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湖北十堰张湾区的犟(jiàng)河上,第一次出现了野生朱鹮(huán)的踪迹。而就在前一天,我国刚刚宣布全球朱鹮的数量已经恢复到了9000余只。
在41年前只剩7只的野生朱鹮,是如何“起死回生”,数量从7只变为9000余只?
朱鹮是一种动物“活化石”,据化石记录显示,它们曾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从那时候开始,朱鹮就只在亚洲东北部生活,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还有俄罗斯亚洲南部地区,曾经都有朱鹮的踪迹。
朱鹮是一种涉禽,就是能适应在浅水和岸边生活的鸟类,特征是嘴长、颈长、腿长,善于在水里行走,但不会游泳。
朱鹮脑袋上裸露着鲜红色的皮肤,脚和喙的尖端也是鲜红色,翅膀展开是漂亮的橘粉色,我国的古人也会叫它“朱鹭(lù)”“红鹤”。
古人喜欢红色,所以朱鹮从商周时期开始,在我国就有着“吉祥鸟”的含义。人们称赞它吉祥、优雅、美丽,秉性坚贞,因此又被叫做“鸟中仙”。
春秋时期,记录鸟类的著作《禽经》里描写朱鹮“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xiāo)剪出玲珑翅”;到汉代,古人甚至还为它做了一首名为《朱鹭曲》的乐府诗,一直流传至今。
朱鹮的美丽不仅受中国人喜爱,在它们曾经生活过的俄罗斯,圣彼得堡 伊萨基辅大教堂的穹顶上就画着朱鹮,一位俄国女画家因此爱上了朱鹮,定居中国,画了无数的朱鹮。
在朱鹮的另一个产地日本,它们同样备受人们喜爱。
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中,就把朱鹮作为代表日本的鸟类,后来还被皇室封为“圣鸟”。
1861年,西方学者在日本发现了朱鹮,按照生物学的命名规则,第一个发现新物种的人就拥有命名权,而当时的国际惯例是以发现地来命名,于是朱鹮在生物学中的拉丁学名就被确定为“Nipponia nippon”,意思就是“日本的日本鸟”。
然而,在地球上生活了数千万年的朱鹮,却因为人类的发展,短短一百多年就走到了几乎灭绝的程度。
在国内,朱鹮被叫做“会看风水的鸟”,原因是它们对生活环境极为挑剔。觅食必须在水田、河流等有浅水岸边的地方,筑巢则是要在附近高大的树上,二者缺一不可。
但十九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之后,全世界的自然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朱鹮也成了受害者。
修建水坝、毁林开荒,再加上工业污染与农业上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直接造成朱鹮数量锐减。到十九世纪末期,曾有30年没有发现朱鹮生活的踪迹。
二战之后人类开始关注朱鹮,但为时已晚。
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在中国甘肃采集过朱鹮标本;1963年,苏联境内的朱鹮绝迹;1967年,日本的朱鹮数量骤减,虽然在它们最后的栖息地佐渡岛,成立了日本朱鹮保护中心,然而到1979年的时候,日本全境的朱鹮只剩下8只。
1981年,日本将最后5只朱鹮捕捉到人工环境里饲养,到此,日本的野生朱鹮彻底灭绝。
万幸,同样是在1981年,中国科学院的鸟类学家在苦寻三年后,终于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里发现了7只朱鹮,这个种群被命名为“秦岭一号”。
4只成年朱鹮组成了两个家庭,正在哺育3只雏鸟——这就是全世界最后的野生朱鹮。
但在技术还不够发达的上世纪,发现朱鹮之后,如何拯救才是真正的难题。
1981年之后,日本试图对本土最后5只朱鹮进行人工繁殖,但一直以失败告终,到1985年只剩下3只。
因为当时对朱鹮了解太少,更没有人工孵化的经验,中国学者们并没有去打扰这7只朱鹮,而是在它们栖息地旁严加保护,想尽一切办法降低它们的伤亡。
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一开始朱鹮的保护并不顺利。1990年,中国的野生朱鹮只有9只,而日本的朱鹮到1995年时,只剩下了1只名为“金”的雌鸟。2003年,36岁高龄的“金”在保护中心去世,并没有留下子女。
为了保护全世界仅剩的十只朱鹮,198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
1998年,江泽民主席向日本赠送了一对朱鹮。后来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时,又把雌性朱鹮“美美”借给了日本,并且约定生下的幼鸟两国平分。
从1993年开始,我国在陕西、北京等地方总共建立了13个朱鹮保护地,其中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地区成了国内朱鹮的大本营。
2000年之前,朱鹮的种群数量一直徘徊在十几只的水平,不过进入新世纪之后终于开始稳定回升。
数量终于被拯救,下一步就是要让朱鹮回归大自然。于是在2008年,浙江省开始对朱鹮进行野外放养和训练。
十年之后的2018年,我国的朱鹮种群数量已经从7只恢复到了3000多只,并且成功放归了不少朱鹮,陕西、浙江、河南等地都有了朱鹮的野生种群。
朱鹮的食物是小鱼、泥鳅、青蛙、昆虫等小动物,所以总是在河流湖泊浅水处、湿地沼泽和人类的水田中觅食,为了不让朱鹮饿肚子,陕西洋县和日本佐渡市这两个朱鹮大本营都减少了田地里的农药用量。
不仅如此,因为朱鹮非常胆小,在它们的繁殖期,农民朋友还减少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免朱鹮夫妻受惊而放弃抚养雏鸟。
2020年的时候,全球朱鹮的数量恢复到了5000多只,其中4400只都在中国,朱鹮在国际上的保护等级也从极为降到了濒危。
如今在陕西洋县,数千只朱鹮已经成为了留鸟,不再进行远距离迁徙,在山林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每年七月左右,朱鹮们聚集在农田、河流边开始集体生活,白天觅食,晚上回到大树上休息。到第二年的四五月,朱鹮进入繁殖期,成双结对回到它们之前的巢穴,夫妻共同修补,继续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朱鹮在繁殖期会“改头换面”,头颈和背上原本雪白的羽毛变成了铅灰色,曾经让科学家们无比困扰。
有人认为是不同种类的朱鹮,也有人认为灰色羽毛的是幼鸟,从十九世纪争论到1970年才结束。
进入繁殖期的朱鹮,脖子上会分泌出一种黑色物质,它们用喙不停涂抹,直到把肩颈和背上的羽毛全染成铅灰色,就算是换好了繁殖期的“婚服”。
随着朱鹮人工繁殖和野化训练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它们的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
2021年5月,是朱鹮发现40周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朱鹮数量已经增加到了7000多只,活动范围也扩大到了1.5万平方公里,在更多地方自然出现了不同的野生种群。
今年12月5日,刚刚宣布全球的朱鹮数量扩展到9000多只,第二天就在湖北十堰发现了一只野生朱鹮。它的脚上并没有监测保护用的脚环,说明是完全野生的朱鹮,而在这个季节来到全新的地域,很有可能是和家族一同迁徙过来的。
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在家乡的田边就能看到会带来吉祥与好运的朱鹮。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朱鹮词条
[2].求真百科朱鹮词条
[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0/10/27林草科普类文章
[4].“美丽中国自然”频道朱鹮纪录片
[5].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2021/4/2文章《朱鹮——从灭绝边缘恢复的奇迹》
[6].湖北日报网2022/12/8报道
[7].陕西网2022/12/8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