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天气,处于最小通风时,二氧化碳是禽舍空气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因为其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我们通风量的大小。

鸡通过呼吸代谢、或者加热器燃烧会消耗氧气并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舍内氧气含量与二氧化碳含量此消彼长。

一个增高,另一个必然降低。

在没有新鲜空气的情况下,通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

室外二氧化碳水平范围约为350-450 ppm(1 ppm=百万分之一)。

所以,通风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可以不断稀释舍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但引入舍外冷空气意味着需要额外的加热来弥补丢失的热量。

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关乎生产和能源效率之间的平衡,关乎我们养殖的最终效益。

相信大家对下面这个表都应该很熟悉。

每个品种的养殖手册也有类似的标准。

△科宝种鸡手册相关标准

△罗曼蛋鸡手册相关标准

△海兰蛋鸡手册相关标准

△某专家推荐的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中的推荐,鸡舍二氧化碳水平最高不能超过3000ppm(有些是4000-5000ppm), 并且认为如果鸡舍环境二氧化碳超过3000ppm或氧气低于19.6%,就需要增加通风量。

很多年以来我们多是参照这张表格上的参数来衡量我们自己鸡舍环境质量的好与坏。很多养殖人士奉此为金标准,按照该标准进行通风和环控设置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带来了三个疑问:

1. 该标准来自哪里?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2. 不同的养殖模式,如笼养、平养、肉禽、种禽,该标准都同样适合吗?

3. 该标准是一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吗?我超出该标准会如何?

我们一一来解答。

01

该标准的来源

上述标准源于科研理论和大量生产实践,总结得出的适合鸡群生长和生产的良好的舍内环境指标。

Source: Cobb Vantress

是平衡了家禽生理需求、健康与福利、养殖成本与生产效益之后制定而出的。

△ 二氧化碳浓度与肉鸡生产性能的研究

△ 短期高浓度二氧化碳与肉鸡生长性能的研究

02

笼养模式vs平养模式

目前我们国内几乎90%的商品代白羽肉鸡和大量种禽的养殖模式都转型至笼养。

既然影响家禽生长非常重要的饲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也会演变鸡群对舍内环境需求的不同,为什么呢?

笼养模式鸡与粪的分离,几乎每1-2日舍内鸡粪都会被清出鸡舍。

因为舍内鸡粪的及时清除,不用过多的考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鸡群的影响。鸡舍内粉尘的来源也更少了。

同样因舍内鸡粪的及时清除,无论日龄大小舍内的水分更容易排出(因为舍内水分的主要来源是潮湿的鸡粪散发的)。

大家都知道通风的主要目的是:供养、调节温度、排出湿气、排出有害气体。

当我们把二氧化碳作为环境好与坏或者是否需要调整通风量的参考指标时,也意味着当前的鸡舍环境一定是处在最小通风模式,无论任何日龄的鸡群,最小通风时段也是鸡群最容易遭受冷应激现象的阶段。

很多现场管理者把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作为通风量是否合适的标准,当然这也可谓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参考,但任何的参数的应用一定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因为每一个环境参数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保证鸡群健康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多个环境参数最终呈现的结果。

如上述表格中的二氧化碳浓度≤3000ppm适用于平养模式,因为平养鸡舍中鸡粪是无法及时清除的,会在鸡舍里停留一批鸡的时间,鸡粪会散发大量的水气和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为了保证鸡舍内上述有害气体控制在不至于对鸡群造成伤害的范围内,同时又能够排出鸡舍内多余的水分,保持鸡舍内合理的相对湿度,现场就必须适当增加部分通风量以保证鸡舍内环境质量的良好,而不是仅仅为了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机械性操作。

本人曾通过现场试验跟踪过同一批次不同鸡舍,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条件下,对4周龄后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注;同等管理条件下)。每栋舍约30000只肉鸡,二氧化碳浓度分别控制在2500-3000ppm(全天)、3000-3500ppm(全天)、3500-4000ppm(全天)、4000-4500ppm(全天),共计4组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每组出栏的生产性能数据包括:体重、料肉比、成活率等重点指标数据均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本试验时间在冬季跟踪)。

但如果将鸡舍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天中较长的时间维持在约4500浓度条件下,就无法移除鸡舍内多余的水分和热量,会造成35日龄以后的鸡群夜间阶段性的不舒适感。

所以需要我们认识到的是:二氧化碳本身属于惰性气体,在鸡呼吸过程中并不会直接的产生负面作用,而是因为保持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造成舍内相对湿度和其他气体的增加,或者说其他环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3000ppm或4000ppm二氧化碳浓度的鸡群都会保持在健康状态。

所以在现代化笼养模式鸡舍中最小通风模式下,几乎是不用考虑氨气等有害气体和水气的排出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可以适当的维持鸡舍较高二氧化碳的浓度,鸡群仍然能够保持较为健康的状态。

笼养鸡舍,我们建议最高不超过4500-5000ppm。

并且不要让二氧化碳的高浓度在一天中有很长的持续时间,因为长期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造成舍内氧气的含量过低,长时间会造成鸡群昏郁、缺氧腹水、采食下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也有其他个人和资料观点;肉鸡养殖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随着日龄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越来越低。

从养殖结果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但我们要明白其中的奥秘是因为后期的鸡群会通过呼吸排出更多的热量和水分,我们为了保持鸡舍内温度和相对湿度不至于过高。

所以需要增加通风量以维持舍内鸡群舒适度,才会形成当时舍内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而不是鸡群对二氧化碳的必要需求。

现场调整鸡舍二氧化碳浓度的大小,仍需要着重考虑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外界的气温。

外界气温越低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适当的控制在较高的范围内,同样不建议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或长期超过4500-5000ppm。浓度过高也不利于舍内员工的健康。

△二氧化碳浓度对人的影响

佐治亚大学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研究也表明,在禽舍中,二氧化碳水平应保持在5000ppm 以下,理想情况下应保持在3500ppm以下。

03

上述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看完上面的内容,相信你也知道答案了。

任何标准都有其适用前提,也没有任何标准适用于所有养殖模式。

所以本文中的任何标准数值,都只是一个参考,我们要根据禽舍构造、养殖模式、周龄和外界温度等进行适合自身的调整。

另外,鸡舍内二氧化碳浓度也是动态变化的。白天,温度高通风量大,二氧化碳浓度低。晚上温度低通风量小,二氧化碳浓度高。这也符合生产需要,因为比较重要的生产活动在白天进行。

△ 21日龄肉鸡舍的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和氨气浓度曲线(某年12月)- 佐治亚大学

最后的叮嘱

在最小通风时,二氧化碳仍旧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环境指标!

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判断目前舍内通风是否满足了鸡群最小需要。

但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仅仅代表鸡舍通风量的大小,不能证明鸡舍通风系统是否是在正确的气流模式下完成舍内外空气的合理交换。

舍内二氧化碳探头往往只有一个,并不能代表舍内每一处的浓度。所以在保证鸡舍正确的空气流动的前提下,再来参考二氧化碳浓度才能获得良好的养殖成绩!

所以,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是评判舍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但会受到舍内外其他环境参数的影响,切记不可单独看待与应用。

举报/反馈
厦门钨业集团下属的专业永磁电机生产厂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