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重建的莫斯科救世主教堂(俄罗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自1865年,俄侨进入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十月革命”后,大量俄国难民来到上海。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俄侨达到15000~20000人,其中包括犹太人4000人。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上海的俄侨聚居区从公共租界转到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及其周围地区面貌大为改观,成为上海新的现代化闹市中心,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块俄侨区:行列整齐的梧桐,黑白相间的仲夏遮阳伞,含有浓重俄国味的店招,高加索的粗厚用具,莫斯科近郊式的花坛,伏尔加河流域式的烈酒,东欧式的大菜,粗犷而又深沉的歌声,以回旋为主步的舞蹈……这一切都令人惊叹不已,也使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及其附近很快被称作“东方的圣彼得堡”。

俄罗斯文化对上海的文化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大量俄侨聚居在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他们开设咖啡馆、商店,从事各种艺术,把俄罗斯的音乐、舞蹈、绘画、宗教、饮食和建筑艺术传入上海,对近代上海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俄侨开设的音乐店

上海最老的俄国面包房

上海柴拉报办公室前的俄侨

俄罗斯建筑深受意大利建筑的影响,一般很难为俄罗斯式世俗建筑做出清晰的界定。俄罗斯建筑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宗教建筑和民居上。

一、俄罗斯东正教的起源

东正教的产生是缘于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皇权的统治,它与帝国政权紧密结合,作为服务于帝国政权的精神支柱。在俄罗斯,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首脑被俄国沙皇所取代,沙皇接受了拜占庭的东正教王冠,并被视为统一东正教帝国的直接继承者。

二、上海的东正教堂

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后,东正教开始正式传入中国。

上海东正教会是以俄侨为主体的教会,最初沙俄政府想要在上海建立东正教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同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道团在闸北地区购地筹建东正教堂。三年后,上海建城第一座东正教堂——主显堂(又称闸北主教堂)。

主显堂历史照片

到1941年,先后建立东正教堂10座。其中以主显堂、圣尼古拉斯教堂、圣母大堂为代表。

目前,上海仅存两座东正教堂,即东正教圣母大堂与圣尼古拉斯教堂。

01 东正教圣母大堂

Russian Orthodox Mission Church

地址:徐汇区新乐路55号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第二批)

圣母大堂,也常被称为新乐路教堂

圣母大堂修建的历史追溯到1932年,正直“一·二八事变”,俄侨的主教座堂“闸北主教堂”被日本人炸毁,而后大部分俄侨迁至法租界,因此便在法租界新建了一座俄侨教堂。时任主教的西蒙决定将这座计划的新主教座堂献给圣母,故命名为“圣母大教堂”。

在选址时则发现了亨利路 Route P.Henry(今新乐路)与劳尔登路 Rue L.Lorton(今襄阳北路)交界处的一块基地(图05),这里距当时的俄侨的聚居之地仅相隔两个街区。

上图中蓝色的线即为亨利路

俄国建筑师彼特罗夫1932年12月设计东正教堂圣母大堂,最初的设计以莫斯科救世主教堂(1860-1883)为原型。四座小塔楼衬托中央的一个大穹顶。

莫斯科救世主教堂(1860-1883)

教堂内部

教堂穹顶

1933年由建筑师和画家雅·卢·利霍诺斯以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教堂(1045-1050)为摹本,改小立面规模。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教堂高38米,有五座穹顶。利霍诺斯将原位于周边的四座小塔楼改为小穹顶,形成五座穹顶的造型。与彼特罗夫的建筑风格由较大的差异最终的教堂按照利霍诺斯的方案建造,被称为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教堂

1940年由米凯维奇加建大门。建筑屋顶上五个葱头式、呈蓝色的铜皮穹窿是其特征。

修建中的东正教圣母大堂

修建好的东正教圣母大堂

东正教圣母大堂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南北长约25米,东西长约15米)。建筑面积为1030平方米,最多可以容纳2500人。最为突出的是教堂穹顶,由一大四小葱头形圆穹组成。外面涂孔雀蓝颜色,顶尖和顶上十字架涂贴金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教堂特征。

现在的圣母大堂外部面貌

穹顶

正门

穹顶

室内穹顶、鼓座、帆拱、中庭的四个拱券内侧、圣坛墙面、圣坛两侧门券上方等部位均有精美的湿壁画。

穹顶壁画

02 圣尼古拉斯教堂

The St.Nicholas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地址:黄浦区皋兰路16号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第二批)

现在用途:思南书局诗歌店(书店)

这座教堂为纪念已故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而建。由协隆设计事务所设计。设计师是当时漂泊在上海的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

教堂于1932年12月18日奠基,1934年3月31日落成。

1940年代的圣尼古拉斯教堂

圣尼古拉斯教堂为砖混结构,属于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堂的建筑形式。在空间布局上遵循拜占庭建筑形式,集中布局,希腊十字平面,通过互相垂直的两条轴线形成构图中心。在中心设计了层层收进的拱顶。最高处以一个洋葱顶构成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

教堂底层平面历史图纸

教堂二层平面历史图纸 教堂二层平面历史图纸

与拜占庭建筑的辉煌华丽相比,圣尼古拉斯教堂显得较为简洁,但其内外的装饰也有考究:有九个金色的圆顶和十字架,内墙面用瓷砖贴面,四壁及拱顶均有精美的圣象。

穹顶下的莫斯科圣徒圣象(左) /右侧祭坛,在哈里托诺夫圣像的拱顶中(右)(1936年)

2019年12月,圣尼古拉教堂在重修后改为民营书店——思南书局诗歌店。

修缮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单位:Wutopia Lab|非作建筑。

设计理念: 延续了Wutopia Lab基于对偶形成的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穿孔钢板、半透明、不确定的光线和色彩以及戏剧性的诗意。

为了保护历史建筑,设计师俞挺用考古学的手法把中心教堂从后期加建的建筑中剥离出来,教堂内部用金属色冲孔板做装置书架。与墙面脱开关系,原建筑墙面进行修缮恢复。书架与墙面脱开关系,保证建筑的原真性。

拆除剖面示意图

参考资料:

[1]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何润.宗教建筑城市记忆——上海与哈尔滨的东正教堂[J].建筑文化·传承.2019(5).173-177

[3] 思南书局诗歌点——在旧教堂内部重建一间书店|ACS创意空间

[4] Wikipedia

[5] 透视俄罗斯网站 http://tsrus.cn/

[6] Lavie 网站 https://www.wowlavie.com/

举报/反馈

上海微文化

151获赞 71粉丝
用心创作内容,感谢您的关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