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名人说过:“文明,在瘟疫中穿行”。中华民族繁衍上下五千多年的辉煌灿烂的文明, 同时也是中华儿女与瘟疫抗争的历史。

据史学家邓拓1937年在《中国救荒史》统计中国古代瘟疫次数: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共计238次瘟疫

而王玉兴教授2003年在《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统计的数据则更多,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我国古代共发生瘟疫352场,疫灾之年高达600多年。

可见,我国古代疫情并不少,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的发达,疫情非但没离我们远去,反而更加肆虐。在此过程中,老祖宗们发挥了聪明才智,中国传统医学从未缺席过一次!

一起来看看我国古代都是怎么抗疫的。

一、中医中药,中华民族的护身宝库

在疫病防治上,中医中药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中医世世代代传承并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果

在古代,疾和疫有明确区分,不具传染性的称疾,流行性传染病称为疫,合称疾疫

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了关于疫病的记载,所用名称为疫、疾疫、疠等,还有《尚书》《国语》《左传》《史记》等古籍都有记载,发生范围包括瘟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

从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来看,古人在与瘟疫展开旷日持久的顽强斗争中,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各种防治疫情的独特方法

在商朝,人们虽然主要靠巫、卜问病,而且对传染病认知也很浅,但实际上那时已有针刺、灸疗等治疗手段。如在甲骨文上还有“疾年”等的记载,商朝还有最早的“隔离”措施,如考古人员在殷墟的发掘中就发现了完善的下水道。

史载,我国最早的疫情发生在周朝鲁庄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76年)夏的“齐大灾”,这次齐国发生了疠疫,波及到了鲁国,鲁国的史官就记下了这一笔。按照《公羊传》解释,此大灾即大疫,因此被认定为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疫情。

当时周王室很重视疾疫,除定期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活动外,还设置了负责疫情的官员。春秋战国的地理奇书《山海经》还记载了薰草等7种治疗瘟疫的药物。

到了秦汉,中医药学趋于成熟。

秦朝的法律文书里明文规定对麻风病症状的详细记载,还专门设置了隔离场所。《黄帝内经》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理论,提出在疫前加强预防,在发病早期即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等。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等中还提供了防治疾病的辨证处方与药物知识,它成为了中医诊疗规范。

其间的很多方剂至今都还在广泛使用,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及大叶性肺炎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的“菌陈蒿汤”等,为中国历代控制和治疗瘟疫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仲景还在《金匮要略》里提出饮食禁忌,如“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疫死牛,或目赤,或黄,食之大忌”,就是说病死的牲畜或得疫病死的牛等都不能吃。

此外还有大量对疫病有贡献的中医药文献,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狂犬病等疾疫方法。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就是从书中获得到的灵感,从而提取了青蒿SU,大大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淮南子》里还有民间总结的经验,如病犬死后不可投入井中,否则会污染水源等。《论衡》告诫人们不能吃老鼠碰过的东西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提出了用熏药法、向井中投入药物等消毒。

在预防瘟疫方面,古人也有各种办法。如华佗提出用“屠苏酒”,葛洪提出用老君神明散,还有人提出服藿香正气散,而唐宋时期则广泛用香药预防,明代流行焚烧苍术来净化空气以趋疫。

我们从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一见端倪,诗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该诗中的爆竹、屠苏、桃符就是数千年来人们驱邪避疫、祛除病灾的寄托。

说明与瘟疫长期抗争、祛灾避疫已成为古人文明的一部分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在防疫抗疫中的聪明智慧

每逢端午时节,家家户户大多都会有这样的习俗,如薰艾烟、泡艾澡、饮艾酒以避瘟疫之气。其实以艾为原料,早在我国商周时期给病人进行灸疗或针刺时就并行使用过。因此艾叶成了一味传统中药,更是古人祛病避疫的文化象征。

