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鸿儒先进事迹短片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有一处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苏木山森林公园。如今已是华北地区最大人工林场的苏木山,几十年前竟是一座寸草不生的荒山。这里的改变,离不开当地人的勤劳、智慧和心血,尤其是苏木山林场原场长、有着“塞上愚公”之称的董鸿儒。
1960年春,董鸿儒带着工人们在荒山上栽下的300多亩杨树苗,第二年春天几乎“全军覆没”。隔年春天,他们又开始试种桦树、杏树、榆树。可到了深秋,栽种的4000多亩林地竟又大面积枯黄!
到底什么样的树种能够在这里存活呢?1963年,董鸿儒决心先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每天带些干粮,在苏木山地区大大小小20多座山头寻觅。终于,一棵在西坡上长势良好的落叶松,让他看到了希望。
1964年春天,董鸿儒带领部分职工先后前往山西省天镇县的长城山林场和河北省围场县林场参观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回来时,他们行李中带的都是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的籽种。
1996年一开春,林场开始大面积种植华北落叶松。董鸿儒和工人们一起,把淋湿的树苗捆好背上山,再用特制的铁皮水箱把水从沟底运上山,背着七八十斤重的树苗或水箱,还要爬30多度的坡,最远要爬到15里远的地方去种植,并且每天要往返两三次。春去秋来,全场职工在苏木山上栽下1200多亩华北落叶松。
40多年间,苏木山已成为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作为绿色氧吧滋养着蒙晋冀三地。董鸿儒先后4次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198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退休后的董鸿儒老人好像青山上的一棵不老松,时常应邀外出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3000多万棵树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植树造林的大军中……(王诒卿)