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军区到底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有的地方叫军区,有的地方叫警备区,还有的地方叫守备区,警备区和守备区一字之差,又有什么区别?北京军区和北京卫戍区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儿?同一个城市里即有军区司令部又有警备区司令部那他到底应该叫军区还是警备区呢?

“区划组织”相关的问题,虽然猛一听名头花样有点多,但是问题不大,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这个区那个区都是军区,从今以后大家只要晓得所有此类问题的答案,归根结底都在一个词——“军区体制”上,咱们只要把从革命年代到今天,我军在组织结构上所行的军区/战区体制的沿革给捋顺,那就天上飘来五个字,啥都不是事儿了。

什么是军区?

本文将结合我军实行军区组织体制的历史源流,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主编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制分册》中对各个军语的解释,来为大家一一拆解上述问题。

首先,什么是军区?

是不是把某一地区的正规军划归到同一个司令部辖下,这个地方就变成军区了呢?当然不是,军区的本质其实是——“军地协同”,关乎的是一个区域内正规军与民众的结合以及对所有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动员)。

军区:在本国领土按战略区域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主要负责组织指挥辖区内的诸军兵种的作战行动和演习,以及掌管辖区内的战场建设、民兵预备役力量建设、战争动员工作。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制分册》

来看这条官方对于“军区”的定义,两大要素,第一,战时军区要负责指挥领导辖区内的地方部队和民兵力量坚持就地作战;第二,平时军区要负责辖区内的后备力量建设,理论上讲,在军区体制下,如果做好正规武装与群众武装之间的联系,每年按时轮换批次训练民兵,那么必要时是可以做到“全民皆兵”的。

“(军区建设)是整个把人民变为军队的问题。”


——刘伯承《关于党军建设问题》1940年4月21日


所以军区它不仅是一个地方上正规军的军事行政机关,更是一个武装群众、以军事化方式实现战争资源最大化的组织机构,但凡谈军区就必谈民兵建设,脱离了群众武装的军区犹如空中建楼,是没有生命力的,比如当年国民党的绥靖区。

我军历史上出现的首个军区,是1932年成立的江西军区,军区辖有数个独立团作为基干部队,负责在红军主力机动至他处作战时,留在当地与游击队赤卫队配合保卫根据地。这一阶段的军区其主要使命更多是在作战上,虽然当时在对军区的设计上也有让军区主持建设区域内群众武装力量的目的,但限于时间仓促,大部分根据地的生存环境恶劣,这部分工作并没能很好的开展。但是江西军区的实践为进入全面抗战后我军于敌后根据地再次施行军区体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二三级军区——军分区四级军区体系的形成

1937年11月7日,在华北国民党政权行将溃散,太原城陷落的结局已定之际,由八路军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带领的不足3000人马创立的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这是当年我军在华北设立的第一个军区,此时,由于我军力量与日寇力量犬牙交错,军区下的区域并不能连接为一个整体,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敌后作战的需要,晋察冀军区下又成立了四个军分区。各军分区周边与敌接壤的地区便是游击区。

军分区:在省范围内划分的军事区域所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主要负责战争动员,发展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全面抗战时期,军分区为二级军区下属组织;解放战争时期,自1948年11月起,全军统一按行政区划的地区设立军分区,为二级军区或三级军区下属组织;抗美援朝结束后,为省军区下属组织,受省军区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制分册》


来看这条官方对“军分区”的定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抗战时期我们以晋察冀军区为例,起初是晋察冀这种一级军区会直辖几个军分区,后来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晋察冀军区与各军分区之间,又出现了一些二级军区,也就是冀中、冀察、冀晋这样的军区,那么此时一个军分区的全称就应该是“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第X军分区”;

第二阶段,进入解放战争后,为跟上野战兵团作战的进程,在我军形成第一二三四及华北五大野战军的同时,我们也建立起了西北、西南、华东、华北、东北及稍晚建立的中南共六大军区。

这六个军区分别与当时的六个中央局和大行政区相对应,每个军区都覆盖几个省的地盘,是为一级军区,也叫“大军区”。

一级军区之下,是二级军区与三级军区。而二级军区是省军区,三级军区是“部分省军区”,怎么回事呢?

