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象征君子之道,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
古往今来,有许多形容竹子的名词名句。“外直中通襟怀若谷” “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我们熟悉的文人们也热爱、赞誉着竹子的文化精神。滑雪场的“姊妹花
千年前杜甫举家寓居巴蜀,定居杜甫草堂时,种下了许多竹。“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他说自己生性懒散放诞,所以要居住在有水有竹的地方。他从朋友那里借来竹子,自己再添钱买入,让草堂的园子里种满了他心爱的竹。
“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
阳光栖身竹影间,浣花溪水绕草堂,杜甫自豪地在诗中写道:“我有浣花竹,题书须一行。”他对竹非常喜爱,只因为“竹高鸣翡翠”“美化多映竹”“竹素有凌云志,坚韧节节高”。
眉山人苏东坡也十分喜欢竹,他赞誉竹的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画竹也有独到见解,他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写道:“故画竹必告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便是这么来的。
竹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存在,被赋予了高尚品格、独特风骨。
四川作为竹资源大省,在竹的运用上可谓“巧夺天工”~
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时,带领民众修筑了世界上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工程是用中国竹创造出的奇迹。其采用的竹笼石法、杩槎和竹索桥三项技术都与竹子紧密相关。
时至今日,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灌溉着成都平原、养育着天府之国。
何勃摄
冯友均摄
云卷云舒摄
竹,不仅仅是用来表达志向、抒发情感之物,还可以在匠人手下变成精美的非遗物品,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中。
乐山夹江县被誉为“蜀纸之乡”,手工造纸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据传唐代中期,夹江就发明了手工制作的“竹纸”,他们用当地山丘上随处可见的竹子为造纸原料。从唐朝初创到明清兴盛,夹江竹纸工艺越来越成熟,纸质精美,名声远播。
张大千先生为了提高书画纸质量,专门来到夹江,他指导造纸师傅在竹浆中加入麻纤维以提高纸的强度,又在纸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等物,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造出了“麻筋纸”,也就是著名的“大千书画纸”。在这里生产的夹江书画纸也被张大千赞为“国之二宝”之一。
图源 乐山文旅
制作好的夹江竹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被人们赞之曰:“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竹也被赋予了新的形态和意义。
清代光绪元年著名艺人龚爵五擅长竹编,在竹扇上做尽文章。他选料考究,竹不成材不用。每每剔除蔑片,手到之处,厚薄匀称,长短相当,至剔到细如绢丝时,才派上用场。以牛骨、玉石为扇柄,竹条为外圈,用黄竹篾丝编织各式图案,创制了扇面约六寸的宫扇,故称“龚扇”。
龚扇采用四川特产的一年青慈竹,以无竹花心,无黑黄斑纹,竹质老嫩适中者为宜。竹丝细如发丝,薄似蝉翼,能透光显影。
其制作工序很考究耐心,需在扇框内经线、纬线均排上700多根竹丝,纵横穿插编织。如此制作出来的扇面晶莹光亮,宛如纨绢。
一把小竹扇,它所需的时间、精力可不小~
匠人眼里的竹子都是一件件精美的物品。他们用双手在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中,便能编织出各种形态的工艺品。
青神竹编是流传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一种古老民间工艺,与丝绸、蜀绣并称四川旅游商品“蜀中三宝”。
刮皮、分蔑、抽丝。从竹子制成薄如蝉翼的竹皮,再把竹皮分成1厘米宽的竹线;每一根竹线还要再分成48根甚至64根比头发丝儿还细的竹丝。工程量和技术难度之大。但其制作出来的成品,相当精美。
左立体竹编《竹丝坤包》
右平面竹编《苦乐清凉 》
道明竹编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竹编艺人们砍下慈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经过编、绞、锁、插、穿、扣等工艺技法,编织出一件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精巧细腻,经久耐用。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需要配以其他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从竹篮、竹盘、竹碗,到竹灯笼、竹纸篓、竹花插等等,都可以在一丝一蔑、一绕一结中诞生。
竹编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传统文化的指尖传承。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技艺数不胜数:渠县刘氏竹编、瓷胎竹编、青神竹编、道明竹编、斑竹竹编等等,都是四川传统技艺的传承。
通过匠人之手,竹以新的方式重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赋予了生活更多文化气息。
爱竹植竹用竹的川人,已经在巴蜀大地上营造了一个飘着淡淡竹香的绿色竹海了。不如,来这里品一品流传千年的竹文化魅力?
资料来源:试论巴蜀竹文化(范勇)、四川非遗
部分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