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了稳经济,在疫情严重的2020年和2022年,M2增速再次突破10%,加之创新低的GDP增速,实际通胀率快速抬头。2023年,在全民拼经济的热潮中,国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M2两位数增速的可能性很大;普遍预测2023年GDP增速在5%左右,实际通胀率可能再次进入上升周期。作为普通人,我们关心的是这个物价或房价会不会大涨?
中美货币放水走势强弱逆转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与世界老大美国的博弈、竞争,构成了21世纪所有国际关系的基准色。进入2023年,中美在经济领域的任何新动向,都将不可避免地对各自国家居民和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最近,美联储公布了2022年的M2数据,有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美国印钞机,70年来第一次停转了。
截止2022年12月,美元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为21.21万亿元;而2021年12月,美元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为21.49万亿元;过去一年,美元M2数据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2800亿美元,增幅-1.31%。
这也是自1959年美联储统计美元M2数据以来,第一次出现年度下降。就在两年前,美元M2年化增速依然高达20%以上,处于美国M2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高增速附近。从历史最高增速下降到最低增速,仅仅用了不到2年时间。
不久前,中国央行公布的2022年经济数据,货币M2供应量为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0%,M2增速创8年来新高,M2总量一年暴增28.14万亿元。
中国的M2增速曾长期领先美国。疫情这三年,欧美货币大放水,而我国的货币发行量保持难得的克制,美国的M2增速后来居上、实现反超。但是,最近中美两国公布的M2数据表明,两国货币放水的格局走势,再一次发生逆转。
现代货币分为M0、M1、M2三种: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变化,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考察社会经济运行和通胀情况,M2是最重要的指标。疫情以来,美国货币大放水,M2供应量推动CPI和房价的上涨即是明证。
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M2增速高度相关。2020年5月,CPI还近乎零;随着美联储开闸放水,CPI一路急升,在2022年6月达到9.1%的最高点;之后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CPI拐头下行。去年12月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6.5%。
在2023年,美国的通胀难题将极大缓解,M2增速的历史性转负更确认了这一趋势。
历史上,美国房价指数关联M2增速有大约一年的滞后性。2020年,美联储开动印钞机以后,货币放水效果逐步传导至房地产市场。据美国最大房地产信息网站Zillow发布的报告,2021年,美国住房存量价值飙升了6.9万亿美元,达到43.4万亿美元,涨幅18.9%,较10年前增长了一倍多。
为了应对通胀,美联储连续加息和收回美元的举动,对市场产生了强烈的预期。在M2增速急刹车后,房价也开始掉头向下。2022年11月,Case-Shiller房价指数显示美国房价较2022年6月的峰值下跌2.4%。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龙头,一举一动都在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两年内,美国M2增速如蹦极般,从历史最高增速下降到历史最低。美国CPI和房价指数也随即从大幅上涨,变成掉头下行。
美国收回货币流动性的后果肯定将辐射至全世界。但对于中国而言,M2增速与物价、房价走势,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
国内物价稳定离不开房地产蓄水池
过去数十年,伴随经济高增长,中国货币M2发行量扶摇而上,总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M2总量约39.2万亿美元(266.43万亿人民币),远超美国M2(21.2万亿美元)和日本M2(10.4万亿美元)的总和。
最近20多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总体涨幅不高,物价基本保持稳定。2022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低于全年3%的预期目标,大幅低于美国8%左右、欧元区8%以上、英国10%左右等发达经济体涨幅,也明显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7%至10%的涨幅,可以说全球通胀几乎没有影响到中国。
中国M2史诗级的扩张,并没有如其他国家那样引发普通商品的恶性通胀,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承担了货币蓄水池的功能。
我国M2增速与商品房销售价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房价伴随着M2的快速增加而上涨。
2002年货币供给量(M2)为18.5万亿元,当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总额为5721亿元;2020年货币供给量(M2)超过218万亿元,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总额为17.36万亿元。18年间,货币供给量增长超过了11倍,房地产市场销售总额增长了30倍。
正是由于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承接了天量资金,使超发货币没有外溢到实体经济,推高商品价格。
2022年,M2增速与CPI、房价却出现了奇怪一幕。
去年M2供应量增长11.80%,M2增速是2015年以来最高;而CPI仅增长2%,低于控制目标。商品房价格更是下跌了3.2%,是多年来首次负增长。
超发货币既没有推高物价,也没有催涨房价。根本原因是,疫情对经济生活的严重干扰,使企业和居民产生悲观预期,全社会投资、消费欲望降到历史最低点。加上房地产的惨烈下跌,大众丧失买房信心。2022年创纪录的超额储蓄,正是居民在严峻形势下采取的避险反应。
2022年全民的投资消费低欲望是特殊形势下的产物。当全国人民走出疫情阴霾,万众一心拼经济的预期下,躺在银行的超发货币在逐利动机下出笼时,2023年的物价和房价,不会像去年一样同时熄火,总有一方面将产生异动。
2023年经济复苏大概率引动超发货币出笼,会带来什么后果?
