佛教中的净土宗,并将净土信仰和禅学中的念佛禅观结合在一起。

所谓净土,是佛教中一个没有苦难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及诸大菩萨、大善人的居所,环境极为优美,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概念。修佛人透过诚心念佛,求能在临终时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在混乱不堪的南北朝,上至士大夫,下至贫苦百姓,都经受着割据战乱、国家分裂、生命朝不保夕的痛苦与惊慌,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借助佛学来寻求内心的安宁。

慧远大师创立了以“观想念佛”为主的“念佛三昧”方法,因简单易行而深受僧俗两界的追捧。

即,在法堂中坐禅入定,观想佛的相好庄严。慧远这种在禅定中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过程,掺杂着对佛理的体悟。

慧远把坐禅念佛的体验以三昧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词致清婉,全国各大僧团和文人雅士都争相阅读,净土宗很快从士大夫开始,逐渐普及到中国社会各阶层。

慧远在东林寺还培养了一批对中国佛教史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僧侣,如慧观、慧宝、法安、道恒、僧济、僧邕等等。

中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第一人

在东晋时期,佛经陆续由域外流传进中国境内,但没有形成体系,也很不完备。慧远深感法道缺陷太多,于是派出弟子法净及法领等数十人西行古印度取经,获得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梵本佛经。

慧远本人则在东林寺设立般若台对经书进行汉化翻译,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这个创举在此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可以说,慧远是中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比《西游记》里的唐僧要早上数百年。

慧远超高的智慧、博学多识的才华、为法忘驱的精神,甚至赢得了当时朝廷和名仕阶层的尊重。

据记载,以跋扈闻名的东晋擅权将军桓玄曾大力灭掉各地沙门,却唯庐山除外。

恃才傲物的文坛领袖谢灵运也因钦佩慧远大师,为其在东林寺的东西两侧各挖池塘,并种满白莲,后世便将慧远大师创下的社称为“白莲社”,净土宗又被称作为“莲宗”。

时过千年,东林寺内的莲池依然清香四溢

据晋代阙名《莲社高贤传.不入社诸贤传》:“(谢灵运)至庐山一见远公(僧慧远),肃然心伏,乃即旨筑台,翻涅盘经,凿池植白莲。时远公诸贤同修净土之业,因号‘白莲社’。

白莲结社

慧远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创立了我国最早的佛教社团——白莲社。

公元402年7月,慧远邀请刘遗民、周续之、毕颖之、宗炳、雷次宗、张野、张诠等学者居士以及高僧,共123人齐聚东林寺,由才识与修为俱佳的刘遗民居士起草《发愿文》,在般若台阿弥陀像前,共同敬香立誓“勤修苦行,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中国最早的佛教社团由此诞生。

北宋画家张激以此故事为题材,用连环画的形式作了一幅水墨长卷画——《白莲社图卷》,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请将手机右转90度欣赏↓↓↓


莲社成立后受到广泛关注,队伍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净土宗,也称为“莲宗”,慧远则被后世尊奉为净土宗始祖,东林寺至今被视为净土祖庭而受顶礼膜拜。

虎溪三笑

说起慧远和东林寺,就不得不提流传千古的“虎溪三笑”的故事。

慧远在东林寺专心修行的30余年间,“影不出户,迹不入俗。”哪怕是送客,也绝对不会迈过寺庙门前那条名叫“虎溪”的河流。

一天,诗人陶渊明邀请道士陆修静去东林寺拜访慧远,儒道释三家高人碰到了一起说佛谈儒,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陶渊明、陆修静出门,边走边聊,意犹未尽,竟不知不觉迈过了跨在虎溪上的板桥。

这时寺后山上的神虎吼啸不止,三人方醒悟相顾,随即大笑。慧远不经意间,破除了送客不过虎溪的执念。

《白莲社图》局部之《虎溪三笑》

历代文学大家们对“虎溪三笑”的故事津津乐道,谪仙人李白来东林寺游览后,就借这则故事赋了一首打趣诗拜别东林高僧

李白 《别东林寺僧》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全诗点睛之笔在最后一句“何烦过虎溪”,意思是“就送到这里啦,再远送一些你就要破戒了哦”。这么打趣的一句话,把诗仙潇洒风趣的性格展露无遗。

