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秋的北京,五四大街以其绚烂的秋景和浓郁的历史氛围顺利“出圈”,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来自“觉醒年代”的气息。除了打卡拍照和橙黄橘绿的艺术氛围,你是否了解这条横贯古今的大街的前世今生?是否知道五四大街串联起的一个个“网红”文化坐标?本文从规划师的专业视角带你走进这个民国时代的历史街区,梳理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三大价值,谈谈规划设计中如何通过改善街区整体风貌实现历史场景再塑,以及时光交错的场景背后是怎样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共鸣。
当秋天和北京相遇
便化作一道道穿越古今的风景
有故宫红墙琉璃瓦下的金色繁华,
有香山古刹掩映于林木尽染,
有八达岭长城的满阶红叶暮
每一幕秋色都穿越数百年的厚重
渲染着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静美
今秋的北京最令人向往赏秋之地的竟是
城中心七百余米的“五四大街”
在这里,古树以缤纷的姿态与民国红砖相呼应,
仿佛回到百年前那个最纯粹的北平。
一处处红色地标建筑,诉说起一段觉醒年代的动人历史;
街区复兴焕醒了百年“北大红楼”的青春活力,
也让革命遗址增添了一份市井生活气息。
驻足街角,看人海涨落
四时在心中流转,穿过百年的时空
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仰望同一片蓝天
此刻此景才算是心灵相通吧
老舍说,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这个时刻的“北平”,
孕育出一种思想,穿越时代的云烟,长存不朽
点亮了一种精神,历经时代的风雨,日久弥新
是谓“天堂”
一、悠悠长街见证觉醒年代
五四大街东起中国美术馆,西接故宫角楼,全长不过七百余米,却串联起东华门、景山两个街道。一条街,拥有两段风景:北池子大街至北河沿大街段是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东皇城根大街至王府井大街段是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的传统与现当代艺术交汇地。众多顶级文化资源在这里交汇,整条街所承载的文化及记忆厚重而深刻。可以说,五四大街坐拥历史、艺术和人文三座地标。
1.历史价值: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摇篮
五四大街周边集中了北大红楼、北大二院、孑民堂(蔡元培故居)、毛泽东故居、中法大学、《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等重要早期红色文化遗存。尤其是北大红楼,承载了中国重要的革命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是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重要场所。
2.艺术价值:美育兴国的时代先锋
美育兴国是发扬爱国传统、重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战略。五四大街东端起点便是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和其他画廊、艺术中心不同的是,中国美术馆的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的现代建筑,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有廊榭围绕,本身就是一件亦古亦今、中西合璧的艺术品,是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
3.文化价值:多元文化共荣,整街承载文化及记忆厚重
自元代以来,多元文化再次先后孕育、融合发展,造就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以皇城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多元文化共荣,涵盖传统、近代、现代文化发展典型代表于一身的特色文化格局。
尽管五四大街汇集了历史、艺术文化于一体,然而其周边的红色遗存大多兴建于民国时期,空间场域、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审美观念都带有特定时期的烙印。
