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龙之乡--黄龙溪古镇


自古以来,“龙”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中国人也被称为“龙的传人”。而黄龙溪古镇可以说是华夏大地龙文化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黄龙溪因龙得名,古镇人世代尊龙、爱龙、写龙、画龙、雕龙、绣龙, 古龙寺里的盘龙柱、商店里的龙根雕,赛龙舟、烧火龙……龙的形象和龙文化在 古镇随处可见,是当之无愧的龙的故乡。1996 年 11 月,黄龙溪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

黄龙溪古称赤水,《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古谚又云“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黄龙溪之名由此而来,古镇人民依据这个传说,不仅在此拥立刘备称帝,还结合“烛龙”和“应龙”的故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


传说烛龙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在黄龙溪,它在河里游泳,把水都染红了,因此黄龙溪原名“赤水”;二郎神本来也是条龙,是应龙,也是孽龙,后得观音点化,归到李冰手下治水。传说他能以尾画地成河,导洪人海。

李冰派二郎神治理鹿溪河,因为进了烛龙的地盘,两条龙就打了起来。烛龙身披红甲,二郎神身着青盔,一个能喷火吐焰,一个能翱翔九天,当时很多人都见到两条龙打得难分难解,把当时小小的黄龙溪折腾得不成样子。

后来,是烛龙看到当地百姓为打斗所害,流离失所,于是万分羞愧,一头扎进鹿溪河跑到北方钟山去了。应龙二郎神也觉得不好意思,修好大佛堰之后也远远地飞到了青龙场那边。为了纪念两条龙,黄龙溪人们每逢佳节都要舞起火龙感谢它们。

以前,火龙灯舞从正月初二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高潮,是时,火龙灯由宫灯、排灯、牌灯在前导行,继以乐队,次之龙宝,火龙随着龙宝上下翻飞,时而黄龙摆尾,往复盘旋;时而见龙在田,翩跹九天。

家家户户备办烟花爆竹以待,龙灯临门,则焰花齐射。围观群众前呼后拥,高声欢笑。表演结束后,迎灯人手持竹筒焰花喷烧火龙,并将残灰送人河里,寓意送龙顺江人海回龙宫,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火龙2.0--火龙钢花

近年来,“火龙2.0--火龙钢花”也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前来黄龙溪一睹“打铁水”的盛景,因为准备流程较为复杂,古镇往往也只会在盛大节日才会展示此项绝技。

打铁水,即将生铁熔化成铁水后抛洒空中,形成好看的焰火景观,算是传统的手工烟火吧。打铁水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后逐渐消亡。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纳,打铁水技艺重归当下生活场景。

一个铁桶,两台鼓风机,生铁放桶里,碳块层层覆盖并放置得错落有致以保证充分燃烧,浇些汽油算是引火,鼓风机助燃,猛火烧接近40分钟到1个小时,生铁终于在1200℃至1500℃的熔点熔化成铁水。注意,生铁块的含铁量要足够才能保证铁水打出来的效果。

然后两人协作,一人将铁水向上抛起,一人用自制的木板将铁水打向空中,铁水散开,焰火四起,纷纷洒洒。20斤铁熔化后能持续打出10分钟的焰火烟花。

可以想见,一抛一打两位师傅,臂力惊人且持续力强,此外挥拍击打精准,保证铁水打向空中的高度和角度,焰火散开的广度和宽度。这样的“烟火”表演,观众看20分钟都嫌不过瘾。

铁水变成碎屑在空中充分燃烧散成烟火,并在下落时迅速冷却才不会造成烫伤。如果力度不够大,打击的位置不够准,铁水没有完全散开,飞翔高度有限,首先打出的烟火不好看,最重要是容易烫伤自己。当然无论如何,难以完全避免尚在燃烧的碎屑落下。所以,每个打铁水的师傅在“出师”之前,都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才能打出最璀璨的“铁花”。

不管是“火龙灯舞”还是“火龙钢花”,在黄龙溪的这群“守艺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默默的奉献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无比忙碌的时代,他们好像显得格格不入,但就是这份“淡薄”和执着让工匠精神得以延续,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希望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大家不要只做旁观者,请做一朵晶莹的浪花,让华夏文明走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来源:双流文旅体

举报/反馈

度看四川

7.7万获赞 3.4万粉丝
览天府之国万千气象,聚治蜀兴川强大力量。
百家号四川中心官方账号,本地资讯优质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