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第240篇
01
在社会新闻事件中,有类事件是不会大面积报道和宣传的,那就是自杀类新闻。
对于死者家属而言,如果能以其他理由替代,就不会说是自杀去世。比如,这个人原本有心脏病,可能家属就以突发心脏病去世来发讣告。
如果学校里发生了自杀事件,更不会广泛公开报道的,因为不可以也不能。这是为了保护另一部分群体。
02
在民间,有种说法,叫自杀会传染。我小的时候就见识到村里有个家族,陆陆续续有四个人死于自杀。那时候不懂,只听大人们说“家鬼搞家人”。意思是,家里之前自杀的人的鬼魂,会引诱家族其他成员去自杀。
从唯物主义来说,这肯定不可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又确实存在“自杀传染”的现象。
1935年3月7日,著名的影星阮玲玉自杀身亡。
随即,阮玲玉的数个影迷也自杀了。
上海戏剧电影研究所的项福珍女士,吞服鸦片自杀;
绍兴影迷夏陈氏吞服毒药自杀;
杭州联华影院女招待员张美英也服毒自尽。
单是1935年3月8日这天,上海就有5名女性自杀,其他地方的追星成员也有多位自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就是“维特效应”。
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位社会学家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叫大卫.菲利普斯(David Philips),他认为罪魁祸首是所谓的“维特效应”(Werth Effect).
两个多世纪前,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说,叫《少年维特的烦恼》。故事又惊悚又有趣,轰动一时。只是主人公维特以自杀告终。
由于影响过于强烈,在欧洲引起了一阵自杀潮,以致于好几个国家都把这本书给禁了。
菲利普斯对当代的维特效应做了跟踪研究。他的研究证明,只要报纸头条一登出自杀新闻,在新闻曝光率高的地区,自杀率就会激增。菲利普斯认为,一些内心饱受折磨的人读了别人自杀的报道,就会效法这种做法,了断自己。
是一种模仿,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是社会认同。
就是说,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还有种情况,有的自杀,并非是直白的自杀,而是隐藏在一桩灾难之中。
比如有些车祸就是如此。
研究人员发现,在自杀新闻高度曝光的地区,车祸发生率会明显增加。自杀者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自杀而死,目的是为了保护名声或不想让家人蒙羞等。
这就是我上文所说的。
所以,面对这类事件,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会做大肆宣传,尤其对心智发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群体,尽量少让这类信息触达到他们。
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03
当有人跟你表达自杀想法时,该怎么应对?
当一个人说自己想自杀,其实是在向你表达痛苦,这个时候,你要做的,绝对不是劝,别说世界很美好,因为此刻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美好。也别做什么正面科普,谈什么某某多难啊,你看看不也挺过来了嘛,不说这些。
你的说理,你的理性分析,对对方而言,是一种拒绝。是对他的状态的拒绝,对他的遭遇的拒绝,对他的感受的拒绝。
你要做的而是要接纳对方的情绪。
我说三遍:接纳,接纳,接纳。
顺着对方的情绪,理解他真的遇到了很难的事,甭管他遇到的事有多大,可能在你眼里都不值一提,但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是大啊。
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他的内心就不再是一片黑暗。
还要一点很重要,就是不管对方是自杀想法还是具体自杀计划,你都不能为他保密,要告知他的亲人,一定要知道,自杀,是不保密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参考资料:1、【美】西奥迪尼.《影响力》
2、张玮《历史的温度》
何向群,一个刚柔并济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