我们以第三野战军间的军区华东军区为例,华东军区下辖的山东军区、江西军区、湖南军区这样以一省之名命名的军区,便是二级军区,主管全省的军地工作;同时,华东军区又下辖有鲁南、赣西南、湘西等军区,这些以省简称+东西南北方位词命名的军区就大多是三级军区,所以二级军区与三级军区什么区别,一是地盘大小不同,二是级别不同二级军区的领导机关由兵团机关兼任,三级军区的领导机关则大多由军机关来兼,但是,虽然级别相差一级,绝大部分二级军区与三级军区之间却并没有隶属关系,它们俩在隶属关系上是并列的,同属于一级军区下辖,然后,又有各自下辖的由师级机关兼的军分区。

第三阶段,抗美援朝结束后,随着军事斗争形势和军队建设需求的转变,战时划分过细、尤其是将国内某些省份的重要部分单独划为三级军区的做法已经略显臃肿,不能适应在全军实施精简整编、将更多资源用于现代化军兵种建设的大方向,所以在朝战停战后,如何对国内军区进行重新划分,便被提上了议程。

而新中国的军区体制,也正是由这时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三级军区体系的确立

正如我们上一部分所述,战争年代里我国军区体制的最终形态是大军区——二、三级军区——军分区共四级配置,虽然朝战停战后我们就在探索新的划分方式,但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间,其实还存在着一段过渡期,即1953年到1955年的两年时间里,六个一级大军区不变,所有二级省军区中仅保留山东、福建、云南、西藏、新疆五个,其他省份均降为三级军区。

1955年2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全国军区重新划分的决定》,正式决定将战争年代里的六个一级大军区打散重组,并按司令部所在城市或特殊省区的名字命名。具体改编方案如下:

1、 原东北军区改编为沈阳军区,所辖部队与区域范围不变;

2、原华北军区改编为北京军区,其所辖部队与区域除内蒙古军区外,其余均编入北京军区;

3、原属华北军区的内蒙古军区被单独拿出,升格为大军区;(注:1967年内蒙古军区降格为省军区,归北京军区建制)

4、原华东军区改编为南京军区

5、原属华东军区的山东军区被单独拿出,升格为大军区,称济南军区

6、原西北军区改编为兰州军区

7、原属西北军区的新疆军区被单独拿出,升格为大军区,依旧称新疆军区(后改称乌鲁木齐军区);

8、原中南军区改编为广州军区

9、原属中南军区的河南、湖北两省被单独拿出,组为新的大军区武汉军区

10、撤销西南军区番号,在西南地区分别成立成都、昆明、西藏三个大军区。(注:1969年西藏军区降格为省军区,归成都军区建制)

以上12个大军区,外加1956年初为威慑敲打海峡对岸,而由南京军区分离出来的福州军区,共计13个大军区, 在这一阶段里,大军区下不再设二、三级军区,统一只辖省军区,除了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几个特殊省份为大军区级外,其他每个行政省都是一个省军区,省里的各个地级市或自治州就是省军区下辖的军分区。

1955年实行的三级军区体制,标志着我军的军区组织结构由战争年代里按各野战军作战地域、重点地域划分的四级军区体制的终结,军区职能由主要组织对敌作战向主要组织国防与现代化军队建设转变,更加突出了“平时主建”的功能,这一格局自此之后一直存续了30年,直到1980年代,国内外形势剧变,我们的大军区演变之路,再一次走到了时代的转折点上。

七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时代

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提到了国家接下来要走经济路线、科技路线的发展思路以及对未来世界上不大可能发生大的战争做出了阐述,那么我们的军队要如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在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刻分析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致认为,今后的解放军,要实现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人力密集型到科技密集型军队的转变。

为此,中央下定决心迈出军队改革第一步——裁掉一百万解放军。其中,需要裁撤的最大单位,就是大军区。

1985年5月,百万大裁军工作启动,7月,中央军委发布《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宣布将全国的大军区精简至七个,具体整编方案如下:

1、祖国心脏北京军区、东北重地沈阳军区、拱卫京畿、陆海并重的济南军区、以及分别镇守祖国东大门、南大门的南京军区、广州军区这五个大军区必须保留;

2、 福州军区并入南京军区;

3、 武汉军区一部并入济南军区,一部并入广州军区;

4、 乌鲁木齐军区并入兰州军区

5、 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

经此调整后的七大军区,北京军区下辖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河北,山西、内蒙古三个省军区;

沈阳军区下辖东北三省省军区;

济南军区下辖山东、河南两省军区及一个规格很高的青岛警备区;

南京军区下辖江浙皖赣闽五个省军区及上海警备区;

广州军区下辖两广、两湖及海南省军区;

兰州军区下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的五个省军区;

