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作家卞毓方写给文天祥的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仰慕者——于谦。
于谦年少时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从小就刻苦好学,非常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把文天祥当作自己的榜样。他在阅读文天祥的一首诗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
为了激励自己,他把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自己的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要成为文天祥那样的人。
后来,他的确做到了。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顺利考中了进士,自此踏上仕途,开始了逐梦之路。
五年后,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发动叛乱,意欲谋反。
明宣宗朱瞻基当机立断,亲征平叛,于谦随行,这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御史。
平叛进展十分顺利,确切的说,还没怎么打,朱高煦就投降了。
朱高煦投降之后,皇帝挑选了一位御史数落他的罪行,而挑选的这名御史正是于谦。一身正气的于谦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后,自然是用尽了平生全部气力和嗓门,对着朱高煦就是一顿文化输出。据史书记载,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颤抖(伏地战栗)。
需要说明的是,于谦这番行为并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而是正义凛然的,发自内心的。明宣宗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被于谦的气场给震住了,认定了这个人将来定是栋梁之材。于是在班师回朝后,为了历练于谦,没过多久他就派于谦去巡按江西了。
于谦巡按江西时,一点也没闲着,他平反了数百起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一时间江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也让明宣宗更加认可于谦的能力,后来,明宣宗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既不摆官架子,也不拉关系,而是身着布衣,去百姓家里聊一聊收成和赋税,考察考察当地的工程建设情况,并对一些需要改进的政策和需要修建的工程提出自己的见解——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正统六年(1441年),有的地方闹饥荒,他上书请求官府开仓济民,等百姓秋收后偿还即可,并特意强调了年老多病和极其贫困的家庭不必偿还粮食。这一举措深得民心,百姓感恩戴德,称于谦为“于青天”。
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时,于谦很受重视,他所奏请的事情,基本都能得到批准。
而等到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一个混乱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王振掌权时,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凡是要见他的人都要献纳白银百两。结果于谦偏偏不吃这一套,有人劝他就算不送钱,也可以送些土特产,也被于谦断然拒绝。不仅如此,于谦还留下了一首《入京》,以表达对这种行为的厌恶至极: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样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自然惹毛了王振,后来,他指使手下弹劾于谦,把于谦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结果,王振的行为惹毛了人民群众,一时间群情激奋,街上人山人海,百姓联名上书要求释放于谦。民意不可违,最终在百姓、官吏还有藩王的努力下,于谦官复原职。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兵分四路进攻明朝边境,王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就是不听。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王振这个白痴的胡乱指挥下,明军在土木堡伤亡大半,甚至明英宗还在土木堡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到京城后,朝廷上下一片混乱。翰林学士徐有贞声称观星象有变,主张跑路,迁都南京。于谦驳斥道:“主张南迁者,可斩!”于谦认为京城是天下之根基,这时迁都,稍有不测便会满盘皆输。于谦这一主张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支持,时任监国——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也赞同于谦的看法,北京保卫战即将打响。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于谦领任了兵部尚书,着手整顿兵力。
当时的京师精锐尽出,留下的都是些老弱残卒。于是于谦调回了南北两京和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统一进行了整顿和编排。于谦心里很清楚,这是一场关乎大明生死存亡的较量。
于谦命令军队在京城九门外列阵,他抽出宝剑,大声说到:军中任何人退缩,都要被立刻斩首。他亲自上场督战,守卫的还是正对也先主力大军的德胜门,部下一看领导都不要命了,那自己更不能怂了。在于谦的部署和指挥下,全军士气高涨,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也先还回了朱祁镇(明英宗),但这时他的弟弟朱祁钰早在作战前,就已被于谦等人推上了皇位(明代宗)。也就是说此时的朱祁镇成了太上皇,但时局已变,他回京后即被软禁。
但几年之后,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太上皇恢复了帝位,这些小人得势后,立刻就派人将于谦逮捕入狱,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为大明拼死续命的人,却要被大明刚续命后的得势者处死,这是何等的荒谬!
后来,明英宗朱祁镇从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三人口中得知于谦是被陷害的,十分后悔。但自己作为皇帝,是不能认错的,就把平反的任务交给了他儿子。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立刻为于谦平反,并赦免了于谦的儿子于冕。至此,于谦才得以昭雪。
之后,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许多年前,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写下这首诗以明志;许多年后,一个宁死不屈的老者用生命为这首诗作了最好的注脚。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