到了南宋,朝廷除发“柴胡制药”外,还会给药方指导如何防疫,同时采取“以毒攻毒”中医防疫理念治疗天花。明代吴有性所著《瘟疫论》是古代瘟疫学集大成之作。

到了清代,清代熊立品在中医文献《治疫全书》提出“勿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等。

到了现代,我们与疫情已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积累古代防治疫情的经验基础上,对疫病患者发生的发热、咳嗽、咽喉痛、食欲不佳等,推荐使用的大多是中成药方剂或中药方剂

这些药品清单在都挂在了网上方便人们购取药品,如发热服用连花清瘟颗粒、金花清感、小柴胡颗粒等;咳嗽服用肺力咳合剂等。

总之,中医中药成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护身法宝,这与老祖宗们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二、隔离之法,阻断源头防止迅速扩散

隔离是古人在多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遏制疫情蔓延传播最为有效的方法

古代医学不发达,信息传播慢,交通也落后,因而人群的密度比今天小,传染速度也慢,因此古代疫情暴发后大多集中在某一区域内,不会像今天这样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

因此,隔离法可以说是古人阻断疫情蔓延的上上之策。他们将病人安置到一个空置地域,然而由官府集中给药进行医治。我国在商朝就有了隔离的雏形,而首创隔离防疫之法是在秦朝,秦律明文规定建立了隔离的“疠所”。

西汉时,如有疾疫也采取了及时隔离的措施以防止传染。汉平帝元始二年,瘟疫、旱灾和蝗灾同至,就用了隔离治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朝廷以空置的房屋建立了临时的隔离点,专治疫病患者,并给予医药治疗。

《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汉军西征羌人时,军队突发瘟疫,死了三四成人,这时将感染疾疫的官兵统一安置到庵庐进行隔离治疗。

还有一种,就是自我隔离。如晋朝时,如朝臣家中有3人以上被感染,即便自己没被感染,也要居家隔离100天。古人的自我隔离时间比现代长很多啊,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没什么先进的检测方法,百日隔离才让人放心。

此外,历代又设立医馆以弥补国家力量,如北魏成立医馆;秦朝与隋朝为麻风病人设立“疠人坊”;唐朝赠药、贴公告药方等,在寺院设医馆;清朝宫廷设立“避痘所”以隔离天花感染者等。

而隔离措施,我们这几年也在用。

三、官民配合,群防群治打败疫病

古代疫情发生后,基本由官方牵头组织治疗,官方还派医官巡诊为患者免费施药等,这几乎成为古今抗疫的惯例。

东汉建武十四年(38年)会稽发生一次大瘟疫,死者数万,太守钟离意就“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如此父母官不顾生死置身疫区治疫太难得了。这在《后汉书·钟离意传》有记载。

还有官员因深入疫区而被感染去世的,如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八达”之一的司马朗去疫区送药被感染,47岁就去世了。

宋朝时,皇帝对民间疫情也很重视。宋仁宗不惜将留给自己的名贵药材发给百姓,宋时还大量编撰、修订和印发医书,设立“校正医书局”等对历代重要医学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和再版并推广医书和药方,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十分惊人的创举。

明朝以前,大多由官府组织民间郎中进行医治。到了明朝中期,医疗体系逐步完善,太医院的太医规模加大高达300多人,这也成为了抗疫的中坚力量。如果一旦暴发疫情,皇帝就会调拨一批太医深入民间去问诊治病、送医施药等。

《世宗实录》记载,公元1541年京城暴发瘟疫,明世宗朱厚熜亲自动手研制了药方《济疫小饮子方》并下令向民间发放。

朝廷防治疫病配套措施还有:减免赋税,大赦天下囚犯,开仓放粮、调配物质救助等。

四、防患未然,重视卫生环境

从先秦开始,古人就重视防范疫病了。

《黄帝内经》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要防患于未然,在没患病时就要搞好卫生环境。

从习俗上看,我们有“扫年”的传统习惯。扫年流传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是汉族民间岁时的风俗,我国民间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及其前后“扫年”。扫年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就是将自己家里彻彻底底扫个遍“除尘”,以除害灭病达到防患因脏乱差可能造成的疾疫。