时移世易,街景历经百年变迁,在新与旧之间不断探索更替,年轻化、多样性的业态不断重构着红色历史遗存周边环境的面貌,曾经在特定年代形成的纪念空间,往往不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感,影响其纪念功能的发挥。
特别是红楼周边的建筑在经历了多年的无序建设,被贴上了一层又一层新材料,使本来完好的红砖墙面目全非,既损坏了建筑本体材质,也影响了整街建筑风貌的呈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经代表着最前沿潮流的北大红楼也变得与周遭喧闹的街市格格不入。五四大街面临“主题不突出、空间不连续、风貌不统一、沿街一层皮”等诸多问题。 为更好发挥红色文化传播的作用,强化其五四精神的传承功能,亟需对五四大街北大红楼周边沿街风貌进行修复完善。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0年,五四大街北大红楼周边整体环境提升项目启动,清华同衡遗产四所作为东华门和景山街道的责任规划师,承担了这项光荣而特殊的任务。
二、街区复兴再启时代新篇
让红色历史遗存充分发挥纪念和精神传达作用,势必要考虑当下人们审美观念变迁,以人们容易理解的方式,身临其境的感受时代氛围,与先辈在相同空间场域下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形成跨时空的精神对话。空间场域、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审美观念这需要对建筑布局和风貌的场景再塑甚至改变现有的建筑形制功能。基于此,项目团队结合北大红楼及周边片区重要的历史价值,以五四大街北大红楼周边环境为重点提升范围,围绕“五四阵地、红色摇篮”的主题,突出北大红楼的历史主体地位,塑造质朴庄重的文化氛围,形成展现中国共产党近现代光荣历史的标志空间。规划具体从风貌修复、环境整治和业态策划三个方面推进实施旧址环境的整治提升。
1.建筑风貌修复,场景再塑还原时代
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曾是北京大学校区,沿街是一段连续的围墙,规划结合历史图纸、图像等史料,重塑北大红楼沿街270米围墙,整治外立面26处,让沿街界面恢复了昔日的整洁和韵律。
梅 园
位于北大红楼正对面的“梅园”是一座中西结合的红砖建筑,与北大红楼南北呼应,遥对百年,故又被称为“小红楼”。此建筑于1923年落成,经过百年洗礼,原本的红砖墙已面目全非。项目团队采取历史建筑修缮的标准,人工剔除墙面饰面砖,露出建筑本体,对本体腐朽的红砖、青砖采用传统修缮方式,使用砖药修补、打磨,使之恢复历史风貌。门窗参照历史样式更换为与北大红楼同颜色的橡木门窗,更好的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北大红楼南侧平房
北大红楼南侧平房区格局系明清旧皇城时期遗留至今,为平房合院建筑群,部分房屋曾为北大学生宿舍。依据《北京大学红楼保护规划》,该区域有局部不协调建筑,对红楼整体环境风貌造成不利影响,需进行整治提升。基于以上研究,项目团队对沿街建筑进行整饬与改善。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为坡屋顶,现代建筑部分保留平屋顶;沿街建筑色彩以青灰调为主,部分保留民国风红砖墙色彩;建筑材质采用青砖、青白石等,避免同色砖石平铺的做法;建筑门窗采用木包铝材质,同时控制门窗色彩、符合传统风貌;空调室外机尽量移到院内,电箱统一采用灰色调金属材质的罩子遮蔽,原则上消隐于建筑外立面;协调店招材质、色彩、位置,与建筑立面细节构件和谐。
五四大街33号
五四大街33号,位于五四大街北侧,东临北大红楼遗址,西临故宫角楼。处于故宫与北大红楼之间的关键节点,是车行、步行的视觉焦点。该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小楼,现状功能为餐饮、便利店。建筑风貌差,与其所处的重要区位不符。
2.周边环境整治,化繁为简强化历史氛围
周边环境整治的重点在于塑造与北大红楼相适应的街道空间环境,从突显五四大街的文化底蕴角度出发,开展多次精细化调研,挖掘街道空间特色及现存问题,让街道环境重现干净与整洁。工作重点从优化步行空间、恢复街角绿地、改善夜景灯光三方面对景观环境进行了提升。
2.1 优化步行空间
改造前的步行道存在设施杂乱、自行车乱停放、地面铺装破旧不平整等问题。通过划分步行空间与设施带、设置自行车停车区、更换铺装、美化井盖等方式,为行人提供宽敞、畅通、舒适的步行空间。
