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阴影
外界对于上台前的安德罗波夫了解甚少,西方从多个渠道获得的信息存在矛盾或被证实虚假,甚至关于他的出生信息都没有确切答案,他在1914年出生,父母早逝而被其他家庭收养过,有关其家庭背景未有明确,有的说是工人,有的说是商人,但安德罗波夫在1939年凭借工人出身的“好成分”加入了苏共。
1940年苏联企图吞并芬兰而将芬兰族聚集地卡累利阿地区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安德罗波夫被派往卡累利阿开展建设工作并当选为该地团中央第一书记,不久苏德战争爆发后其组织当地游击队,并被授予了卫国战争游击队勋章。战争结束后他一路高升,先被调去中央任职,再经过莫斯福格尔级党校深造后担任外交工作,1954年被任为苏联驻匈牙利特命全权大使,而这一工作经历将对其以后的施政道路产生影响。
1956年匈牙利发生游行,政府的镇压使得游行变为武装起义,安德罗波夫及妻子和儿子亲眼目睹了匈牙利的秘密警察被起义者处决后吊在苏联大使馆外,10月份安德罗波夫遭遇暗杀,他的儿子更是被反抗军绑架过,最终匈牙利事件以苏联出兵干预结束。匈牙利事件对安德罗波夫的妻子和儿子造成精神上不可磨灭的创伤,事后需要依靠毒品和酒精麻痹自我,而安德罗波夫本人则从此以后厌恶一切群众运动,并坚信武力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安德罗波夫后来并未像戈尔巴乔夫一样进行激进的政治改革。
安德罗波夫对苏联出兵匈牙利起着积极作用,并在时候参与匈牙利新政府的组建,他的忠诚换来了在次年任苏共中央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联络部部长,主管苏共与其他国家共产党的联系,并多次与赫鲁晓夫一起出访国外,赫鲁晓夫下台后又多次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随员出访和参加东欧各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这使得他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近,1967年根据“头号思想家”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的建议,安德罗波夫任克格勃主席。
成为克格勃主席后,匈牙利事件的阴影让他“大杀特杀”,而第一个被他开刀的国家就是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爆发民主运动(布拉格之春),安德罗波夫迅速作出反应向中央报告此事为中情局和西方国家策动,在他和其他高级官员的说服下,勃列日涅夫同意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最终布拉格之春被50万大军浇灭,1979年哈菲佐拉·阿明发动政变推翻亲苏的阿富汗主席塔拉基,安德罗波夫再次认定此事由中情局策划,而这也成为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其中一个因素。除了对外扩张,安德罗波夫也积极地消灭“捣乱分子”,许多不听话的人要不“被精神病”,要不就是神秘死亡,总而言之安德罗波夫为勃列日涅夫统治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二、权力核心
需要说明的一点,当初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选择安德罗波夫为克格勃主席并不是因为看重他,恰恰是因为他曾是赫鲁晓夫时期的中央官员,而被免去了苏共中央书记职务,实际上是一种下放,安德罗波夫也在上任初期表示对情报工作不熟悉,但勃列日涅夫曾在西方杂志上看到外界对安的好评而将其视为潜在对手,因此安德罗波夫就这样被安排到这个位置上。当然安德罗波夫对于新工作勤勤恳恳,其强硬的执行方式非常符合勃列日涅夫的胃口,所以后来逐渐获得勃氏的信任,从而在1973年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重回中央。
安德罗波夫领导克格勃的15年中,克格勃的权力得到了加强,他设立地方办事处以监视地方上的组织和人,并且在党组织的人事任命上克格勃对于该人的评价将起到关键作用。除了机构建设,他还让克格勃的工作人员得到了内务部和军方人员所没有的高工资和特权,特工们例如子女就学或住房等方面都会得到照顾,同时严于律己的安德罗波夫对部下也进行纪律约束,参与腐败活动的克格勃成员都会被处理,就这样安德罗波夫有了一批能干且忠诚的部下。
安德罗波夫权力的加强除了依靠勃列日涅夫的信任和来自克格勃的特殊权力,还在于勃列日涅夫周边大人物的失势力,比如“三驾马车”的瓦解。“三驾马车”指的是赫鲁晓夫倒台后由苏共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和总理柯西金三人组成的政治联盟,后来勃列日涅夫依靠保守派的支持于70年代巩固了权力,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被排挤出苏共领导层。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使得军方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泥潭之中而无暇政坛,这也为安德罗波夫在权力角逐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短暂改革