经济不景气时,各国政府大力印钱,向市场灌输流动性,是刺激经济的通常做法。疫情期间,欧美国家大放水和我国M2总量再创新高,都是同一思路。不同的是,国外的撒币行为立即催涨通胀;我国因疫情防控叠加楼市下行,货币泛滥的后果尚未反映出来。
2023年,经济回暖是大势所趋。去年那种土财主式的理财行为,不会成为投资的常态。银行存款虽然安全,但收益率极低。如果资产回报追不上通胀,意味着手中财富的贬值。2023年,各种经济利好刺激下,银行超额存款松动外溢的比例会不小。
在新的一年,大众搞活经济,拼命赚钱的同时,通货膨胀可能再次降临。甚至很多人,没有享受经济复苏的成果,倒有可能被物价上涨所收割。
由于我国CPI构成中,食品权重比例过大,并不成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变动情况。只盯着消费价格指数,会产生认知错觉。
通货膨胀实质上是货币供应大于物资产出的现象,简单概括就是: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增速-GDP增速。理论上讲,居民资产增值速度赶不上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增速-GDP增速),就等于财富缩水。
从过去二十年的全国通货膨胀率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2011年以前,我国是高M2增速和高GDP增速,经济高增长抵消了货币贬值的压力;除了四万亿时的2009年外,通胀率一般保持个位数。最近几年,GDP增速逐渐放缓,但M2增速降幅更大,使通胀率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
为了稳经济,在疫情严重的2020年和2022年,M2增速再次突破10%,加之创新低的GDP增速,实际通胀率快速抬头。2023年,在全民拼经济的战斗中,国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M2两位数增速的可能性很大;普遍预测今年GDP增速在5%左右,实际通胀率可能再次进入上升周期。去年锁在银行的储蓄与今年刺激经济超发的货币汇合,在搞活经济的同时,催涨物价是可以预见的。
长期看,通货膨胀是融解财富的化骨绵掌,真正能跑赢货币放水的投资品寥寥无几。据统计,过去20年间的商品涨幅中,涨价最高的品类是大家想不到的:榨菜。涪陵榨菜,这家行业龙头企业在14年间提价十次,总涨幅高达600%。但跟同时期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比起来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历史上看,中国居民能够稳定地实现资产增值的投资品可能只有大城市的房地产。2001-2022年,北上广深和全国重点城市整体房价涨幅均超过10倍。尤其是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房价涨幅远远高于货币供应量(M2)增速。拥有全国一线新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是战胜通胀,最省事省心的选择。
房地产业经过本轮下跌后,大众购房心态和行业发展模式已发生巨变,房地产作为货币超级蓄水池的功能在减弱,房价在未来还有没有普涨的可能?哪些城市的房价会与通货膨胀一同跳舞?这是我们要深度思考的。
2023年,稳经济、扩内需是既定的发展目标。银行累积的超额储蓄叠加经济刺激政策增加的货币供应,今年社会实际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增速-GDP增速)上涨甚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大。对于普通人,在2023年如何抵抗通胀和如何赚钱都是需要费力费神的难题,但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申明:凡转载本百家号原创文章,须取得授权,并注明“转载自【中国地标城策院】百家号@许子财经 原创文章”,否则视为侵权并被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