以“虎溪三笑”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也层出不穷,不乏传世名画。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作品属五代末宋初石恪绘《虎溪三笑图》,苏东坡为此撰《三笑图书后》,黄庭坚则写有《三笑图赞》,这些合成了著名的《三笑碑》。

明宪宗朱见深根据“虎溪三笑”,亲自画了一副《一团和气图》。

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幅图玄妙无比,乍看是一个圆滚可爱的小老头,但仔细看会发现是三个小老头,中间小老头左右各拥一个老头,三位屈膝团抱在一起,寓意着三教合一,和谐共生。

此外还有宋代李公麟作《三笑图》、明代刘俊作《虎溪三笑图》、近代画家傅抱石曾以题作画多幅,日本著名绘画大师狩野山乐绘制的六曲屏风《虎溪三笑图》也是这类题材的经典之作。

现存世最为著名的当属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图》。

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图》

明代 刘俊作《虎溪三笑图》

当代 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图》

宋代 梁楷绘《三高游赏图》,收藏于北京故宫,此画应是“虎溪三笑”的故事。

日本狩野派鼻祖狩野山乐:《虎溪三笑图》屏风

围绕这一题材的诗文绘画为何一直长盛不衰?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包容的象征。

其实,陆修静和慧远、陶渊明并不生在同时代,陆修静到庐山时,慧远已经去世三十多年,陶渊明也已去世二十多年了,“三笑”之说纯属虚构。

这则美谈脍炙人口是中国文化对三教合一、三教平等的象征寓意,慧远、陆修静和陶渊明分别代表着佛、道、儒三家,虎溪三笑”深刻诠释着中华文化基因里“和”的理念,这也是庐山经典文化的一部分,“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就是庐山对不同宗教信仰包容的体现。

后人还根据《虎溪三笑》的典故在东林寺修建了‌‌“三笑亭‌‌”,清朝陶瓷艺术家唐英给三笑亭题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白莲社图》中的虎溪桥

东林寺兴衰史

东林寺在慧远的苦心经营和大力拓展下,无论是寺院规模还是僧众数量,在当时都称得上是宏丽富足的大寺,被称为”万僧之居“,谢灵运甚至把东林寺称为“中国的灵鹫山”,足见慧远带领下的东林寺在我国佛教领域的地位之崇高。

而后的唐宋两代,东林寺进入鼎盛时期。唐大中年间,殿厢塔室多达310余间,藏经10000余卷,是当时全国藏经最多的寺院之一。

唐朝天宝九年,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前,来东林寺朝礼,将净土宗教义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东林教至今仍以庐山东林寺的慧远为始祖,还专门成立了“日本国庐山慧远法师奉赞会”,定期来寺朝拜礼祖。

经历了1600多年风雨洗礼的东林寺,虽然一直远离尘世,却也难逃兴衰的轮回,屡遭破坏。


最近的一次劫难是1967年。寺庙里的佛祖金像,法器以及舍利塔、祖师塔、海会塔和香樟古木被连砍带砸,破坏殆尽,连明代所铸的金刚经铜塔,都被打碎作废品变卖,寺庙僧人全部出走,主持果一法师也被被迫去了九峰垦殖场。

直到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东林寺才迎来转机。

1978年,庐山管理局拨款恢复东林寺,邀请果一法师重回寺庙当主持。1984年,我国香港、澳门、普陀山、上海及国外诸高僧和居士、热心护法出资筹建大雄宝殿。

1990年“大雄宝殿”正式落成,是当今国内唯一最标准的宋代规模设计。同年,白莲池重建。

日本净土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藤堂恭俊专程将原自东林引种之白莲种子回馈祖庭。东林寺终于恢复了往日神清气肃的庄严。



今天的东林寺祖庭重光、慧灯再续在隐秘的山谷中透露着空灵净明的佛家气息

寺院内石碑林云,因为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李颀、王昌龄、李端、韦应物、张九龄、张乔、杜荀鹤等都曾在此留有诗篇,所以东林寺有着“满寺万诗咏,一步一心惊”之说,被誉为“天下第一诗寺”。

寺庙内还保留了大量壁画,艺术价值极高。

许多到过东林寺的游客对这里印象极佳,认为东林寺是最纯净的寺庙,因为这座千年古刹不仅从来不收取门票、求佛等费用,上香和领取佛学书籍也都免费,甚至还会免费给游客提供斋饭。

东林寺斋饭口碑特别好,都是用柴火做的,没有复杂的调味,清淡简单却美味可口。

十菜一汤,还有面条、点心、水果等任意享用。

东林大佛为何不在东林寺?

