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秦始皇本纪》是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卷六的内容。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嬴政及秦二世赢胡亥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以秦始皇赵政和秦二世赵胡亥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对于其他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极为精要地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活灵活现,把他们的人品和见识都述说地非常透彻,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那段轰轰烈烈又惊心动魄的历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解读方式:对于这种长篇历史古文的解读方式,我采取了逐句详译,然后再解读重点词汇的方式,把那些对于我们阅读构成障碍的节点全部打通,学生可学,闲人可悟,既可以作为学术性的学习资料,也可以作为普通人茶后打发闲暇时光的历史故事。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让普通人也可以很轻松地从学术的高度去品鉴和享受学术性作品。

因为原文非常长,所以,采取了分段讲解的方式,每次解读并发布两至三段原文的解读,这样比较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每次读一篇,既不会太累,还回味有余。如果你喜欢品读这种古文和历史故事,可以点击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香的诗词品味盛宴,一起见证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关键蜕变。

揭示语言的密码,解读语言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五:秦王畅叙统一史,今朝议定改名号

(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

1、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秦王刚刚兼并天下,指示丞相和御史们说:往日韩王缴纳土地,献出玉玺,请求成为藩属之臣,不久就背弃盟约,与赵国和魏国联合抗秦,背叛了秦国,所以,我派军队讨伐韩国,俘虏了韩国的王。我认为这个结果是可以接受,希望从此停止兵革之争。

(1)初:刚刚、最初,副词。

(2)并:合并、兼并,动词。

(3)令:指示,动词。

(4)异日:往日、从前,时间副词。

(5)纳:缴纳、贡献,动词。

(6)效:献出,动词。

(7)玺:印章、玉玺,名词。

(8)请:请求,动词。为:成为,动词。

(9)籓:同“藩”,本义是篱笆,引申为屏障,名词。藩臣,指的藩卫拱卫中央王朝的大臣。

(10)已而:不久,时间副词。

(11)倍:同“背”,背弃、背叛,动词。

(12)约:盟约,名词。

(13)合从:即,合纵,指的是战国末期,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纵列对抗秦国。

(14)畔:同“叛”,背叛,动词。

(15)故:所以、因此,逻辑副词。

(16)兴:派遣,动词。兵:军队,名词。

(17)诛:讨伐、征讨,动词。之:代词,代指韩国。

(18)以为:以之为,认为这是。

(19)善:好的、可以的,可接受的,形容词。

(20)庶几:助动词,表示希望做某事、打算做某事。

(21)息:停止、停息,动词。

(22)兵革:兵器和甲胄的总称。此处指的是战争。

2、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王派遣他的丞相李牧前来结盟,所以归还了他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不久他就背弃了盟约,让我的太原城叛乱,所以我派遣军队讨伐他,俘获了赵国的王。

(1)使:派遣,动词。

(2)其:他的,形容词性代词。

(3)相:丞相,百官之长。

(4)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与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5)约:约定,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同应遵守的条件,动词。

(6)盟:结盟,动词。约盟:动词近义词连用。

(7)归:归还、放归,动词。

(8)质子:做人质的太子。

(9)倍:同“背”,背弃、背叛,动词。

(10)盟:盟约,名词。

(11)反:反叛、造反,动词。

3、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赵国的公子嘉竟然自己即位为代王,所以我发动军队消灭了他。从这件事可以大体推断秦始皇消灭六国的动机之一,那就是名号之争,“王”的名号只准他有,别人都不能有,天下人都要屈居他之下。

(1)乃:竟然,副词。

(2)举:兴起、发动,动词。

(3)灭:消灭、灭亡,动词。

4、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魏王刚开始约定顺从且并入秦国,不久就与韩国和赵国谋划偷袭秦国,秦国的军队和官员讨伐,最终击溃了魏国。

(1)始:最初、刚开始的时候,时间副词。

(2)约:约定,动词。

(3)服:服从、顺从,动词。

(4)入:加入、并入,动词。

(5)袭:袭击、偷袭,动词。

(6)吏:官吏,名词。

5、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楚王进献青阳以西的土地,不久就背叛盟约,攻击我南郡,所以,我派军队讨伐,俘虏楚王,最终平定了楚国的土地。

(1)荆王:即,楚王。

(2)献:进献,动词。

6、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燕王昏聩无道,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让荆轲做刺客,军队和官吏讨伐,消灭了他的国家。

(1)昏:昏聩的、糊涂的,形容词。

(2)乱:混乱的、无道的,形容词。昏乱: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3)乃:竟然,副词。

(4)阴:暗中、暗地里,副词。

(5)为:成为、做,动词。

(6)贼:刺客、杀人之人,名词。

7、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断绝秦国的使者,意图制造动乱,军队和官吏讨伐,俘虏齐国的王,平定了齐国的土地。