1982年苏共的二号人物苏斯洛夫逝世,安德罗波夫被安排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实际上表明了勃列日涅夫对其继位的认可,11月10日上午9点左右勃列日涅夫病逝,透过克格勃保安的讯息安德罗波夫是第一位知晓此事的苏共领导人,11月12日安德罗波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有传言称安德罗波夫在当选前苏共政治局进行激烈的角逐,由于安德罗波夫表态不削减军方的经费后,在军方的大力相助下才成功上台,当然不管怎么说,安德罗波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可以放开手进行自己的事业了。
安德罗波夫对匈牙利事件的心理阴影并不意味着他是个保守的人,相反他兴趣广泛,从爵士乐到美国小说都有兴趣,而情报工作又让他见识到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在心理上对于改革并不抵触。新上任的苏联领导人需要面对的是由于长期实行军事工业优先导致经济枯竭的“停滞时期”,同时对此安德罗波夫开出了与邓小平“两手抓”相似的药方,即经济改革和打击腐败。
对于腐败分子安德罗波夫一改之前勃列日涅夫的“温和”,不仅开除公职还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在克格勃工作时安德罗波夫早已掌握许多腐败官员的证据,因此一上台就以掩耳不及之势打倒一批贪官,期间有18名部长和37名苏共地方长官被处理,甚至有勃列日涅夫的家人牵涉其中。反腐成果中最著名的便是乌兹别克斯坦棉花案,乌兹别克作为苏联的棉花主要生产地,其党政一把手通过伪造数据骗取国家专项资金,其中大部分均被贪污,此案由于涉及勃列日涅夫家族而在70年代一度中断调查,安德罗波夫上台后重启调查,大量涉案官员被逮捕或自杀。除了打击腐败,安德罗波夫还打击犯罪,1983年的中国正在“严打”,苏联也进行了自己的“严打”,据统计83年和84年均有超过80万人被判刑。
打击贪腐和罪犯为经济发展创造健康土壤,而僵化的经济体制则需改革。安德罗波夫首先聚集了一批经济学家来研究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苏联国民经济中的私营部门和合作部门,并确定了一个资本集中、私有财产、放开价格、向混合市场经济过渡的政策。有了计划就开始实践,1983年7月14日政府颁布决定发起大规模经济试验,试验的目的为在规划、劳动、工资、自费进行技术改造等方面,扩大企业(协会)的权利,最终结果的主要衡量指标是在遵守合同义务的情况下销售产品。简单来说就是“放权给企业,提高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与我国的企业改革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改革迅速取得成效,1983年苏联的经济增长率为4.2%(1982年为3.1%),国民收入增长了3.1%,工业生产增加4%,农业生产率上升了6%,只可惜安德罗波夫因肾衰竭于1984年2月逝世。在逝世前,安德罗波夫希望由富有改革精神的戈尔巴乔夫继承其衣钵,但政治局认为戈氏太过年轻而让72岁的康斯坦丁·契尔年科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虽说契尔年科让苏联重回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对外强硬政策,但大体上继承了前任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方向,只是在13个月后他也因健康原因逝世。
四、付之东流
安德罗波夫的改革可谓是僵化苏联的强壮剂,他的改革让停滞的苏联经济“活”起,但这种“体制内的改革”随着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逝世而结束。虽然说这种“体制内的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时间较短而无太大成效,仍未改变老百姓依然要排队购买生活必需品的事实,对此戈尔巴乔夫决定以激进的改革来快速“致胜”,同时企图期望通过政治放开来获得民众的支持。
结果戈尔巴乔改革适得其反地削弱了苏共对改革的领导地位,不仅没有获得民众支持,并且经济改革未有强力政府做后盾而一塌糊涂,对暴力机器的放弃更使得他们难以翻盘,这就好比一个虐狗狂良心发现后解开狗绳来期望获得原谅,最终的结果就是苏联解体。虽说历史不能靠猜想,但对于苏联来说安德罗波夫改革要较戈尔巴乔夫改革更适合,体制内的改革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大方向上错不了”,就算“错了”也可以“内部消化”,安德罗波夫的逝世对于苏联可谓是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