说完了东林寺兴衰史,再来说一下东林大佛的所在地——东林净土苑。

东林净土苑是东林寺的分支机构,是为建造东林大佛而重新修建打造的一处道场。为何不能直接把大佛建在东林寺内,而要大费周章、浪费财力物力重新选址?这得从一波三折的造佛历程说起。

1993年的阿弥陀佛圣诞日,时任东林寺方丈的果一长老参加香港天坛大佛开光法会,大佛慈悲庄严的圣容让长老感慨不已,中国大陆浩浩山河大地,竟然没有一座阿弥陀佛圣像来接引众生。如今已步入盛世,或许是兴佛的好时机。

果一长老许下心愿,要建造一座阿弥陀佛大石像,弘扬净土法门,使大众见佛像而生佛心,接引、度化与净土法门有缘的众生。

1993年除夕夜,东林寺所有弟子跪在寺内大雄宝殿前发愿建造东林大佛。然而发愿后的第二年,果一长老圆寂,世寿73岁。

接替方丈位置的传印长老希望完成果老遗志,便带领东林僧团开启阿弥陀佛圣像的申报工作,推动净土祖庭的复兴大计。

申报工作在启动之初就历经了不少挫折,因为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国内出台条例,规定凡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建设三千万以上项目,均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核准。东林寺恰好在庐山自然保护规限之内,僧团多次申报都未能获得批准。

东林僧团决议迁址建佛,几经奔走选址,最终决定将东林大佛修建在庐山南麓的星子县,北纬30°鄱阳湖畔观音堂山。

东林大佛设计——历时五年终于定稿

2003年,东林大佛开始进入设计与建造阶段。当时东林僧人数量并不多,每年的募捐供养也很少,要想打造一尊能够影响众生、流传千古的精品大佛,这对当时的东林僧团来说绝非易事。

东林寺于是从2003年11月开始对社会征稿竞标,后又邀请雕塑艺术家孙纪元教授对竞标稿件进行研究并多次重大修改。东林僧团提出要将阿弥陀佛“慈、悲、威”的宗教精神融入造像设计,因为佛像需要深层传达出佛法精神以及佛的威德,而不只是一件艺术观赏品。

孙纪元教授与僧团孜孜不倦,对大佛设计的大小易稿多达20余次。终于于2006年成型,尽管评价良好,东林僧团精益求精,于2007年再次邀请做佛专家郭东清老师操刀调整。

2008年6月,历经五年四次重大调整的阿弥陀佛圣像终于定稿。

四海信众募捐善款

设计稿成型后,造像进入工程阶段,但造像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对于没有任何商业模式的东林寺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

为了推进造佛工程进度,以大安法师为核心的东林僧团四处奔波,去各地讲座的同时介绍造佛建设的发愿。

时机出现在2005年6月,大安法师接到来自新加坡居士林的邀请,这是大师第一次走出国门弘法,大安法师的讲课取得了热烈的宗教效应。

听说祖庭要修建大佛以报佛恩,海外居士们纷纷慷慨解囊,此次善款中还有大约15斤黄金。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李木源号召大家募捐祖庭:“钱可以再赚,机会错失就很难再有”。

无量寿经》中记载阿弥陀佛是紫磨真金色的形象,所以身穿金衣的佛陀形象早已在念佛人心中根植,用黄金装饰佛身,是后世佛子对大慈悲父的礼敬,也是对自心庄严的展现。

东林僧团在启动造佛工程之初,由于资金极其匮乏,这个愿望最初只能仅限于僧团的想象中,但新加坡弘法之行却为大佛贴金的心愿打开了可行之门。

大佛筹建收据(转自东林寺官网)

大佛筹建收据(转自东林寺官网)

信众捐赠1斤3两多的金链(转自东林寺官网)

信众捐赠重达670克的金项链(转自东林寺官网)

四众弟子积极捐金供佛(转自东林寺官网)

后来,东林僧团弘法的脚步遍及海内外各地,开始与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往频繁,越来越多的信众对净土燃起了信心,国内大批虔诚的信众也纷纷投入到请佛住世、振兴祖庭的工程中来,净土苑建设的资金从几百万到几千万,逐年递增。

