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上)系列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瑞】及 群友团队 整理、校对提供。
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瑞】、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Edward、MI8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3-30
吠陀文明-梵我一如
上一讲,我们讲了——印度的古典文化是一种深刻的宗教文化!它有三个的显著特点——出世、修证、智慧。什么叫出世呢?就是——它的文化里强调否定性,批判现实、批判世俗,追求超越世间。修证是什么呢?它的文化里强调的是自我修证,而非上帝崇拜。智慧呢……这很显然——印度文化思想深刻,思辨性很强!这就是它的智慧特点。
印度古典文化,作为一种高级的宗教文化,作为东方两大文明的策源地,它呈现出一种极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这后来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
从古代印度到现代,印度文化里一直有正统文化和非正统文化之分。在中古以前的印度,是以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为主流的,叫作——正统文化。达罗毗荼人和奥族人这种非雅利安人的文化,叫作——非正统文化。
到近古时代,沙门思潮兴起了!那么,吠陀文化仍然是正统文化。后来,吠陀文化又发展成为“正统六派”…….最后一派,就是——后思维派最终崛起,形成了印度教。而非正统文化主要是指两个教派——佛教和耆那教。尤其是指佛教!
判断印度文化或者印度宗教文化……判断正统和非正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以吠陀经典为标准的。是否承认吠陀经典?如果承认就是正统,如果不承认就是非正统!那我们很显然……我们说——这佛教就是以对抗它诞生的!
到了近古时代,佛教和印度教是相互影响的。印度教的新教理……印度教是从婆罗门教里来的,它的新教理是婆罗门教里的吠檀多派,吸收了大乘佛教教理,脱胎而出;而佛教,它吸收的是印度教的密教化,就是……它导致了佛教的密教化……印度。
这个,就是印度的前宗教史。印度的前宗教史的分流节点,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就是……从释迦牟尼开始,印度教就分为了这个“前-非正统-正统”和“后-正统-非正统”。
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前的时代,非正统文化那都是非雅利安人创造的,就是——奥族人的宗教文化和达罗毗荼人的宗教文化。我们要简单介绍一下儿……因为,它后来都影响到了印度教和佛教。
奥族人是“万物有灵观”,就是——崇拜自然神灵系统。它作为农业社会最初的文化形态,是母系文化。母系文化,它一般流行的都是女神崇拜与生殖崇拜。女神崇拜主要体现在——神灵都是女性这个问题上;生殖崇拜,在奥族时期,主要崇拜男性生殖器官,是以石柱为象征的。现在,我们以立柱子的这种文化根源,其实都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男性生殖崇拜……这个的影响。
而达罗毗荼人在征服了奥族人以后,它吸收了这种文化——它也是女神崇拜,它也是生殖崇拜!但是,它不光崇拜男性生殖器,它也崇拜女性的……就构成了“阴阳二元生殖崇拜”。这两种原始宗教文化,其实后来影响到了大乘密教化的一支,也影响到了印度教的“性力派”一支。
在印度的前宗教文化里,第三个是征服者——雅利安人带来的。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神,就是——战争之神“因陀罗”进入印度的,吸收了当地奥族人的神、达罗毗荼的神,并纳入了婆罗门教的文化建构里,最终形成了以吠陀经典为根本的宗教文化形态。
吠陀经典就是印度正统文化的最高标准,或者说——它的思想源泉!四本儿……《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这个,我们在“简明印度史”里讲过,就不讲了(参考关联阅读 相忘集第4课)。我们只讲一下雅利安人创造的婆罗门教在哪些地方影响到了后来的佛教?主要是两点——神灵系统和修习系统。
