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介绍孔子时,往往将其称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说更是被封建统治者当作正统思想,由其弟子编撰的《论语》一书,全面记载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以及道德观念等。

孔子提出的“仁、礼”等思想更是得到了后人的广泛传承与发扬。

“民贵君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程朱理学”等思想都是在孔子的影响下提出的,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后人将孔子尊为圣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孔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政治以及思想方面。

然而,有人提出:真实的孔子,是一名2米高的武林高手?

此言一出,业界一片哗然。从古至今,人们眼中的文学家、学者可都是文弱书生的形象,孔子怎么可能是武林高手,而且身高竟然超过2米。

真实的孔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巨人孔子?

说孔子身高2米,其实并不为过。《史记》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一鲁尺相当于今天的21厘米,若按这个标准计算,孔子身高将近2米,可谓十足十的大汉。

从另一计算角度来看,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期一尺相当于23厘米,在这一标准下,孔子的身高可高于2米。

从史料、史书中我们发现,春秋时期男子的身高平均值在1.6米左右,减掉尸骨变化造成的误差,当时男子身高平均值大约为1.7米。

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将孔子称为巨人并非谣言。孔子不仅拥有巨人似的身高,且身材魁梧、面貌凶悍,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在描写孔子身形方面,《史记》中写到:人皆谓之长人。其中,长人所指身高,也就是说孔子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

人们对孔子的身高感到奇怪:为何孔子有这么高的身高?

后人纷纷将其归因于遗传因素的影响。

认为孔子的父亲也必定是一位身材高、力气大的壮汉。

事实确实如此,孔子出身贵族,父亲叔梁纥是一名带兵打仗的军人,他身高在2.4米左右,甚至比孔子还要高。

叔梁纥凭借身高的优势条件,在一次战争中顶住了千斤重的巨石,成功为所在军队争取了逃离的时间。因此,孔子的身高必然遗传了其父亲。

晚年的孔子身体素质依然出色,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饿了七天,部分弟子饿病了。

只有孔子身体依然,不仅未得病,还能够经常组织弟子进行即兴表演。

孔子:武力值爆表

孔子不仅拥有巨人般的身高,其武力值也直接拉满。

儒家学派中最为注重的贵族教育为六艺,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指礼仪、乐指艺术才能、射指骑射、书指读书写字、御指骑马驾车、数则指数学才能。

从“六艺”中也可印证孔子在骑射、驾马方面也有着一定的造诣,侧面反映出了孔子文武双全的才能。

孔子的箭法也非常人所及,能够精准的射向天上的飞鸟。

《论语》中曾提到:孔子在63岁的时候依然能够独自驾车射鸟。

除了箭法超群,孔子也拥有着异于常人的力气。

《吕氏春秋》中曾提到孔子完全能够单独一人将城门轻松举起。

影视孔子形象

在古代,城门关闭前应将销子插入到城墙与地面连接的孔中,销子的主要材料以巨型木头,所以,插入销子往往需要一群士兵用力才能将其拔起或放置好,而孔子能轻松的将销子拔起。

另外,古代城门多以实木为主,可达千斤重,春秋时期的青铜淳化鼎重量可达450斤,比项羽所举的秦鼎还要重。

秦武王时期的孟贲,天生神力、力大无穷,擅举重物,可以说孟贲是大力士中的大力士。曾经空手将两头公牛打死。

但在《淮南子》中将孔子的力气描述为比孟贲还要大。由此可见,孔子的力气有多么的惊人。

人们往往认为,力气大的壮汉与瘦弱的人相比,灵敏程度一定不高、灵活性也较差。

但这种观念对于孔子来说却并不适用,真实的孔子不仅身材魁梧,灵活性也较强,一人即可将城门关上。

孔子众多弟子中子路的性格勇武好斗、桀骜不驯,年轻的子路喜配利剑、到处惹是生非,无往不胜。

直到有一天挑衅了孔子,最终被孔子制服,成为孔子的弟子。

并在孔子的教导下,成就了一番事业。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心不古,政治失意的孔子决定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孔子没有一定的武力值,仅靠才华甚至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更别说四处讲学了。

另类军事家

孔子主张以“仁”、“礼”治天下,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武力值虽高,但并不主张以武力征服天下。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冲动、喜好以武力解决问题。

孔子批评子路:勇无谋、喜欢蛮干、不懂为政之道。

孔子始终认为,打仗对国家生死存亡影响是重大的,在决定开始战争前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不能打没有把握的仗。

为此,孔子提出慎战的观点,而慎战观点的提出,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齐鲁战争中,孔子充分展现了文武双全的军事才能,当鲁国处于劣势地位时,依然通过反击、获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齐国还归还了曾经侵占的土地。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孔子的军事才能,但孔子依然反对以武力、战争的方式侵略其他国家。

正是这次战役,让齐国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认为孔子具有较大的威胁,因此,利用美人计使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四处讲学,无法在军事上发挥自身的才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看出鲁国孟孙氏、叔孙氏以及季孙氏有起兵作乱的苗头,随即向鲁定公建议,堕毁三家的都城。

叔孙氏将都城堕毁后,季孙氏也想将都城堕毁,但两个家臣不肯,欲起兵叛乱。

孔子亲自率兵迎战,指挥申句须等人迎敌,大获全胜,堕毁季孙氏的都城。

孔子极力反对以武力治国,却倡导国君重视国防建设。

《论语》中提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这句话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一个国家由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领导,只需要七年,即可做好国防建设,对保家卫国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出的善人并非仅仅是做好事,更多的是指道德好、学问好的人。

孔子强调教而后战,即要人民作战的前提是需要让人民接受军事教育,孔子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对人民军事知识的重视,不积极培养人民的军事技能,不加强国防战备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很容易就被攻破了。

这句话说明了不以武力解决问题但也要做好国防建设工作,不得主动攻击其他国家,但也要在其他国家攻击你时,有反击的能力。

孔子主张教以人民六艺中的射与御,冉有和子路是孔子众多的弟子中军事较为出众的,作战能力较好。

冉有曾为鲁国大夫带兵打仗,胜利而归。

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冉有的军事才能也可以看出孔子懂兵法,也展现了孔子军事教育的成果。

先教后战的军事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在实践方面也展示了极佳的效果。

在古代军事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孔子认为,军事将领应具备好谋的思想,孔子赞成好谋成者,反对有勇无谋、枉送性命。

军事将领还应具备勇的品质,但孔子所说的勇是义勇,即义与勇的结合,并以义对勇进行规范,区别于单纯的勇。

春秋战国时期曾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齐国部下叛变,将国君杀死了。

孔子得到消息后,认为需要立即告诉鲁国国君,出兵帮助齐国平定叛乱。

这也体现了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正义的思想。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代影响都较为深远。儒家思想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单凭想象,认为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弱书生。

但事实并非如此。

孔子拥有着巨人般的身高和强壮的身体,武艺高强且精通军事。

而世人之所以对孔子的这一面缺乏了解,往往是因为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将其遮蔽了。

但无论是孔子的文学才能还是军事能力,都为后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举报/反馈

稗官青史

26.3万获赞 3.3万粉丝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