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有两个人均被称为“第一人”,杨行密是“十国第一人”,朱温是“五代第一人”。

乱世的征战频频,两个“第一人”朱温和杨行密,生于同一年,又打了一辈子,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战争最终决定了五代十国南北对峙的格局。

下面,我们盘点下朱温和杨行密之间的那些战争。

唐景福元年(892)八月,唐政府任命杨行密为准南节度使。时使得杨行密无可选择地必须与其他势力不断较量才能巩固与保自身。从乾宁三年(896)到贞明三年(917),杨吴与中原势力及盟军先后进行的大小战争不下十余次。

唐末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统一王朝,朱温实掌唐朝大权后,就深知江准之地为唐代命脉之所,于是视据有江准的杨行密不共戴天。朱温与杨行密的争战,实际上成为了江淮与中原王朝战争的序曲

乾宁二年(895),在江淮要塞寿州易手后朱温就派遣了数万人的军队试图夺回寿州。只是杨行密安排的寿州守将朱延寿和他的黑云都部队作出了出奇强硬的反应,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寿州守军大败朱温。

乾宁四年(897),唐廷诏以杨行密为江南诸道行营都统,以讨武昌节度使杜洪。杜洪为杨行密所攻,求于朱全忠,全忠“遭其将聂金掠泗州,朱友恭攻黄州。行密遣右黑云都指挥使马珣等救黄州黄州刺史瞿章闻友恭至,弃城,拥众南保武昌寨”(《资治通鉴》卷二六一)

乾宁四年(897)朱全忠获得州、郓州之后,势力更加强盛,于是大规模进攻杨行密朱温选择了从徐州一一清口一高邮一一扬州的线路。十一月,朱温败给杨行密,这次战役被称为“清口之战”,是役后,杨行密“由是遂保据江、淮之间,全忠不能与之争”。

清口之战后,南吴与后梁之间还是发生了零星的战役在延续着中原与江淮的矛盾,直至后周建立

唐光化二年(899),杨行密与朱瑾将兵数万攻徐州。朱温遣骑将张归厚救之,后又亲自带兵来救徐州。“杨闻之,引兵而去。汴人追之于下邳,杀千余人。朱温至于辉州,闻淮南兵已退,乃还”(《资治通鉴》卷二六一)。

唐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发兵攻朱温,攻宿州久而不下,最终以粮草运送不及为由而还。

唐天复三年(903),杨吴昇州刺史李神福攻杜洪,杜求救于朱温。王师范叛朱温,求救于准南,杨行密遣王茂章以步骑七千救之,又遭别将率兵数万攻宿州。朱温遣康怀英救之,准南兵遁去六月,汴兵攻登州,王师范与王茂章合力败之,斩朱温之子朱友宁并斩俘兵卒万人。朱温闻子死,亲率兵二十万来报仇,大败王师范。王茂章自付不敌,率军退还,朱温得密州。

天祐元年(904),光州叛杨行密,降朱温,行密遣兵围之,“与鄂州皆告急于朱温。十,朱温自领兵五万济准”《资治通鉴》春二六四)。淮南兵退回广陵。

天祐二年(905),二月,朱温遣其将曹延祚与杜洪共守鄂州,吴将刘存攻破鄂州,擒曹、杜回广陵。朱全忠遣其将曹延祚将兵与杜洪共守鄂州,庚子,淮南将刘存攻拔之,执洪、延祚及汴兵千余人送广陵,悉诛之。行密以存为鄂岳观察使。

后梁开平二年(908),淮南遣周本、吕师造击吴越。后梁应吴越之请,以寇彦卿救援。十一月,为土豪朱景所败,又攻庐、寿二州皆不胜,淮南又遣史俨拒之,寇彦卿只得引兵而归。

后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吴镇海节度使徐温、平卢节度使朱瑾与梁兵战于霍丘,大败梁兵。梁兵败退渡准河时溺死者大半。

乾化四年(914),后梁武宁节度使王殷不满朱友璋代其官位而叛附于吴。梁派牛存节与刘讨之。吴遣朱瑾救徐州,牛存节等破之,吴兵引还。

后梁贞明二年(916),“晋王(李克用)遣使如吴,会兵以击梁十一月,吴以徐知训为淮北行营都招讨使,及朱瑾等将兵趣宋、毫与晋相应。即渡准,移檄州县,进围颖州”(《资治通鉴》卷二六九)

次年正月,宣武节度使袁象救颖州,吴兵引还。

至此,杨吴与以后梁为首的中原政权的争斗基本结束。

直到周广顺元年(951)之前,无论是杨吴或南唐都未再与中原势力有较大规模的冲突,后唐、后晋、后汉都基本保持了与江准的和平相处

这一时段的杨行密代表的杨吴和朱温代表的中原势力之间的战争也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此时杨吴还不是独立政权,只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朱温仍以唐廷名义号令天下。

双方的战争并没有明显胜负优劣之分,杨行密和朱温都有过攻势,也都有过守势基本上胜负各半。可知此时无论杨吴还是后梁,虽然都有扩展势力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但毫无一举打败对方的力量

杨行密和朱温互相都不只面对一方敌人朱温数次出兵淮南,还要分出精力来对付李克用李茂贞、刘仁恭等背后的割据势力,故而无法全力以赴。同样,杨行密在与朱温对峙,东面的吴越、西面的马楚也时常会出兵助朱温,令杨行密首尾难顾。

可见唐末和五代初期,由于地域差距过大,各地利益冲突太激烈,统一因素不足,令任何势力都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分裂只能继续下去。

我是史事无常心,欢迎关注。

举报/反馈

史事无常心

647获赞 193粉丝
史事无常,读点历史,用心聊聊。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