(1)后胜:战国末齐王建之相,受秦厚贿,屡劝齐王建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御秦。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齐王建听从其计,不战而降。齐亡,秦统一中国。

(2)绝:断绝,动词。

8、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我凭借着自己这微小的身躯,派遣军队讨伐残暴无道之人,依靠宗庙内供奉的祖宗们的神灵,六国之王全部承认了罪行,天下从此安定。

(1)眇:通“秒”,细小的、微末的,形容词。眇眇:形容词叠字使用,加深单字语义。

(2)以:凭借、依靠,动词。

(3)暴:凶恶的、残暴的,形容词。乱:混乱的、无道的,形容词。暴乱:此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暴乱之人,残暴无道之人。

(4)赖:依靠、依赖,动词。

(5)宗庙:祭祀祖先的宫殿。

(6)灵:神灵,名词。

(7)咸:全、都,副词。

(8)伏:(伏身)认罪,动词。

(9)辜:罪行,名词。

9、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现在不更改名号,无法因此宣称成功,也无法留传后世,一定要商议君主的称号。

(1)名:名称,名词。号:称谓、名位,名词。名号:名词近义词连用。

(2)更:更改,动词。

(3)以:以之,凭借这、因此。

(4)称:声称,动词。

(5)传:留传,动词。

(6)其:一定要,助动词。

(7)议:商议、讨论,动词。

(8)帝:君主,名词。

平心而论,两千多年后来看秦王嬴政痛述的这段革命家史,实在是让人不愿意相信,也无法相信,这肯定不是实话实说,绝非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只能说他太虚伪了!而这种虚伪如果刻在骨子里的DNA一般,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流传千年直到今天,并将继续流传下去。

秦始皇在这里表演了一场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好戏。那么,我们不禁想要思考,他为什么不肯说实话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是什么好答案,想来想去只能用“龌龊”这两个字来回答了。睁着眼睛说瞎话,不仅是因为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更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崇高的目的,全都是为了一己私利,满足一己私欲,毫无利他思想,他自己知道说出来不好听,所以就睁着眼睛说瞎话。而他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仗势着反正我有无上的权力,我明知道我说出来你们不相信,但是你们肯定也不肯点破我。所以,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好的概括总结就是“龌龊”,秦始皇是一个内心龌龊的人。

至于为什么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六国的百姓没有一个反抗秦国占据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通览这段历史,这些国家的国君,以及整个统治阶级,何曾有一人为他们谋一利?包括在这里大言炎炎的秦始皇,他们心中何曾有人民的概念,何曾有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的理念,不过是一群依赖制度而不劳而获、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的寄生虫而已。六国的百姓给哪个吸血的寄生虫当宿主都是一样的结果,任何抗争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1、原文: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译文: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都说:以前的五帝时期,他们的土地面积有一千里,他们的王都外面有侯服夷服等诸位侯君,他们有的人朝觐天子,有的人不朝觐,天子不能控制。

注释:

(1)丞相:在秦国,相邦和丞相是同时并存的,丞相是相邦的副手,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2)御史大夫:秦代设置的官名,为丞相的副手,侍御史之长,负责监察百官的职责,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

(3)廷尉: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主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负责诏狱。大臣犯罪,由其直接审理、收狱。又负责审核州郡所谳疑狱,或上报皇帝,有时派员至州郡协助审理要案。审处重大案件,可以封驳丞相、御史之议。礼仪、律令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于分、寸、尺、丈等度量标准之事,亦由廷尉掌管。

(3)昔者:以前、从前,时间副词。

(4)五帝:中国上古时期,五位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因其伟大,被后世追尊为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5)地:土地,名词。

(6)方:方圆、面积,名词。

(7)外:外围,名词。

(8)服:古代王畿之外有九服,每五百里为一服,共有九服。

(9)侯服:周制称王城周围千里以外再五百里的地区,也就是说,侯服是第一服。

(10)夷服:第七为夷服。

(11)诸侯:诸位侯,诸位国君

(12)或:有人、有的人,名词。

(13)朝:朝见、朝觐,动词。

(14)制:控制、制服,动词。

2、原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译文:现在陛下派遣合宜的军队,讨伐残暴的作乱之人,平定天下,四海之内成为郡县,法令从此统一,自从上古以来未曾发生过,五帝也比不上。

注释:

(1)义:公正合宜的,形容词。

(2)残:凶恶的、狠毒的,形容词。

(3)由:由此、从此,介词。

(4)一:统一,动词。

(5)统:统一,动词。

(6)自:自从,介词。

(7)上古:此处指夏朝之前的时代,名词。

(8)未:没有,否定副词。

(9)尝:曾经,副词。

(10)及:比得上,动词。

3、原文: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译文:我们这些大臣谨慎地与博士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还有泰皇,泰皇最为尊贵。我们这些大臣冒死呈报尊号,王称为泰皇,下达命令称为“制”,下达法令称为“诏”,天子自称为“朕”。