造佛工程的两大亮点

2007年4月初8,期盼已久的东林大佛项目顺利开工。工程由僧团自主自导进行建设,依靠佛教四众弟子的力量,摒弃商业模式,要用最好的工艺、最好的材料打造佛的殊胜和庄严。

出坡是东林寺僧的必修课,看着一块块土石变成地基,再构建起整座殿堂,像极了修行之路。

给大佛贴金是造佛工程里最有难度的一项作业。因为大佛体量巨大,又是户外露天作业,需要对工艺进行严密的设计,这种高难度贴金恐怕是世界首例。

施工中的东林大佛

大佛整体贴三层金,但如脸、手等会被雨水浇淋到的位置,就贴上5层金。第一层打的金箔厚度是普通金像两倍的厚度,也就是520克打一万张金,第二层400克打一万张金,第三层260克打一万张,一层比一层薄。

最后还要在金箔外刷一层保护漆,目的是使佛身的颜色呈现紫磨真金色,同时也能保护贴在佛身上的金箔。刷漆是贴金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令金箔脱落,而且还会有颜色上的色差。

给大佛贴金刷漆

为确保大佛贴金顺利,东林僧团持念了49遍《大悲咒》,祈祷佛力加持金箔,让这尊期待已久的阿弥陀佛圣像能够庄严的树立在众生心田。

贴金作业从从2011——2017年,共进行了3次,历时6年,终于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大佛身后的宝盖也是一个亮点,宝盖在佛教中又称华盖,比喻佛法遍布三千大千世界,宝盖上的火焰御风升展,象征着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光弥漫法界。


宝盖原本没在设计图纸里,东林僧团在与本焕长老讨论大佛方案时,本焕长老悲悯地提醒道:“不应该在露天的地方造佛,佛像在山谷中被风吹雨淋是对佛的不敬。”经过商议,东林僧团决定加建宝盖。

僧团为加做宝盖商讨了很多方案,最终敲定了难度最大花费最高的方案,即,做一瓣莲华为佛像遮风挡雨,莲华的前后都是镂空状态,像一扇门,这样即使是大风天气,风阻也会比较小,从建筑、力学的角度能够很好的实施。

宝盖成为东林大佛艺术设计上的一大特色,不仅为大佛遮风挡雨,更增添了大佛的气魄威德,也表达着东林佛子对佛的恭敬之心。

世界最高阿弥陀佛“金身”露真容

2018年1月24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东林大佛洒净开通示众,这尊完全由四众弟子捐资建造的接引大佛像终于在大众面前露出真容。


慈容巍巍,悲心切切,金色巨手低垂,手掌伸接,两足宽大稳重,让人由衷生起敬畏之心。


佛像由莲座、佛身及宝盖三部分组成,佛身高48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示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从莲座至宝盖总高81米,比喻成佛之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不易。

东林大佛一经问世,行业内都惊叹:东林大佛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无疑会成为宗教艺术品中的精品。

“斯事难言绝后,厥功可谓空前,重峦叠翠望峰巅,巨佛凌空耸站。”东林寺传印长老赋诗表达无尽的赞叹。

围绕东林大佛所建的净土苑工程,总花费约10亿元以上,这笔庞大资金每一分毫都是由海内外佛教四众弟子滴流入海、聚沙成塔而来,这在古今社会都不啻为一个奇迹。

慈目视众生,金臂恒垂接

东林大佛现已成为全世界净土行人的信仰皈依处,每年都会有很多海外居士,不远万里来祖庭参加佛七、昼夜经行、闭关等活动。

海内四众弟子归心庐岳,稽首东林。

1600 多年前,慧远大师在东林般若台造阿弥陀佛圣像,并撰《佛影铭》志其事由,旨在请佛长久住世,度化芸芸苦难众生。

1600多年后的今天,东林僧团继往开来,海内外无数信众虔诚皈心,全球第一高的阿弥陀佛接引圣像,屹立于鄱阳湖西岸灿然生辉!


为了广结善缘,东林净土苑在山门口立有一个“进苑永久免费”的石碑,这是东林僧团向社会做出的一个郑重承诺:愿更多有缘人来祖庭朝礼种善根,完成信仰的皈依。

举报/反馈

晴窗淡墨

24获赞 13粉丝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