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收红包了吧?

不过估计看文章的大多数是给别人包压岁红包吧?


想想小时候,我们的压岁钱都是父母收了,美其名曰:帮你存起来。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的红包不是长这样:


就是长这样:


那古代的红包长啥样呢?
里面又包多少钱?
清代《馈岁荷包》

清代《馈岁荷包》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馈岁荷包》,是清朝盛行的在除夕宴上用来装金银元宝的荷包“馈岁”,也就是当时的红包,取意辟邪求福。


荷包中间一宝瓶装麦穗,瓶上有“安”字,旁边有几只鹌鹑嬉戏,寓意岁岁平安。


荷包装有七成金质元宝一个、金八宝七个、银元宝一个、银八宝八个,银钱一个,玉两块。

清代《馈岁荷包》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看看人家这压岁红包,要里子有里子,要面子有面子。
一个字:绝!
是不是顿时觉得手里的红包不香了?


《啸亭续录》曾记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 岁岁平安 荷包。”
清朝的皇宫里除了吃团圆饭、看春晚、拜祖先,皇帝还要给自己的下属员工、大小老婆、子子孙孙、管家保镖等人都要发红包表示表示,以维持人情关系。这在当时被称为“馈岁”。


皇家party上,故宫大佬手一挥:过年就图个乐呵,每个人通通都有红包!

图片来自故宫出版社《宫里过大年》

大佬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保证个个颜值高,又独具匠心。
收红包的,觉得这种能吃能玩又能拿不劳而获的感觉:真香!
发红包的,听着一堆人众星捧月吹着彩虹屁心花怒放:真爽!

继续夸,不要停!

一生酷爱写诗的乾隆爷曾在诗里写道:“刺绣新惊添几线,团团绣得荷包面。就中各盛金豆儿,开匣争看文采绚。亦有文房杂珍玩,《苕溪》紫颖端溪砚。”
荷包里头是各种吉祥样式的金银锞子、各色玉石八宝,以及各种文玩、诗集等,均为吉祥贵重之物。
这些金银锞子即是压岁钱,古代也称“压胜钱”。
红包的由来及演变

西汉 辟兵莫當 去凶除央(殃)压胜钱

红包的前身是压岁钱,最早盛行于西汉时期,最初的作用是用来辟邪的。
那时候的压岁钱不是真钱,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用来压住邪祟的吉祥物件,所以被称为压胜钱,又叫“厌(yā)胜钱”。取的是镇压、压服的含义,作用相当于护身符。

明代压胜钱 现收藏于平凉市博物馆

传说中那只叫“祟”的妖怪在除夕夜出现时,只要长辈将压胜钱给孩子压在枕头底下,就能驱赶邪祟,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所以,后来厌胜钱也被叫做“压祟钱”。
那么真钱是什么时候走进红包的呢?
《资治通鉴》曾有记载,杨贵妃生了皇子,玄宗皇帝一高兴,就大手一挥送上“洗儿钱”。这个“洗儿钱”,就相当于今天礼金红包。


宋元时期,礼金红包习俗在民间开始流行开来,过年时长辈会给小孩包红包,希望孩子能健康平安成长。
清代的《燕京岁时记》有写:“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说明在清代,民间流行用一条红线把铜钱穿起来给孩子做压岁钱。而条件好的人家,压岁钱都会“以百为数”发一百文,寓意“健康成长、祛病除灾、长命百岁”。
除了长辈会给儿孙准备压胜钱,还有晚辈会给家中老人发压岁钱的习俗,目的是希望老人不再增长年岁,健康长寿。

明《九老图》 黄彪

皇宫里则讲究多了,皇帝要给后宫、宗亲、大臣们送礼物。他自然不会用串串钱打发大家——不然这些人集体闹罢工他也受不了。


皇帝会赐下精致的刺绣荷包一个,里面会放银钱等物,有时还会加上自己亲手写的“福”字。


从右至左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御笔“福”字

清代宫中的各式荷包
到了民国时期,因为铜板、银元中间都没有孔,人们就用红纸把铜板或者银元包起来,用做随礼或压岁钱,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经过代代流传,压在枕头底下的“压祟钱”也就成为了现代的红包。
而长辈给晚辈包压岁红包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从过去作为辟邪的厌胜钱,到后来有吉祥寓意的压岁钱,再到如今作为人情往来的纸质红包和电子红包,中国人从古到今对红包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
中国人干什么事都讲究有个好寓意好彩头。发红包,传递的是祝福,收红包,收获的是美好。包的是红包,往来的是人情,有来有往,情就断不掉。
而这,就是红包最大的意义,也是中国人挚爱它的理由。


◎ 供稿︱ 谈宝丽
◎ 责编︱ 欣 翼
◎ 审核︱ 马 超 王燕萍
◎ 终审︱ 于永佳

举报/反馈

陕西文艺

1212获赞 354粉丝
陕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