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高人有三个:铁匠、木匠、疤锅匠。


铁匠是程师傅,不知什么原因,他左腿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有点难看。但他打出的农具既耐用又好看。大锤、小锤、风箱、铁砧是其主要工具。


打铁的主要功力在“加钢"“火候”“淬火”上,程师傅运用得炉火纯青。“加钢”就是锻打材料毛坯时,钢片和铁片要合理搭配,才能把铁的韧性和钢的钢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火候”就是要让钢铁充分溶化,看起来像电灯泡的钨丝一样亮。“火候”早了会夹灰,这样打出来的农具用时就会一层层崩落,“火候”过时了,钢铁的量会流失,打出来的农具也不好使。当锄头烧得通红又变成暗红,再变成黑色时,拿岀来,他就把锄头放进水里,两眼瞪得老大,仔细看着桶里的水,只见水“咝咝”地响着,一股蒸汽蹿上来,马上罩住了他的脸。过了好一会儿,他再把锄头从水里拿上来,看好了,微笑着,再点点头——这就是“淬火”。这过程全凭感觉,这是每一个有经验老铁匠的着家本领。学徒三年,师傅每次“淬火”都转过身去,不到临出师,师傅这个绝招是不传的。


每个铁匠都有自己的戳子,每打岀一样用具,师傅最后
总是左手用火钳铗着一小铁章,按到上面,右手的小锤子用力一敲,一个方形的商标就印上了,这是我小时候仔细观察过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别人看来,铁匠是一身蛮力,干的都是苦脏累的活,但打铁还要讲究暗力,发力要左右适中,恰到好处,既磨耐性,又炼悟性。程师傅住在三里外的村庄,每年的农忙季节(插早稻秧或“双抢”)之前,都准时来到我们庄上干活,修理和打造农具(镰刀、锄头、铁锹)及家用工具(白刀、剪子)。他那时大约有四十多岁,只带一个十八九岁的徒弟,每天用煤烧炉子打铁,还用炉子烧开水煮中饭。天天和徒弟都早岀晚归,四五天做完了活,就又转到别的庄子去了。故乡的庄稼人都说:炉子冒烟,铁锤一响,火星四溅,镰刀斧头,各种农具,样样俱全。


木匠是王师傅,人皮肤白,大概是不晒太阳,少干农活的缘故。但满脸落腮胡子。他替人打的家具主要是大衣橱、架子床、写字台,这是青年人结婚办喜事用的,平时也打四腰桌、椅子、凳子。刨子、钻子、凿子、锯子、斧子、曲尺、墨斗、磨刀石是其主要工具。王师傅只要摊上大活,一般要做半个月或二十天不等。一日三餐主人都要招待好,早上要吃扎的(香油扎粑粑),中午要吃杀的(称猪肉或杀新鲜的牲口,如鸡鹅鸭之类),晚上要有喝的(酒),特别是开工和结工,伙食更好。


王师傅平时打的四大件(大衣橱、架子床、写字台、四腰桌)最气派。打好后,只要油漆完工后,令主人笑得合不拢嘴。因为王师傅既是木匠,又会油漆,打好家具,大约半个月左右就上漆,要漆两次,他先配好了颜料,再用小铲子把白涂料均匀地涂在各个物件上。先上一次清水漆,使之光滑,三天后,待漆干了,第二次再上山漆,每一处都平均用力,用刷子仔细涂抹,只见刷把蘸满了漆,上下翻转,很快结束。主人若是殷实人家,当场就结工钱。如果赊账,两三个月以后,也会把钱还清。


疤锅匠又叫补锅匠,故乡的疤锅匠是柴师傅,他既补锅又修雨伞,主要是纸伞和布伞(那时乡下还不流行折叠伞),也会补皮鞋或力士鞋。补铁锅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冷疤子和热疤子。冷疤子就是用生铁补,疤子上好,把锅内外的缝隙匝严实,不渗水为止。补热疤子时,就要起炉子,用铜补,既光滑又好看,当然比冷疤子耐用,价钱也稍高一些。


六十岁左右的人都知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家用物件损坏了,都要经过修补后继续使用,大家习惯并接受了这样修修补补的生活,这是一种节俭,更是一种珍惜。铁器岀现以后,大约就有了疤锅匠(补锅匠),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补锅匠挑着担子,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当人家的铁锅漏了,只要不是实在不能用,都舍不得扔掉,等着疤锅匠来修补。手拉风箱、炉子、补锅的材料、工具箱是匠人下乡的必备品。修补后的铁锅,再使用时要十分谨慎,一不小心就会碰到疤子,很可能还会把疤子铲起,造成铁锅渗水,这样又要重新修补。


不久,铝锅、不锈钢锅普遍进入普通农家,使用铁锅的人家也渐渐少了,人们的经济条件大大改善,买一口铁锅也不要花多钱,即使用坏也不再修补,干脆扔掉算了。因此,补锅匠也就逐渐消失不见了。但这时又应运而生了修补铝锅的生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铁锅、铝锅这些灶具,又被新型的电磁炉、高压锅、电饭煲等家用电器所取代,这时又出现了修理电饭锅的新行业。


这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现在农民朋友干农活的工具都在铁器社购买,农村的铁匠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现在木匠都在集镇上做成品的家具,乡下的农家也不打家具了,补鞋匠在现在的街头巷尾还有零星的摊点,这是时代变化产生的必然结果。


故乡的铁匠、木匠、疤锅匠,是古老中国最为普遍的传统工匠种类,也是三百六十行中的重要三行,其意义和影响很广,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事传统手工制作的工匠越来越少,取代的都是现代工具,原始工具也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有些原先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传统老手艺,将要失传或已经失传了。这些被淘汰的职业,别让它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让后人别忘了这些工匠,也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掉,这也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咱们故乡的传统文化,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图:创作大脑

编辑:张凤兰

审核:李珊珊 吴炫

举报/反馈

光慈文学

933获赞 276粉丝
立足红色金寨,携手文艺者,弘扬正能量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