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同时也是读者们争论最多的一个,它对“拥刘反曹”的传统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由章培恒和骆玉明主编,他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优秀的人物。
《三国演义》对我们的影响,使我们对曹操的印象和传记作品中曹操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述成一个“奸雄”,总体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是否定的。
人们一提起曹操,就会把他和叛逆、叛逆、叛逆联系在一起,把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武帝在《三国志》中所记载的曹操,与之大相径庭。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下面,我们将从曹操的出身、文学作品、功绩等方面对《三国志》曹操进行剖析,从而还原曹操的真实面貌。
曹操的家世:名门望族
曹操的身世一直是众矢之的。但细究起来,曹操一家在汉末仍颇有威信,并非世人所唾弃的恶人。在后世的小说中,曹操的身世被后人嘲笑,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爷爷曹腾是宦官,负责后宫。
按理说,太监虽然地位低下,但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到的那样,提到太监,文人“自古就以此为耻”。中材之人,牵扯到官场,都会伤心欲绝。从现实来看,司马迁在被贬为中书令的时候,名声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可见,不是所有的朝臣都是被人看不起的。
《三国演义》是从刘贬曹这一观点出发,以“建安七子”陈琳为代表的一篇文章,对曹腾的人格进行了严重的贬损。《三国演义》第22回:“袁曹三骑齐出,三军关张,合击王刘二将。”陈琳在袁绍的幕府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曹操:祖父中常侍,与左棺、徐璜齐名,凶残暴戾,残害百姓;父君,乞儿扶养,因诬陷之罪,坐拥黄金玉辇,私运货物,偷鼎司,倾家荡产。他的丑陋,他没有德行,他的狡猾,他的厉害,都是他的错。
这篇文章,是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是袁绍为了说服刘备和世人,让他们看到曹操的真面目,而不是真的。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曹操的爷爷曹腾,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曹操的来历,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中,对曹操的来历和曹家的关系,都说的很明白。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由此可见,曹操是曹嵩之子,而曹嵩则是曹腾的义子。曹腾是大长秋,桓帝时的侍郎,是太监的大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彪在《续汉书》中所记,曹腾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与人结交,恩怨分明。
有一次,他在曹腾面前写了一封奏折,说:“今天是曹常侍的功劳”。《晋书》八十二卷中记载:
“司马彪,高阳王睦之子,乃高阳王睦之子,后宣之兄敏。”司马懿是后宣帝,司马氏改朝换代后,被封为“晋皇帝”,所以被称为“后”。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司马彪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敏的后人。身为司马世家,他自然要将曹氏家族踩在脚下,而不是站在曹腾这边。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彪在《续汉书》中所记载的曹腾的故事,是完全真实的。.
第二,曹操的曾祖曹节素,以仁慈著称。《续汉书》中也记载了曹腾的父亲,但大多数人都忽视了他的父亲,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续汉书》记载,曹腾是曹节季子,曹节“素以仁厚称”。足见曹氏不是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所说的:
“曹操的爷爷司空,故中常侍,与左倌、徐璜齐名。”曹腾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至于文章中的夸张之处,则是:“太监遗丑,无德,奸诈,喜乐。”
从这一点来看,曹操一家在北方也是颇有势力的。这也是曹操能够在未来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
第三,从曹操的父亲曹嵩的出生来看,他的来历绝对不简单。曹氏的历史还算不错,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引用了司马彪的《续汉书》,说曹嵩是个品行端正的人:《续汉书》中有一句话:嵩字高大,为人正直,为人正直,为司隶校尉。
曹嵩,乃是曹腾的义子,曹腾是太监,而曹嵩和曹腾,并无血缘关系。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嵩的身世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说了一句:“不能问出来龙去脉。”
但根据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所引用的《续汉书》中的相关记载,可以推断出他的家族背景、《曹瞒传》、郭颁的《世语》中,吴人作了夏侯氏的儿子,夏侯惇的舅舅。太祖于惇是他的同父异母。
《续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曹瞒传》和《世语》中均有夏侯惇的爷爷。中华书局《三国志》在一九七四年版的时候,就将嵩字写成了“褚”,这是一种明显的笔误。
夏侯惇的身世可查,魏志之在《三国志》的《诸夏侯曹传第九》中有这样的记载:“夏侯惇字元让,是沛国的谯人,夏侯婴的后代。”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夏侯婴的故事:“沛公孤身一人,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并肩而行。”
由此可见,夏侯婴是刘邦的心腹。他的生平记载在《樊郦滕灌傅靳周传》,《汉书》卷四十一:
夏侯,是一个叫“沛人”的人。他是沛畜的御史,每派使者,都要经过泗水阁,与高祖语,也是如此。
夏侯婴是高祖的大功臣,他和汉人的关系很好。曹操出生在夏侯家族,虽然没落了,但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由此可知,夏侯氏与曹氏皆为汉朝之家。
由此可见,曹操一族是汉朝赫赫有名的名门。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一家在当时有着很好的社会关系和名声。《三国志》从其背景来看,其叙事更为客观、逼真,以其鲜明的风格,将曹操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曹操的身世与太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在当时却不是他的一个污点,而是他的成功。
以曹操为人:以心为本《三国演义》中,自然也有描写曹操之志,但其事迹却与史实不符。小说把曹操塑造为曹操,他的理想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第四回:“废了陈留践,谋董贼孟德献刀”,说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说的是:“什么都不用管,只需要骑马就可以了。”走了几步,突然拔出长剑,对伯奢道:“你是谁?”伯奢回过头来,挥刀向伯奢劈去。宫大惊:“我错了,这是怎么回事?”操说:“伯奢回来,杀了这么多人,怎能善罢甘休?宫说:“知而杀之,大不义!”操说:“宁使我负天下,莫使世人负我。”