成都军区下辖川、藏、云、贵四个省军区及重庆警备区。

这样,1985年精简调整后的军区结构,虽然对省军区与各地市的军分区没有变动,但一来大军区的范围扩大,战略纵深加大,提高了各自的独立作战能力;二来削减了一半指挥和后勤上的重叠机构,提高了军队人力与财力资源的利用率,三来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号,中国不再维系庞大的兵员,接下来要告别冷战,专心搞钱搞建设,你们美苏自己玩去吧。

七大军区结构,站在当时的国家安全战略和解放军的科技、战术水平来看,还是没什么毛病的,不然也不会一直用到2016年,31年间却没有任何大的调整。而自2016年后,军区制改战区制也是因为近年来战争形态急剧变化,作战方式咔咔革新,军事科技飕飕发展,军队的底子和国防的环境都不一样了,这么说吧,手里有家伙,兜里有钱,肯定是要换一种方式生活的。

卫戍区、警备区、守备区:不是省军区,就是军分区

卫戍区:担负首都警卫和守备任务的军队组织。“卫戍”一词在近代史上最早被使用于辛亥革命后,当时负责守卫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军队组织称为“卫戍司令部”或“卫戍总督府”;1919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设立京畿卫戍司令部;1927年至1949年,民国政府先后在南京、武汉、重庆设有卫戍司令部;新中国成立前,于1949年2月设立平津卫戍司令部,建国后称“京津卫戍区”。


1959年,京津卫戍区被拆分为北京卫戍区和天津警备区,二者均隶属于北京军区建制。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制分册》


“卫戍”这个词在近代打一开始就被定义在守卫首都的部队身上,民国时有南京、重庆卫戍司令部;新中国成立前后京津不分家,一直叫京津卫戍区,至1959年才被拆分为两部,即北京卫戍区和天津警备区,所以那个问题就很搞笑了,北京军区和北京卫戍区当然不是一回事儿,北京军区下辖三省俩直辖市,是大军区级,北京卫戍区就只管北京那一片儿,是省军区级,受北京军区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双重领导。

那么警备区又是啥呢?

警备区:在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设立的军队组织。解放战争时期,会在新解放的中等以上城市设立警备司令部,由指定的驻军机关兼任。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上海、天津、重庆三个直辖市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和海防重要城市比如青岛、厦门、汕头、三沙这样的城市设立警备区。


警备区或隶属于军区建制,为省军区级;或隶属于省军区建制,为军分区级,受上级单位和同级市委市政府的双重领导,负责所在城市的警卫治安,国防动员与兵役工作。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制分册》


所谓警备区,战争年代里我们会在新解放的中大型城市设立该机构,建国后,有三类城市会设立警备区。第一类是三大直辖市,与北京卫戍区性质一样,都是大军区下辖的省军区级,对应部队中的军级,这个不用多说;

第二类是各省省会城市和部分战略要地城市,这些地方的警备区归其所在省份的省军区管辖,与省内其他地级市的军分区一样,对应部队中的师级,这类警备区其实就是换了名字的军分区,因为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军分区和警备区的职能任务与编制都没有很明显的区别。

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有点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警备区下面会有常备正规军负责当地的守备工作和军容纠察工作,而民兵建设、国防动员工作则交由省军区兼管;普通地级市的军分区一般就不会带常备正规军了,主要工作就是搞兵役搞建设。

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在有的省会城市里,最多会出现三个军区司令部,一个是大军区司令部,这个我们前面说了,以省会城市名+军区命名的,比如济南军区,这是大军区的机关;以省名+军区命名的,比如山东军区,这是省军区的机关;以省会城市名+警备区命名的,比如济南警备区,这是山东省军区下辖的“济南军分区”的机关;

进了济南城,你想找哪个机关,是去济南军区还是山东省军区还是济南警备区?得提前打听清楚地址,别走错了门。

最后,还有一个守备区。

守备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守备区隶属于军区或省军区,设有领导机关,辖守备师(旅)或守备团及战斗勤务队等常备军,1980年起改称守备师或守备团,具有一定的独立防御作战能力。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制分册》


守备区或称要塞区,在级别划分上与警备区有点相似,都是既有省军区级的守备区,又有军分区级的守备区。能叫这名的地方都是陆海防前沿,条件通常比较艰苦,区里会有常备军,有永备工事,只管守国门不管地方兵役建设,因为守备区里都是军人军属。提两部出现过守备区的电视剧,一个是《军歌嘹亮》里的陆防守备区,一个是《父母爱情》里的海防守备区,看过的朋友应该就能对守备区的地理环境和人员组成有点认识了。

本文作者:军武志

举报/反馈

全球档案馆

142万获赞 17.5万粉丝
专注视频剪辑分享有趣资讯
星知计划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