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聊聊《心经》的后面几句: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色、受、想、行、识」为“五蕴”;

「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

眼界至意识界,为「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称为“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后面的“无名”到“老死”则是指“十二因缘”。「苦集灭道」则是指“四圣谛”。

关于“十二因缘”和“四圣谛”,下次再聊,今天主要聊聊“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

比如见花后,落入“色蕴”,然后开始感受花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即为“受蕴”;。

感受到花的美好之后,想把他带走送人,甚至联想一些送人时的画面,并且在心中组织甜言蜜语,这就是“想蕴”。

这些想象的这些念头,在心中生灭迁流不停,这就是“行蕴”。

认为这朵花是善,是恶,出现了分别心,这是“识蕴”。

五蕴的出现,这导致心中不在是空,而是住了花的相,然后见山时,心中还住着花的相,还想着花怎么送人,于是就无法见到山的真相。

之所以出现“五蕴”,是因为有“六根、六尘、六识”的缘故,眼睛看到了花,于是觉得花很美。

鼻子问到了花香,于是觉得可以把花摘回去放到家里,让房间飘香。

舌头尝到了花的味道,于是想着用花泡茶吃。然后心中住了花的相,心就不在空了。

眼睛能见色,耳朵能听声,舌头能尝味,身体能触摸感受,意能想象生出一些想法,这是“六根对应六尘

眼睛看到色之后,于是分别善恶诸法,这就是“眼识界”。

耳朵听到声音之后,于是分别声音的好坏,这是“耳识界”。

舌头尝到味味之后,,于是分别食物的好吃和难吃,这是“舌识界”。

身体触摸到事物之后,于是分别事物的各种感受的好坏,这是“身识界”。

意识到天黑了,于是生出回家睡觉的想法,这是“意识界”。

这些都是“六根”结合“六尘”之后,对应的“六识”。

剩余57%未读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举报/反馈

玩心帮

46万获赞 7.7万粉丝
正知正见解读儒释道经典三十余部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所属专栏
《心经》里的两条修行路线

作者:玩心帮

专栏简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展开

25元 立即购买本专栏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