改造前道路杆体零乱、标识排列无序,尤其是在道路交叉口,杆件数量众多且种类杂,行人通行空间被严重压缩。改造后将通信杆、信号杆、电线杆等多种功能进行多杆合一。沿街多余的电箱、电车线路能少则少、能隐则隐,彻底释放街道的有效空间。
安全是通行的基础,方案撤除了道路两侧隔离栏杆,实行以绿代隔的方式。根据人行道宽度,灵活运用树池连通、可移动组合花箱两种方式,满足安全、生态、美观等多种功能需求。
改善后,原本拥挤杂乱的街道逐渐变得整齐素雅、自然有序、舒适宜人。走在五四大街葱葱茏茏的槐荫下,抬头仰望红楼,静静感受踩下的每一步足印,耳畔仿佛响起先贤唤起民族觉醒的呐喊声,他们正在开启光辉伟业的红色序章。
2.2 恢复街角绿地
沙滩北街南口路东侧有一面五四主题雕塑墙,但整治前由于通行不畅、空间拥挤,鲜为人知。通过梳理通行流线、重塑景观空间,这面极具五四特色的文化墙被重新展现出来,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沙滩北街南口西侧之前是块杂乱的空地,随意地摆放着居民们闲置的盆栽、杂物。如今居民们拥有了自家门前的“一米花园”,居民自种了观赏花卉,树荫下儿童嬉戏、老人乘凉,为居民提供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共享花园,吸引了更多的人驻足停留。
改造前的五四大街西段围墙破损严重,风貌较差,在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改造后“危墙”变“景墙”,项目组对围墙样式、高度、材料等进行多轮推敲。采用老砖砌筑、灰泥勾缝的方式,保证墙体与路北侧的红楼围墙风貌协调统一。
整治后围墙效果
2.3 改善夜景灯光
随着北大红楼及其周边建筑逐渐向公众开放、街道环境的整体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夜间前来游赏。为了有更好的夜游体验,本次工作也对夜景照明进行了重点提升。
街道上的主体建筑在保留建筑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灯光突出其历史厚重感,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以梅园为例,立面通过线性洗墙灯铺面,利用小投光灯提亮凸起的柱子和装饰物,将建筑的起伏细节通过灯光细腻展现,在夜晚体现出建筑的体量感和层次感。
传统建筑外立面部分通过智能调光系统,制造出一系列亮度变化,给延绵的外立面制造出流动的节奏感,行人经过时会感觉到围墙的起伏变化,街道变得生动活泼。
3.沿街业态更新,文旅融合再启时代篇章
求是杂志社沿街东侧两间建筑为中国邮政和工商银行,总面积约112㎡,西侧原为五四书店。书店关闭后现今空置,总面积约305㎡。中国邮政和工商银行与求是杂志社的功能和历史息息相关,其中中国邮政主要配合求是杂志社收取和邮寄稿件,银行负责发放和领取稿费,是承载杂志社记忆的重要历史载体。规划保留了中国邮政的功能,恢复书店业态,打造“时光邮局”+”五四读书会”,总体延续北大红楼围墙青砖材质和色调,立面体现近代建筑风格,与红楼相呼应。书店融入展示、茶座、多媒体空间等功能,作为北大红楼外延的配套服务功能的一部分。
三、规划人在路上
清华同衡责任规划师团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凝聚多方力量,通过主题场景再塑,让承载无数红色记忆的北大红楼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步入五四大街北大红楼及其周边的旧址复原,不仅是一次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更是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尝试。
再塑“觉醒年代”时空场景的背后,不是对一条街道空间的简单拆改,而是通过严格的历史考证,统筹街区规划、风貌管控、城市设计、环境治理与提升改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修缮,实现了街区整体风貌提升改善,实现了时光交错中文化传承与精神共鸣。悉心考证复原的过程中,无数规划师、设计师仿佛嗅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炙热,触碰到了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的脉搏,这是无与伦比的美妙的体验。
百年前
革命先辈用青春和热血
为中国找到一条“新路”!
百年后
追寻红色足迹 寻访红色文化
用艺术照亮革命之光
倘若穿越百年再次相遇
不变的依然是内心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