中国民俗端午节,也是全民的“防疫节”,这时家家户户都有饮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等习惯,其实这就是杀菌消毒预防疾疫发生的一种措施。因为端午节时节,气候转热,容易滋生百虫,这样身体就容易被病虫感染。

其实我们现在,有时除了按习俗扫除外,平时也会经常进行彻底扫除的。

五、杀菌消毒,防止疫情再传染

在控制疾疫传播上,古人也很重视,在疫病治愈后,为防止疫情复发蔓延或二度传播,会对之前病人穿过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明代李时珍提到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代贾山亭在《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提到“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也就是将病人衣服放在一种叫甑的古代炊具上蒸,其实跟我们现在用热水烫或煮衣物一样。

在古代,对一些因疾疫去世者,朝廷也会赐棺厚葬,或集中处理方式阻断瘟疫传播。宋代的“漏泽园”就是官设的丛葬地,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实施丛葬。

古代两宋是最为重视防疫和治疫的了。

宋人已意识到“煎水”就是沸水可以消灭疾病源头;粪便也会传播疾病,因而杭州城设置有专门的收粪人;宋朝对监狱卫生空前重视,规定每五天打扫一次,连犯人枷锁都要清洗干净等。

现在我们在疫病之后,也会对衣物、被褥、洗漱用品等进行消杀或废弃等处理,防止第二次被感染。

六、用免疫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北宋首次出现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案例。

明朝中期,民间出现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就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痴研粉吹入健康人鼻孔中,使其感染获得免疫力。此技术被外国人带到欧洲,英国以此发明了牛痘接种术,为全球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础。

因此,明朝对中医史上传染病研究有重大的进展,还出现了大量传染病学专家,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上出版了专门研究瘟疫、痘疹、麻风病和疟疾等传染病的医学专著。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对天花疫灾防控力度也很大,曾下令49旗及喀尔喀诸藩都要种痘,而且接种过的效果很好。康熙也亲自研究天花并大力推广种痘法,但是同治皇帝却依然死于天花。

当然,到了现代,医学更加发达,也会组织接种疫苗,包括针对不同人群如成年人、老人和小孩的疫苗等。

写在最后

综上,瘟疫是人类灾害链中的顶级灾害,并将与人类共始终。它不仅危及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虽然细菌与人类这个宿主人长期共生,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毒性会逐渐降低,成为普通的病变或者儿童病,并只在固定人群中传播。

因此,就今天的奥密克戎病毒而言,钟南山院士表示,从2022年传播数据看,奥密克戎突变率已达到96.4%,因此已接近饱和。如果感染奥密克戎,绝大多数人可在7-10天完全恢复。

从我家情况看,一家五口感染了4人,钰姐待阳状态,估计凶多吉少。从他们的症状看,身体乏力、咳嗽、头痛晕等,也不发高烧最多38度,浑身也不大痛,没有网传吞刀子那么严重,相对症状算轻,五六天后4人基本转阴。

年轻人对此倒还没啥,大多挺过7天就恢复了,但有基础病的老人就麻烦了,我父母70多岁了,他们有基础病免疫力还低,现在却阳了,确实令人崩溃啊。

总之,全民免疫之路,任重而道远

但是,我们也要对疫情防治充满信心,毕竟病毒如弹簧,你弱它就强,而你强它就弱,相信人类终究会战胜病毒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经典名言以共勉:

人生四愈,良好的决断愈多,幸福的生活愈美,抵抗疾病的能力愈强,身心健康的状况愈好”

  祝福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生活幸福!


(以上有些文本及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举报/反馈

钰姐的书屋

27.1万获赞 13.6万粉丝
细数如烟青史,侃聊国学故事,分享人生智慧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