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宝塔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塔已损坏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寺庙和文物的保护工作,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使千年之古塔焕发了青春,为祖国山河增添了新的景色。

1876年的《湖北武汉全图》上有画洪山宝塔。

清末从蛇山上拍的老照片上,依稀能看到远处的洪山宝塔。

近处的牌坊已经消失了,宝通寺对面矮山叫石牌岭,岭上面据说曾有石牌坊,如今只空留一个地名下来。

民国上色明信片

1939-1945

霜降后,尤其下雪后的红菜苔非常美味。

很多洪山宝塔的老照片上,刻意的拍下洪山宝塔下的菜地。

那地里种的是“红菜苔”,在武汉“洪山菜苔”非常有名气,尤其洪山宝塔下那几分地里产出的“红菜苔”才算是正宗“洪山菜苔”。它粗、大、嫩、脆、甜,哪怕洪山其他地块产出的,用同样种子种出的红菜苔,口感也不如它。

正宗洪山菜苔产量非常少,非一般人能吃到他。咱自然是属于听过而没吃过的那类普通大众,洪山其他地方产的红菜苔倒是经常吃到,每年霜降之后,红菜苔配上腊肉爆炒,那是一道美味。

据志书记载: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实为鄂中第一。后来在多年的风雨浸蚀中累加修补。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工程,至十三年(1874年)才完工,为了长久保留,将原木质飞檐改为石据,易木栏为铁栏,塔下围廊改为八方石阶。塔顶照原样增高五尺,且用文笔峰式铸铜一万三千斤结顶,以求永固。十年动乱中,洪山宝塔无人保护又遭新的破坏,宝塔条石有些脱落,各窗铁栏大部锈损,一万三千斤铜塔尖濒于倒塌。今,洪山宝塔已修缮一新,吸引着不少游客登高眺望。

宝塔位于武昌洪山南坡、宝通禅寺东北面。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是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又名灵济塔。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塔随寺改名为宝通塔。因坐落洪山,后人又称洪山宝塔。该塔七层八面,为砖石仿木结构,通高44.1米,基宽37.3米,顶宽4.3米,沿塔基圆门内石阶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誉。登塔远眺,两山对峙,二水分流,三镇英姿尽收眼底。现宝塔已为管理部门修缮一新,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北宋联合蒙古,灭了金。历史再次重演,一如当初北宋联合金灭辽。好处没占到,却是唇亡齿寒、引狼入室。其后发生“端平入洛”事件,南宋尝试收复三京,暨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三京都在河南省境内。进入河南的宋军遭到蒙古军追杀,并以南宋违背盟约为借口,第二年(1235年)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

中路猛攻襄阳,蒙古兵南下,随州一带也成为战场。宋朝荆州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笃信佛教,他们撤离随州时,将灵峰寺迁至武昌东山,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并将东山改名“洪山”以纪念寺宇的发祥地一随州大洪山。万寿弹寺在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在元军与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争战中,毁于战火。明初,楚昭王朱祯重修殿宇,其子庄王、其孙站王,先后请求朝廷赐予匾额,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始改名“宝通寺”。

有文章介绍里说是“宋金交战”,“金军南下”等,显然是错误的,端平元年金已经灭亡了,其后的战争都是在南宋与蒙古之间进行。

举报/反馈

方待夜半听君语

5415获赞 3159粉丝
文旅记行,访古探幽。
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