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下半年,一系列生动的“深中故事”在民生领域上演。
疫情防控期间,经济困难的深圳户籍居民黄丹(化名)在中山成功办理了低保,深中两地民政兜底服务首次实现互认通办;深圳“雏鹰展翅计划”助学金项目向中山困难学子“敞开大门”,深中两地首次实现“跨市政策联动帮扶”; 一对深圳夫妇在中山市婚姻登记中心顺利领取了结婚证,婚姻登记跨市通办在中山实施一年有余;一个“类深圳”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给社区居民、基层干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
今年来,中山市民政局持续推动深中两地协同联动、对标学习深圳优秀社会治理经验,以民政视角探索创新,推动深中双城在社会治理领域破壁垒、辟新径、惠民生、谋实事。
“我是幸运的,刚好赶上政策,这笔低保金,解我燃眉之急。”黄丹说。
48岁的黄丹(化名)是一名常住中山港口的深圳户籍居民。多年前,她独自带着女儿来中山投奔亲戚。无房无车、年龄渐长的黄丹不仅因重大疾病背负了高昂的医疗费,且在照料年龄尚小的女儿之余,难以兼顾全职工作。家庭收入微乎其微,让母女俩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窘。
2022年下半年,根据两地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黄丹成功办理了低保。两市统筹联动,由中山实现低保资格认定,让黄丹获得户籍地深圳发放的低保金,解决了母女俩的燃眉之急。
中山市民政局会同深圳市民政局、珠海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深中融合互动发展的“头啖汤”
去年底,黄丹主动向深圳申办最低生活保障,并附上了一份求助信。“我很忐忑,不知道住在中山能不能办理深圳的低保。”黄丹说。
彼时,深圳、中山也正合力,积极寻找两座城市互惠互利的着力点。2022年1月,中山市民政局会同深圳市民政局、珠海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启动中山、深圳、珠海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试点工作。
《方案》明确,在中山、珠海、深圳任一城市居住满3个月的三市户籍家庭可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申请事项。这一新政更是推动了三市社会救助协同办理,让困难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在此背景下,中山率先推动与深圳市在社会救助领域的统筹衔接,推进对象认定、救助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合作共享、协同发展。
过去,两地市民只能在户籍地申办社会救助,如今两地探索建立起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的统一经办服务流程,创新了居住地与户籍地民政干部协作核查机制,实现了两地“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异地办理。
今年以来,一系列惠及深中两地市民的兜底民生举措涌现,家住中山的深圳户籍市民黄丹,以最快的速度,享受到了深中融合互动发展的“头啖汤”。
今年以来,中山市民政局持续推动深中两地协同联动、对标学习深圳优秀社会治理经验
2022年,在两市统筹联动下,中山市民政局干部迅速上门,对黄丹的情况进行核查、评估、认定。“从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到收入流水等,他们都一一询问记录,还调取了不少数据。”黄丹说,今年6月,中山的民政干部上门,7月低保金就到账了。“今年9月,我女儿上小学了。现如今,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了。尽早发放低保金,对我们的帮助真的很大!”
正如中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廖小康所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看似不足为道的民生“小事”,却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紧密相连。“民生小事”乘以百万人口,也可能成为一项巨大挑战。彰显中山以人为本的博爱本色,要依靠兜底民生的“保障网”,确保“不漏一人、不落一户”,及时回应每一个“民生小事”背后的群众需求。
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
统筹、联通、协同,针对珠三角人员流动大等特点,结合在异地居住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中山与深圳在社会救助领域的统筹衔接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中山、深圳首次实现“社会救助申请事项”异地办理。二是中山、深圳首次实现“两地救助保障待遇无差别对待”。三是中山、深圳首次实现“跨市政策联动帮扶”。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困难群众少跑了路,免除了他们在户籍地和居住地来回奔波的辛苦,更有利于困难群众尽快尽早得到救助;同时,还把困难群众纳入了居住地社会救助福利保障的范围,引导当地慈善力量开展救助帮扶,拓宽志愿帮扶服务渠道,让困难群众可以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
“我们希望能用到、用好、用足两市帮扶政策,发挥协同治理效能,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最大限度帮助到两地的困难群众。”中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还透露,今年8月起,由深圳市慈善会负责的“雏鹰展翅计划”助学金项目,也首次面向中山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大学生开放申请,为这些在深圳上学的中山大学生提供支持。
民生领域发生的这些“深中故事”,实质上指向了城市发展的大势及逻辑——融合与协同。
今年8月,中山市第十五届四次全会首次提出《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行动方案》。今年下半年以来,聚焦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中山与深圳等东岸城市掀起了一场融合互动发展的热潮。
从规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高度,中山市将一体化融合发展上升为城市战略,不仅是对战略的再加码、再提速,也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重塑、对城市能级的再造。而透过最基础性的民生兜底工作,城市协同发展的“地基”得以建立,其中更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民政工作涉及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将民政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廖小康表示,在中山积极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窗口期,民政部门必须作出应有的贡献。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钟民轩
民生领域演绎“深中故事”
《“这笔低保金,解我燃眉之急”》
《为基层减负,中山上线社区治理“神器”》
《“老有颐养”的深圳样板与中山实践》
【作者】 曾艳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