第一个,影响到佛教的,是婆罗门教创立的修习系统。婆罗门教的修习系统叫“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所谓“梵行期”,就是——少年时代要离家,从师学习,学习吠陀文化、熟悉祭祀。这个时期一般是十二年。
然后,进入“家居期”。家居期呢……就是——成家立业,经营世俗生活,在家完成家祭。婆罗门教的祭祀分为两种,一种叫“家祭”——在家祭祀;一种叫“公祭”——外面的祭祀……大祭祀。
第三个时期,叫“林栖期”。林栖期,就是指——你这个人年事已高,你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已经尽到了,要弃家修行,为升天做准备,进行各种苦行。这里特别要说——婆罗门教指出,出家这个事儿……你年纪要到!你必须把责任尽了!中国古代佛教徒出家,其实政府也是有年龄规定的,比如说——男四十、女五十……这个,男四十五、女五十五。它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年龄规定的。
第四个时期……婆罗门教第四个时期叫“遁世期”,又叫“云游期”——舍弃一切财富,四处云游,乞食为生,等待升天。
这后两个阶段所修习的都是苦行!就是——各种方式折磨自己。婆罗门教看来——是人类的贪欲与爱欲,阻碍了升天解脱,必须对治。所以,婆罗门教这种看法,跟佛教的修行观……我们说——在修行观上影响到了佛教,它跟佛教的修行观看法儿是一致的!但是,它提倡的是苦行;佛教提倡的是中道……就是,拒绝它(婆罗门教)这种苦行……它这种苦行太苦了——绝食、举一个手不放下来……然后,往自己身上扎钉子、流血、不喝水、日晒火烤……各种折磨。
婆罗门教对佛教另一大影响,是它的神灵系统。这对佛教后期“众生可以成佛”,是有重大影响的……这个概念。婆罗门教自己的神灵系统呢,在《梨俱吠陀》里是有展开的!有神论,我们知道,而且是典型多神论。婆罗门教的神分——天、空、地三界。这三界,每一界有十一位大神,一共三十三位大神。
在婆罗门教里,最原始的神叫狄奥斯,是光明神。但是,他地位不是最高!最高的神,叫因陀罗【INDRA】……“印度”这个词——INDRA,就是从这个词来的!“印度”这个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
吠陀中的多神论,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学界叫作“尊一神多神论”,这跟“一神论”是不一样的。什么叫尊一神多神论呢?就……这个概念后来也影响到佛教,佛教基本上就是跟它同……就是,平行移过来的。就是——有多位神,但是我们把最高的赞颂送给其中一位主神。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赞颂的主神也不同。比如说佛教有很多神,我们就赞颂本师释迦牟尼佛;但有的时候儿,我们也会赞颂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在“一神论”里,唯有一神得到崇拜。但是,在尊一神多神论里,都崇拜!但是有一个是最大的。
在《梨俱吠陀(十卷)》的后期,雅利安人试图去寻找最终的造物主……就是说“最高神”——宇宙的创造者。因此,它们展开了传奇一样的想象力,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宗教概念,叫“化身”概念!就是——高级神是一切低级神的化身……就是化,就……祂化身成这个低级神,因此,祂具有统摄一切低级神的能力。“化身”这个宗教概念,深刻影响到了佛教!比如——佛陀下面有很多菩萨,祂在不同的世,也曾化身为不同的菩萨。
“尊一神多神论”……就是,雅利安人带来的这个“尊一神多神论”,是向多神论……是从多神论向一神论的过渡。我们……西方……就是,我们中国是多神教……多神论,西方是一神论,印度处在这个过渡期里,从多神论向一神论过渡。但是,它这个过渡过程一直没有完成!就是因为——它发明了这个“化身”概念。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多神向一神”这个(过渡)过程就不可能完成了!而且也没有必要完成。
雅利安人寻找的这个最终的造物者——造一切的神,叫什么呢?叫“原人”。原始的“原”……人。这个“原人”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的“原人歌儿”里。就是……通过“原人”这个超级大的“类人猿”形象,直接体现出来!并且来说明——社会、自然、宇宙、世界……种种的发生、存在与构成。这个“原人”……这个巨型人,具有千手、千眼、千足、不生、不灭!祂既是构成世界的材料,也是形成世界的原因……四种姓也因此而来!
