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这是1998年朱自清100年诞辰之时,江泽民为其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江泽民对朱自清作品的欣赏以及对其精神的赞扬。在此之前,江泽民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自己对朱自清的推崇。
但是你要以为他们之间仅仅只是作者与读者、国家领导人与作家的关系,那就错了。江、朱两家可是绵延了三代的世交。
朱家是在1903年迁到扬州的,而江家是在1915年迁居到此的。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与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同一年出生的至交好友。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病逝,朱自清回家奔完丧后准备返回北京上学,他的父亲送他到火车站。
就是在这一次送别中,朱自清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背影》。“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对我们这些读者来说,是需要想象的人物形象,但对江泽民来说是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邻家爷爷。
而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是他的次子朱闰生,也是江泽民的中学时期的同窗兼好友。两人经常一起玩耍、一起上下学,到对方家里完成老师布置的功课等等。
在后来,江泽民寄给朱闰生的信中这样写道:
“回忆少年时期常去你们家,看到令祖父小坡(朱鸿钧的字)老,再读《背影》一文感到分外亲切。”
2006年,江泽民的中学同学、书法家朱季和将自己手书的一份《荷塘月色》送给江泽民。江泽民看完之后,不禁心生感慨:往事种种,仿佛还在昨日。最后,他把这份《荷塘月色》转送给了清华大学,以寄游子之乡情。
同孩子们一样,江泽民的父亲江世俊和朱自清也是中学同窗。毕业后,朱自清去了北京,继续搞文学创作,而江世俊则去到了南通的一家电气公司工作,承担起一家老小的生计。
远隔千里,原本应该是分道扬镳的两家人,却再次因为一个共同的理想联系在一起。1937年抗战爆发,朱自清挥笔写下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豪情跃然纸上。随后他带着一家人跋山涉水,一步一步走进云南,去往西南联大任教。
朱迈先是朱自清先生的长子,早在1936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党组织的派遣下,朱迈先回到扬州老家从事革命工作。从那以后,朱家宅子就成为中共地下党在扬州的一个据点。
而江家距离朱家不过百米,少年江泽民经常跟随自己的六叔江上青、七叔江树峰去朱家参与集会。耳濡目染之下,江泽民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救中国”的革命信念。
1937 年11 月,江上青、陈素等文化界人士组织的救亡宣传团体,史称“江文团”,朱迈先也参与其中。这些有志青年沿着长江向上游走了2000 多公里,一路上以笔为戎,积极宣传抗战。
在他们离开扬州后,江泽民每收到叔叔们的行踪,就悄悄地告诉朱闰生,让他转告朱家祖父,以解其忧思。无奈时局动荡,革命运动又充满了危险。江上青和朱迈先最后都为中国的解放运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长期的困苦生活,导致朱自清营养不良而患上胃病。他时常胃绞痛,在饥饿的时候更甚。共产党当时一穷二白,一路上全靠着人民的支持与国民党对峙。反观老蒋那边,有美国在其背后撑腰,各种资源源源不断送来。为了笼络人心,国民党表示可以为民众配送“救济粮”。
此消息传到朱自清耳朵中,朱先生轻蔑一笑,挥笔在“拒领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让家人把国民党发的“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朱家一家拒绝一切具有收买中国人灵魂性质的施舍物资。
最终在长期胃病的折磨下,朱自清先生1948年在北平病逝。他临终前仍在交代自己的家人不要接受美国和国民党的任何施舍。 而江泽民之父江世俊在扬州沦陷之后,便带着家人到安徽东北部去谋生。为了支持弟弟和子侄们的革命事业,江世俊不惜变卖了所有家产。
朱家和江家早就远隔千里,但却以不同的方式为守卫祖国江河、为解放全中国而努力奋斗着。他们是那个时代下千千万万个有骨气、有气节的中国人、中国家庭的缩影。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连年的战乱和迁徙使得朱、江两家的通讯一度中断。直到70年代的某天,朱闰生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江泽民的名字。报纸上写的是“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江泽民”,这让朱闰生一度不敢相认。
不愿错过幼时伙伴的消息,朱闰生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了信。所幸,这个“江泽民”就是当年那个“江泽民”。此后,朱闰生和江泽民一直保持着书信和电话来往。江泽民后来还曾以“晚辈”的身份去看望了朱自清的第二任夫人陈竹隐。
1988年朱自清诞辰90周年的的时候,朱闰生写信邀请江泽民来参加纪念会。但是因为国事繁忙,江泽民并没有多余的时间。他回信向朱家致歉并表示遗憾,信中附上一首自己写的七言绝句,以表怀念之情:
背影名文四海闻,
少年波 〔坡〕老更情亲。
清芬正气传当世,
选释诗篇激后昆。
等到1998年朱自清百年诞辰之时,江泽民终于有时间出席。朱闰生千里迢迢从山西赶到北京,和江泽民见面。这一次,江泽民又作了一首五律,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篇。
这首五言律诗的前两句,是江泽民回忆年少时和朱闰生一起读书、玩耍的往事,以及对朱家人的亲近之意。而诗句的后半部分则是表达了江泽民心中对朱自清的欣赏和敬重之情。
两次题诗,三代世交。江、朱两家人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中。坚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们之间不仅有多年相交的同乡之情,更有共同奋斗的革命之谊。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正是有这样的人存在,中国才得以摆脱桎梏,迎接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