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进入冬季,南方冬天虽然不至于漫天大雪,但湿冷的寒流反而让我们感觉更加寒冷,曾经骨折过或有旧伤的人们,每次快到冬天或天气变化前,就开始担忧“这个冬天怎么过?” 如何改善这样的状况,要先了解酸痛的成因。
明代李中梓提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这也是目前民众最常听到的说法,而这个理论的来源起自于《黄帝内经.举痛论》中提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可分成3点理解这句话:
正常的经脉中,气血流畅是循环无止的,如果气血流动是强大的,就不易受到外界干扰,也代表抵御外邪的能力较强,所以年轻人发生这类变天酸痛的机会较少。
外界的因素会影响我们人体气血的运行,因此如何让自己免于外界气候的干扰,保暖是第一准则。
受到外邪影响的经脉,在经脉外的营养物质(血)会减少,在经脉内推动气血运转的气,也会阻滞不通,造成经脉到筋骨、组织、皮肤的供应变差,而引发痠痛,所以阻滞局部也都是湿冷的触感,所以“疼痛”两字,贴切地说明了这个现象──病“冬”则“疼”,病“甬”则“痛”。
那为何有过骨折或旧伤的部位就容易酸痛呢?如上所述,就是气血不通或者是不足。
骨折愈合后,不管是否有经过手术,都会造成局部组织的粘黏,若是受伤时伤及关节,或骨折后仍有畸形的状况,第一个,在结构上就会造成气血循环的不通畅,而这也是酸痛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筋骨的排列异常,造成经脉外的营养物质变少、经脉内推动产生阻力。
其次,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现代人在营养上大致上不会有不足的状况出现,但主要是在于营养不均衡的问题为主。所以问题会出现在营养(气血)无法送到局部,使局部出现气血不足的假象,而这样的状况多出现在气虚、阳虚的长者身上,因为这类人经脉推动气血的力量较为不足。
如果自己就有这样的状况,该如何处理呢?可以分成两部分来了解,第一个是全身气血循环的问题;第二个是局部气血循环的问题。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要善养我们的气血,前面提到气血强大,才不受外邪干扰,但也不能冬天开始痠痛,才想到顾护自己的气血。所以要在春夏就要开始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以提升自己整体的“阳气”,每天不管是走路或是运动,主要以轻度有氧运动与伸展拉筋为主,不要强力竞技型的运动。以“少火生气”的概念,持之以恒地建立运动习惯,改善全身气血循环。此外,在饮食习惯上,减少吃寒凉的食物,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也少用,至于温补药物的部分,请询问中医师根据体质加以调整为宜。
对于局部而言,需要保暖、按摩筋骨与穴位,易酸痛的地方保暖与热敷至少可以提供被动的气血供应,每天热敷10~15分钟1次,泡热水水温在40~41℃(糖尿病友注意温度不可过热),以改善气血循环。按摩穴位也可增进局部的气血供应,如手上的内关、外关穴,小腿上的三阴交、悬钟穴,腰腹部的气海、命门穴,都是有助于身体四肢气血循环的穴位,每次按摩3~5秒,约按摩5~10分钟。
以上主要是针对旧伤建议的日常保养方法,但是有些旧伤较为严重,现在还有关节活动受限与僵硬的问题存在,且于夏天下雨时也会诱发酸痛产生的人,就需要再询问中医师加以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