此处有两点疑问,第一,曹操暗杀吕伯奢一家的事情,《三国志》中并未见过,特别是对他一家一家的谋杀,更是绘声绘色,绘声绘色,显然是小说作者刻意夸大的。二是曹操的一句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三国志》和其他历史典籍中,都没有这种记载,只是因为罗贯中与历史上的人物性格不同,编造出来的。曹操的言语与陈宫的言语相比较,是一种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
其实曹操的野心很大,虽然有些不拘小节,但是他的心胸却很开阔。《三国志》中有关这一点的记载很多:
“黄巾起,光和末年。以骑都尉之职,征讨颍川之乱。济南知府十馀县,官职多阿附贵戚,贪赃枉法,故罢官八;禁止淫乱,奸佞四散,严防死守。”
由此可见,曹操在维护公道的同时,也是一种改变风俗习惯的人。这一点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曹操在诗篇中多次提及自己的志向与志向,很难将其视为“奸雄”与“恶人”。
从这一点来看,他对百姓的关心,对乱世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写了一篇名为《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文章,以示其志向。
我自幼自幼便不是山洞中的佼佼者,恐为人所知,为一县之长,善治政事,以树立威望;所以济南之初,先去残去污,平心静气,不敬诸常侍。
他以为他是个暴君,怕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才会生病。我今日所说之事,既是狂妄,又是想让人倾诉,也就不隐瞒了。若使一国无一人,不知有多少人称王,又有几人能称君?
曹操年轻时,并不是什么深山老林中的大人物,在世人眼中,他可能是个庸才,所以他要做一县之主,《短歌行》中有一句话:“山不会高,海不会太深。周公倾注,万民归顺。
他说要做周公那样的人。很明显,这是一种类似于儒家的伦理思想。《短歌行》第二章,他更是对周公的崇敬,表示自己也有救世主、救苦救难、传承和弘扬圣王大业、开化万物的意志:周西伯昌,胸怀圣人之德。
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就像周公一样,他有拯救世界,拯救世界的能力,也有忧国忧民的胸襟,深受百姓的尊敬,被后人所认可。
从他的言行举止来看,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独树一帜的汉魏时期的枭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显示出其优秀的叙述手法,但与现实中的曹操却有很大的不同。与《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相比,武帝纪中的描写更为客观、真实。
从功业看曹操:一代枭雄
毋庸置疑,曹操已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演义》六十回《张永年与杨修为敌,庞士元商讨西蜀》中,作者特地把刘备和曹操的所作所为作了比较。
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小说中曹操被视为邪恶力量的标志,刘备一言抹去曹操所有的功劳。曹操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叛徒”,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叛徒”,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人对他的评价多不公正
第一,就其目标而言,曹操的一生并不只是权力。若北伐三郡之乌丸,则辛苦而有功。他有自己的雄心壮志:
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
这一点从他自己的诗歌和诗歌中就能看出来。《短歌行》:
“周公吐奶,天下归心”,可见他一心为民,一心效仿周公,并非为了争权夺利,而是为了拯救世界。第二,根据别人的记载,他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植在《武帝诔》中写道:“天下之君,有气数之衰。”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惊动了所有人。“救民于民,登上帝位”,是他平定群雄,统一北方,拯救百姓的伟大成就。从客观上讲,是对民族团结有利的。
第三点,就现实而言,这一点也是事实。曹操自从关东会盟之后,为了终结中原的混乱,他和世界上的英雄们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曹操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中经常提到的隆中。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诸葛亮对曹操的评价,肯定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成就,曹操的确是一个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先驱。
另外,曹操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在稳定北方局势、发展中原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屯田政策在稳定北方民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在建安之初,推行屯田、开垦、兴修水利,以加强北方的经济。曹操在许昌屯田之时,曾经引颍水、濉水等河水来浇灌农田。
《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曹操派他的堂弟夏侯惇进行水利建设,“当时大旱,蝗灾肆虐,惇氏以太寿水为陂,以身为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由此开创了淮颍一带水利灌溉的先河。曹操是北方的实施者,他致力于振兴人民,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虽然《三国演义》等小说对曹操进行了污蔑,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大反派。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三国志》无疑是对曹操事业的肯定,也是他的英雄气概,也是曹操形象在传记文学中最耀眼的一部。
总之,《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位正面的英雄。
《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推崇正统、尊刘贬曹的文学作品,使曹操的形象被妖魔化,成为了一个令人不齿的恶人。
结语
从传记文学的观点来看,曹操出身高贵,品行端正,为北方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国演义》在整体上具有三成的虚构性,而曹操的形象则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
当然,把它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写作,就更能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了。《三国志》则从出身、操行、功绩等方面对曹操进行了描述,其言之凿凿,可信度高,具有深刻和鲜明的特点。
文|侯博士的笔记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