注释:

(1)等:一类人、一群人,名词。臣等:我们作为大臣的这些人。

(2)谨:谨慎地、小心地,副词。

(3)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4)泰皇:是后人追尊的帝王,指的是“太昊”。

(5)贵:尊贵的,形容词。

(6)昧死:冒死地、不避死罪地,副词。

(7)上:上报、呈报,动词。

(8)尊号:尊贵的称号,特指君主的称号。

(9)命:命令,名词。

(10)为:是,系动词。

(11)制:制定、用文字规定,动词。

(12)令:法令,名词。

(13)诏:本义为告知、告诉,从秦始皇开始,这个动词的主语被固定为皇帝,皇帝告知/告诉称为诏,所以意思是,皇帝下达命令,动词。

(14)朕:我,第一人称代词,从秦始皇开始称为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4、原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译文:秦王说:去掉“泰”,使用“皇”,采用上古的“帝”这个名为尊号,王的名号叫做“皇帝”。其他事项依照议定的来。制命说:可。

注释:

(1)去:除去、去掉,动词。

(2)著:加上,动词。

(3)采:采用,动词。

(4)他:其他,别的事项,名词性代词。

(5)如:遵从、依照,动词。

5、原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

译文:始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命说:我听说太古时代有名号而没有谥号,中古时代有名号,死后根据他生前的品行作为谥号。

注释:

(1)追:回追、补做,动词。

(2)尊:尊崇、推崇,动词。

(3)太古:即,上古,夏朝以前的时期。

(4)号:名号,名词。

(5)毋:没有,动词。

(6)谥: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名词。

(7)以:凭借、根据,动词。

(8)行:品行,名词。

(9)为:是,作为,系动词。

6、原文: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译文:依照这种方式,那么,就是儿子议论父亲,大臣议论君主,非常没有意义,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追加谥号的做法。我是始皇帝,之后的世代采用计数的方式,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传承下去没有穷尽。

注释:

(1)如:依照、遵从,动词。

(2)甚:非常,程度副词。

(3)谓:意思、意义,名词。

(3)弗:不,否定副词。

(4)取:采取、采用,动词。

(5)焉:句末语气词。

(6)已来:以后。

(7)以:用、使用,动词。

(8)计:计算,动词。

(9)数:点数、计算,动词。计数:动词近义词连用。

现在去反思秦始皇说的这些话,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他的出发点其实就是认为自己不会死,认为自己会一直活下去,至少在他内心可预期的范围内,不认为自己会死,就如同司马迁说的那样,“恶言死”,讨厌说死,虽然口口声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从来不会思考自己死了会发生什么的人!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去谥法这一项举措。在古代,王权很难得到制约,而死后才加上的谥号,本是时时刻刻提醒君王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西周时期周公他们创设这一制度的目的就是约束君王的言行,但是,秦始皇丝毫没有注意到这项制度的设计初衷,只是不想让后人评说自己,而且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后世子孙中会不会出现不肖子孙,如果他想象一下胡亥替代了他会发生什么的话,他可能就会另有所想了。

秦始皇这种丝毫不考虑身后事的行为,让秦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死后没几年秦二世胡亥就把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帝国搞垮了。其实,如果我们有预测性思维,对未来事务的发展走向能够做出预测,通过考察秦始皇生前的这种思维方式,就完全可以预测出这种结局。这个帝国的运转极度依赖最高首领,一旦是一个昏君坐上了王位,帝国的崩垮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本文共7006字,耗时约六七个小时,字斟句酌,一如太史公当年书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状态。如果你认真品读,会如同当年站在太史公身边,在昏黄的油灯下,亲眼看着他写下的这一行行的文字。如果品读地再认真一些,仿佛能看见太史公一笔一划写下的每一个字,历史仿佛在一瞬间被拉回到两千年前。

不管是在当前整个互联网平台上,还是在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像这种高质量的古文解读作品可能都不多见,它不仅能让读者透彻地读懂每一个句子,理解每一个字的语义和功能,而且,能让读者学会使用这门语言,从而彻底掌握这门语言。只要你认真去品读,然后把这些原文再抄写几遍,自己在头脑中把这些文字再理解几遍,读得熟了,自然就能很轻松地写出这种语言文字作品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肯认真学习,我写的这些文章能让你的写作水平很快就能达到司马迁的水平。

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关注,码字不易,这种认真且烧脑的码字更是尤为不易,您的认可是我持续更新和继续创作的动力!

举报/反馈

天工开语NEW

247获赞 195粉丝
心是灵光一片,照遍山河万朵。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