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民歌,是太原地区古晋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山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太原民歌内涵丰富,曲调优美流畅,形式了口语化、通俗化、乡士气息浓郁的特色,扎根于太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它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五头赶车》、《姐妹俩》、《茉莉花》、《串门门》、《送情郎》、《卖烧士》、《捣米》等。
太原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西周初至春秋,《诗经》中的“唐风”和西汉《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就已经有了确切的记载。汉代至明代,由于受到秧歌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太原民歌逐渐转型成熟;明、清至民国,太原民歌吸收了全国各地过往客商演唱的“马头调”,并融合了本地语言、民俗演唱风格,形成了浓厚的太原味道。
太原民歌主要由情歌、民间小调、 民间叫卖曲、劳动号子、说唱曲和新民歌组成。它抒发爱情、叙述事由、描绘风景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其中,新民歌一般由劳动群众编创,大都源于地道的本土民间歌曲;说唱曲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曲艺说唱形式;劳动号子是当地群众修田盖房时由领号人即兴演唱,其他人随声附和的民歌表现形式,别具地域特色;叫卖曲旋律简单自然,明快响亮,生活气息浓厚。
太原民歌在长期的传乐和发展中,具备了典雅、优美、大气、旋律流畅等特点,唱词语言朴实简练,比喻生动夸张,再加口语化的装饰音以及花彩的衬字,形成了太原民歌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歌的独特风格。
太原民歌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传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魂”的一种传承。
来源:忆乡忆客之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