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是一代禅宗大师对参禅的领悟,也是人的认知转变的过程。

而达克效应所描述的也是一种认知的转变过程,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落脚点却是是天差地别。


达克效应,也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由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和他的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于1999年进行了相关心理实验,在发表的论文《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中提出。

他俩因为这个发现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也正是这个奖项,让达克效应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达克效应主要分析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而且神奇的是这种认知偏差会趋于一致性,即能力低的人可能会对自己做出能力过高的评价,而能力高的人可能会错误的评估其它人和自己能力差不多,而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较低的评价。

我们常常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元认知能力。

在达克效应中,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具备能力有两层含义,即个体既能知道自己表现得怎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

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就是元认知的能力,它是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客观的能力水平与自我评价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很多时候认知能力的不足是信息的不对称

就像我很讨厌上学时候学校里公布的各种成绩排名,可正是这种成绩排名帮助我们提升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我们有时候在能力测验中取得了好的成绩,但我们仍然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因为不知道别人的水平如何。取得的成绩很差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这究竟是我一个人这么差劲,还是大家都一样的差劲,我其实表现还算好?

所以大家对某一领域的成绩归纳总结反倒会加强对自己能力水平的认知。


在达克效应中,通常把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01愚昧之峰

在这个阶段的人,不知者无畏,我们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新手泡沫,盲目自信。

我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去到比较偏僻的农村,佯装自己是西天取经回来的唐三藏,在村子里四处行骗,大家都信以为真,开始好吃好喝的将其供奉起来。这个人的生活是越来越滋润,天天得意于自己想出的好点子。

直到有一天,村子里一个年轻的后生从外地回来了,他听说自己村里有个唐僧,一阵激动,因为他在电视上看过,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为了这个不可能的长生,年轻人将假冒唐僧的人抓起来,肢解食之。

骗子总能骗到比自己更愚蠢的人,显然年轻人知道吃唐僧肉长生不老,却不知道这是一个杜撰的传说而已。

美国也类似的故事。1995年的一天,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没有戴面具或任何伪装,在走出银行之前,他甚至还对着监控微笑。警方根据监控,很迅速的抓捕了罪犯惠勒。

惠勒很是不解,他之前在电视上看到柠檬汁可以用作隐形药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就错误的觉得自己脸上涂了柠檬汁,摄像头就不会拍到他。

显然他对柠檬水隐形的作用是一知半解,才会陷入这样的搞笑局面。

02绝望之谷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容易陷入绝望的时候。可能在一堂考试上,满面的试卷都写满了自己看不懂的东西,绝望像巨浪一样袭来,我们的自信心掉落万丈深渊。但我们不要慌,当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真正成长的时候。

知道了不知道,才能去学习真正的知道。

莎士比亚曾说:"愚者自以为是,智者心有自知",孔子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并且他的一生都在推广这个观点: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所以身处绝望之谷反倒不绝望,我们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

03开悟之坡

这个阶段是知道自己知道。在我们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再通过努力的学习,扩展,实践,把不知道变为知道,随着我们在领域内知识的夯实,我们的自信心也随之增长。显然,这个时候的自信源自于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晰的认知。我们开始一通百通,触类旁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稳步努力的攀爬高峰。

斯坦门茨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条线一万美元。

福特公司有一台电机出了毛病,导致车间停工,公司的检修人员反复查验却找不问题。最后请了电机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要了一张席子铺在电机旁,聚精会神地听了3天然后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时,最后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了“这里的线圈多绕了16圈。”工人们按照提示处理,故障很快就被处理了。

最后经理问斯坦门茨酬金多少,他说只要一万美元,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显然在月薪5美元都是高薪的年代,1万美元就是天价。当然斯坦门茨值得,经理不仅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

04平稳高原

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很难描述,按照达克效应的划分,这是一个大师级别的人,或者大智若愚,圣人隐于市,他们所求的可能不是真,而是大善。


现在很多时候人们把达克效应当作一种修辞手法,用它来委婉的代替说别人愚蠢,但孰是孰非难以论证,达克效应本身也充满了一种悖论,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太阳就是那个太阳,为啥有时大有时小,究竟是小的说法对,还是大的说的对。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罗素曾说:“在现代世界里,愚蠢的人总是自信满满,而聪明的人却充满疑问”。

在生活中,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因为达克效应有时会陷入绝望的悖论,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时候,会不会万一错的是自己呢?就像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

不要轻易的下结论了,或许探索才是我们永恒的姿态,努力跨过愚昧之峰,攀上开悟之坡,探寻真善美。
举报/反馈

小痴好文推荐

560获赞 155粉丝
关注点滴成长,热爱生活,分享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