但是,这种非理性的神话,肯定是不会让人满意的啊!至少不会让有知识的人满意!所以,在《梨俱吠陀》里又诞生了一个更具有学理说的说法,叫作“金胎说”……胎儿的“胎”……“ 金胎说”。这个“金胎说”就是后来佛教“胎藏学说”的原始雏形儿。胎藏……胎儿的“胎”;藏着的“藏”…… 胎藏,是指一切存在的最终根源。佛教的“胎藏说”在《梨俱吠陀》里对应的是一首叫“金胎歌儿”的诗。这诗是这样写的:
太初以来,出现金胎,它是万物的主宰,它安立了天地,它赋予了呼吸,它赋予了力量。
诸神听从它的命令,它是不死的,影子也是不死的。
它的威力创造了雪山,它的头顶升起了太阳,当大水来到世界的时候……
怀持着胚胎——这“怀持着胚胎”就是这个“金胎”啊……
生出了阿耆尼——阿耆尼是什么呢?火神!阿耆尼就是火神……
由此产生了诸神中唯一的生灵!
为什么上来第一个产生的生灵是火神呢?就是我们说的——暗示着光明神!这跟基督教是一样的——上来,上帝说“要有光”……
这个“金胎说”还是具象的……可以想象的,物质的……嗯,也不能叫“物质的”吧,是一个“有”的东西。所以,随着吠陀文化它的进一步开展,它的哲学化地深入,“金胎”不断地抽象、提高……最终,在解释《梨俱吠陀》的书——《梵书》里提出“最终的存在”叫作“梵”!这个时候儿的“梵”,已经是一种精神了!是超越性的品格,即所谓“自然梵”。
那么,它(梵)与世界是什么关系呢?在《梵书》后面的《森林书》、再后面的《奥义书》里提出来一个万物同源的“阿特曼”概念。这个“阿特曼”就是佛教里的“我”的概念。“我”就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同源物质——阿特曼。
《梵书》提出……就是,《奥义书》提出——“梵我一如”这个概念……就是创造宇宙的“精神梵”和构成万物同源的“我”是一致的!叫作“梵我同一”。因此,以“梵”为宇宙基本动因,就建立起来了……这套体系!这是什么呢?用我们的白话说,就是“精神第一性”的问题嘛!就是“精神创造世界”…… “精神第一性”的问题。而在阿特曼——在“我”,又是统一的。我们再白……用白话说——从西哲的角度看,这就是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本体论和宇宙论。
在这个时期,宗教学也向前进步了——轮回制度被引入了雅利安人创建的种姓制度,轮回概念被正式建立来了!在“吠陀”里,“轮回说”是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的。而轮回思想,我们说——实际是雅利安人吸收了奥族文化……就是那种女神崇拜与生殖崇拜吸收进来以后,在《梵书》和《奥义书》中,逐渐建立起轮回的概念。
“吠陀”是承认灵魂的,又吸收了非雅利安人的轮回思想——灵魂加上轮回……那怎么办?灵魂就转动起来了!当灵魂转动起来,在这个世界上不停地生灭的时候,随之而来“业”这个概念就被引进来了!就是我们说的——你轮回一世、一世……你为什么这个干的事儿不同啊?福报不同啊?“业”这个概念就被引入来了。
而这个“业”,最早其实只指婆罗门的祭祀行为,到《奥义书》里,就开始强调——“业”是具有善恶性……最早“业”是没有善恶性的……但是在《奥义书》里开始强调——“业”具有善恶性。
紧接着“业”与“轮回”被捆绑起来!“业”就决定了生命在不同的世间轮回,至……转世投胎所处的位置,就是——不同的“道”。但是,“轮回思想”很快就将受到新的宗教文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